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光影戏剧网

白雪峰(豫剧青年导演),以青年视角,如何让豫剧在当代舞台焕发青春光彩?

白雪峰,作为当代豫剧界备受瞩目的青年导演,正以其独特的艺术视角与创新实践,为这门古老剧种注入青春活力,他出生于梨园世家,自幼浸润在豫剧的锣鼓唱腔中,后系统学习戏剧导演理论,兼具传统戏曲底蕴与现代舞台思维,成为连接豫剧过去与未来的桥梁,他的创作始终围绕“守正创新”的核心,既坚守豫剧的本体美学,又积极探索当代表达,在作品深度与市场接受度之间找到平衡,推动豫剧从“小众欣赏”走向“大众共鸣”。

豫剧青年导演白雪峰

艺术之路:从“戏迷”到“导演”的蜕变

白雪峰的戏剧生涯始于童年,母亲是基层豫剧团的青衣演员,后台的化妆间、台上的唱念做打,是他最早的“游乐场”,5岁那年,他站在幕布后看母亲演《花木兰》,当“刘大哥讲话理太偏”的唱腔响起,他竟跟着咿呀学唱,引得满堂喝彩,这段经历让他对豫剧产生了“血脉相连”的情感,也埋下了传承的种子。

大学时,他考入河南艺术学院戏剧导演系,系统学习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布莱希特史诗剧场等西方戏剧理论,但始终不忘“豫剧是根”,在校期间,他主动拜师豫剧名家唐喜成弟子,学习豫剧“唐派”唱腔的刚劲委婉,同时深入河南各地农村采风,看老艺人唱“地摊戏”,记录即将失传的民间小调,他说:“导演不能只待在排练厅,要懂泥土里的戏,才懂戏里的魂。”

毕业后,他进入河南省豫剧院,从场记、助理导演做起,跟随李利宏、陈雪涛等资深导演参与《焦裕禄》《清风亭》等经典剧目的创排,这段“学徒期”让他深刻体会到传统豫剧的魅力与困境:“老戏的程式美是宝贝,但节奏慢、故事老,年轻人坐不住,我们要做的是把‘老酒’装进‘新瓶’,让味道不变,喝着更顺。”2015年,他独立执导第一部小剧场豫剧《都市村官》,以轻喜剧风格讲述大学生村官的乡村故事,融入现代舞蹈、多媒体投影,却在唱腔设计上严格遵循豫剧豫东调的激昂——这部戏在全省巡演场场爆满,让他一举成名。

导演风格:在“守正”与“创新”间平衡

白雪峰的创作,始终以“人”为核心,注重挖掘人物的内心真实,同时用现代舞台语汇激活传统程式,他的导演风格可概括为“三度”:温度(扎根生活,讲述平凡人的情感)、力度(冲突鲜明,戏剧张力十足)、新度(形式创新,但不离豫剧本体)。

在舞台呈现上,他善于“虚实结合”,比如新编历史剧《穆桂英挂帅》(青春版)中,他摒弃了传统“一桌二椅”的布景,用纱幕投影呈现“穆柯寨”的云雾缭绕、“三关”的苍茫辽阔,但穆桂英“挂帅”时的“趟马”动作,却严格遵循豫剧武生的“翎子功”“靠旗功”,通过灯光聚焦突出人物英姿,这种“虚景实做”的手法,既增强了视觉冲击力,又保留了戏曲的“写意性”。

豫剧青年导演白雪峰

在音乐唱腔上,他坚持“移步不换形”,现代戏《都市阳光》讲述社区工作者的故事,他大胆加入流行音乐元素,主题歌用豫剧豫西调的旋律框架,融入通俗唱法的咬字与节奏,但核心唱段“社区事比天大”仍保留了豫剧“真嗓吐字、假嗓行腔”的特点,让年轻观众觉得“耳熟”,老戏迷听着“入味”。

在题材选择上,他拓宽豫剧的边界,除了传统戏、现代戏,他还尝试“豫剧+跨界”:与河南博物院合作推出文物主题豫剧《妇好》,用甲骨文投影、青铜器纹样舞美,展现商代女将军的传奇;为儿童创排豫剧童话《小鲤鱼跳龙门》,将豫剧的“丑角表演”与卡通形象结合,让孩子在笑声中爱上戏曲。

