梅州光影戏剧网

唢呐戏曲里的过场谱子,到底承载着怎样的艺术功能与演奏奥秘?

在传统戏曲艺术中,唢呐作为重要的吹管乐器,其“过场谱子”是连接戏曲情节、渲染场景氛围的关键音乐载体,过场谱子并非独立完整的唱段,而是穿插于戏曲场次之间、人物上下场或情节转折时的器乐伴奏片段,兼具功能性性与艺术性,既能推动剧情节奏,又能通过旋律传递情绪,是戏曲音乐结构中不可或缺的“过渡语言”。

唢呐戏曲中的过场谱子

从功能上看,过场谱子主要承担“场景铺垫”“情绪转换”“人物标识”三大作用,在京剧《霸王别姬》中,项羽被困垓下时,唢呐吹奏的【夜深沉】变奏谱子,以低沉缓慢的旋律铺垫悲凉氛围;而在豫剧《花木兰》中,花木兰策马奔赴战场时,轻快激昂的【娃娃调】过场谱子则凸显了紧张急切的场景,这种“因戏配乐、因情生曲”的特点,使得过场谱子虽短小,却成为戏曲叙事的“隐形线索”。

过场谱子的音乐形态具有鲜明的灵活性,其谱式多源于民间曲牌、锣鼓经或唱腔片段,经过戏曲艺人的提炼与改编而成,传统记谱方式以工尺谱为主,通过“上尺工凡六五乙”等字符记录旋律走向,搭配板眼符号(如“慢板”“原板”“流水板”)控制节奏速度;现代戏曲则多采用简谱与五线谱结合的方式,更精确地标注音高、力度及演奏技法,以京剧常用过场谱子【小开门】为例,其工尺谱开头多为“上尺工上尺工尺上工六五六”,节奏以平稳的四分音符、二分音符为主,速度可根据剧情调整——用于喜庆场景时节奏明快,用于哀伤场景时则加延音与滑音,凸显唢呐“以声传情”的表现力。

演奏技法上,唢呐过场谱子对艺人的“口劲”“气口”“指法”要求极高,常见的技巧包括“滑音”(用于模拟人声哭笑或情绪起伏),“花舌音”(表现欢快活泼场景),“循环换气”(保证长乐句的连贯性),以及“剁音”(模拟锣鼓节奏,增强紧张感),在秦腔《三滴血》中,李遇春与李晚春相认时,唢呐演奏者通过“气顶音”技法,使旋律在高音区微微颤抖,既传递了激动情绪,又贴合了秦腔“高亢激越”的地域特色,过场谱子常与打击乐配合,如“八大仓”“急急风”等锣鼓点穿插其中,形成“唢呐领奏、锣鼓烘托”的立体音响效果,强化戏剧张力。

不同剧种的唢呐过场谱子各具地域文化烙印,北方剧种(如秦腔、晋剧)的过场谱子多采用“硬唢呐”(音色高亢嘹亮),旋律线条刚直,常用“双吐音”表现激烈冲突;南方剧种(如越剧、黄梅戏)则偏爱“软唢呐”(音色柔和细腻),旋律加花较多,以“单吐音”与“连音”营造婉转意境,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中,“十八相送”场景的过场谱子以【中板】节奏为主,唢呐模仿笛子的“颤音”技巧,旋律如流水般婉转,与唱腔的“清板”形成呼应,细腻刻画了二人依依惜别的心境。

唢呐戏曲中的过场谱子

以下是常见唢呐过场谱子分类及特点简表:

曲牌名称 节奏特点 情绪表达 典型适用场景
【小开门】 平稳舒缓 中性、 adaptable 官员出行、游园、铺垫情节
【八板】 方整对称 欢快、明朗 喜庆宴会、团圆场面
【柳青娘】 流动跳跃 哀婉、抒情 女性角色悲诉、回忆往事
【急急风】 急促密集 紧张、激烈 战场追逐、突发事件
【哭皇天】 下行旋律 悲痛、沉重 丧葬、人物遇难

随着现代戏曲舞台的发展,唢呐过场谱子在保留传统精髓的基础上,也融入了和声配器、电子音效等元素,新版京剧《红灯记》中,李玉和就义时的过场谱子,在传统【反二黄】唢呐曲调基础上,加入弦乐长音铺垫,使悲壮情绪更具层次感,但无论如何创新,其“以乐叙事、以情动人”的核心功能始终未变,成为连接戏曲传统与现代审美的桥梁。

FAQs

  1. 问:过场谱子与戏曲唱腔中的“曲牌”有什么区别?
    答:过场谱子是器乐化的伴奏片段,无唱词,功能侧重场景过渡与情绪渲染;而“曲牌”是带有固定唱词的旋律框架,可直接用于唱段(如昆曲《牡丹亭》中的【皂罗袍】),两者虽同源于民间曲调,但应用场景与音乐形态有明显差异。

    唢呐戏曲中的过场谱子

  2. 问:为什么唢呐特别适合演奏戏曲过场谱子?
    答:唢呐音域宽广(约两个八度),音色高亢穿透力强,既能模拟人声的悲欢离合(如滑音表现哭腔),又能通过技巧变化(花舌、剁音)模拟锣鼓等打击乐音响,这种“人声化”与“节奏化”的双重特性,使其成为戏曲过场音乐中最具表现力的乐器之一。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