代表作品:用舞台讲好“中国故事”

白雪峰的作品,既有对传统的敬畏,也有对时代的回应,以下是他的三部代表性作品分析:

作品名称 类型 核心主题 艺术特色与创新点 社会影响
《焦裕禄》 现代主旋律剧 展现县委书记焦裕禄的“亲民爱民”精神 用“倒叙+闪回”结构,通过“病中办公”“访贫问苦”等场景,结合多媒体投影还原兰考风沙;唱腔设计以豫剧祥符调为主,融入悲怆的“哭腔”,强化人物情感。 获河南省第十一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巡演超百场,成为党员干部教育“活教材”。
《穆桂英挂帅》(青春版) 传统戏改编 诠释“家国情怀”与“女性力量” 节奏加快,删减传统戏中“冗长唱段”,增加武打戏的“高难度动作”(如“靠旗翻滚”);服装改良,在保留靠甲元素的基础上加入亮片,增强舞台光泽。 吸引大量年轻观众,单场演出中学生观众占比超40%,推动豫剧“破圈”。
《清风亭上》(新编) 古装伦理剧 探讨“善恶有报”与“人性救赎” 舞台设计为“旋转式”,通过场景切换展现“清风亭”与“富贵府”的空间对比;用“旁白”形式插入现代法律视角,引发观众对“传统道德”与“现代法治”的思考。 入选“全国地方戏精粹展演”,被中国戏曲学院作为“传统戏创新教学案例”。

传承使命:让豫剧成为“流动的活水”

作为青年导演,白雪峰深知“传承”不仅是保护,更是发展,他发起“豫剧青春行”项目,带领青年演员走进高校、社区、乡村,开展“豫剧工作坊”:教孩子唱《花木兰》选段,给老人讲《朝阳沟》故事,让豫剧走出剧场,融入生活,他还在短视频平台开设“白雪峰的豫剧笔记”,用“3分钟讲懂豫剧流派”“豫剧唱腔小技巧”等短视频,粉丝超百万,00后学唱豫剧”系列视频播放量破亿,让无数年轻人感叹“原来豫剧这么酷”。

“豫剧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流动的活水。”白雪峰说,“我们要让观众看到,这门艺术既能讲好古代英雄的故事,也能说好当代中国的事;既能唱出老一辈的乡愁,也能唱出年轻人的热血。”他计划创作“豫剧三部曲”,分别以“黄河”“大运河”“长征”为主题,用豫剧艺术展现中华文明的根与魂,让这门扎根中原的剧种,在新时代绽放更耀眼的光芒。

豫剧青年导演白雪峰

相关问答FAQs

问:白雪峰导演在创作中,如何避免“创新”变成“背离”,让豫剧保持“豫剧味”?
答:我的原则是“守正不移,创新有度”。“守正”是守住豫剧的“根”——唱腔的板式、念韵的方言、表演的程式,这些是豫剧的DNA,不能丢,焦裕禄》里,焦裕禄的唱段必须用豫剧的“慢板”“二八板”,唱词要押中原官韵,演员的“甩腔”“偷字”技巧也要保留,创新则是在“表现形式”上做文章,比如用现代技术辅助叙事,但绝不喧宾夺主,就像《清风亭上》的旋转舞台,是为了让观众更直观感受人物命运的变化,而不是为了炫技,创新的前提是“懂传统”,知道传统好在哪里,才能知道怎么创新不跑偏。

问:作为青年导演,您认为豫剧吸引年轻观众的关键是什么?未来豫剧的观众会越来越年轻吗?
答:关键在于“找到共鸣点”,年轻人不是不喜欢豫剧,而是没找到“属于他们的豫剧”,我们要做的是:题材上,多讲他们关心的事,比如职场压力、家庭关系、青春梦想;形式上,用他们熟悉的语言,比如短视频、沉浸式体验;传播上,走进他们的场景,比如校园、音乐节、直播间,比如我们和河南大学合作的“豫剧+摇滚”音乐会,用豫剧唱腔唱《孤勇者》,台下学生跟着合唱,这就是共鸣,豫剧的观众一定会越来越年轻——因为艺术的生命力在于代际传承,只要我们肯放下“老戏骨”的架子,肯和年轻人“对话”,他们就会走进剧场,爱上豫剧。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