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化多元共生的时代浪潮中,传统戏曲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正经历着从“传承”到“创新”的深刻转型,以草原文化为底蕴、英雄史诗为灵魂的巴图戏曲,凭借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文化积淀,在新时代焕发出蓬勃生机,本文将从历史溯源、现实挑战、创新实践及未来展望等维度,探讨巴图戏曲如何在新时代的语境下实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巴图戏曲的历史根脉深植于蒙古族游牧文明的沃土,其名称中的“巴图”在蒙古语中意为“英雄”,与《江格尔》《格斯尔》等蒙古族英雄史诗血脉相连,早期,巴图戏曲多在那达慕大会、祭敖包、草原婚礼等民俗活动中以口头说唱、集体歌舞的形式流传,表演者通过马头琴、潮尔等传统乐器伴奏,结合高亢辽阔的长调、节奏明快的“好来宝”,讲述英雄征战、部落联盟、自然崇拜等故事,形成“诗、乐、舞”三位一体的艺术特征,作为草原文化的“活态记忆”,巴图戏曲不仅承载着蒙古族的历史记忆与价值观念,更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智慧,是中华民族文化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和生活方式的变迁,这一传统艺术曾一度面临传承危机:年轻一代对传统戏曲的认知度降低,老一辈传承人年事已高,部分唱腔、表演技艺濒临失传,题材内容与当代审美需求存在脱节,传播方式也局限于牧区小剧场和地方性活动,难以突破地域限制。
进入新时代,巴图戏曲的传承与发展迎来历史性机遇,在“文化自信”和“非遗保护”的国家战略指引下,地方政府、文化机构与民间力量协同发力,从内容、形式、传播、人才等多个维度推动巴图戏曲的创新实践,使其在守正创新中焕发新生。
创新:从“英雄史诗”到“时代叙事”
传统巴图戏曲多以古代英雄故事为题材,为贴近当代观众的精神需求,创作者们开始将目光转向现实生活,将草原生态保护、乡村振兴、民族团结等时代主题融入剧目创作,现实题材剧目《草原新牧歌》以现代牧民合作社的发展历程为主线,通过传统“好来宝”的叙事方式,展现牧民从“逐水草而居”到“科技兴牧”的生活变迁,传递“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而《绿色长城》则通过一位老牧户与治沙队员的跨代际合作,将传统“自然崇拜”生态观与现代生态治理实践相结合,赋予巴图戏曲新的时代内涵,这种“老题材新编、新故事传统讲”的创作路径,既保留了巴图戏曲的精神内核,又增强了作品的现实共鸣。
形式创新:从“单一表演”到“跨界融合”
为打破传统戏曲“慢节奏”“程式化”的刻板印象,巴图戏曲积极融合现代艺术与技术手段,丰富舞台表现力,在舞台呈现上,引入AR/VR技术打造沉浸式体验:在《江格尔》数字舞台剧中,通过三维建模还原古代战场场景,观众可实时看到英雄挥舞刀剑的动态特效与草原风雪的背景变化,增强代入感;在音乐融合上,尝试将马头琴与电子音乐、摇滚乐结合,创作《草原心跳》等新曲目,既保留马头琴苍茫悠远的音色,又融入现代音乐的节奏感,吸引年轻听众;在表演形式上,借鉴话剧、舞剧的肢体语言,打破戏曲“唱念做打”的固定程式,如在《敖包相会》中,融入现代舞的肢体表达,展现牧民青年的情感张力,使表演更具时代气息。
传播创新:从“线下演出”到“云端赋能”
针对传统传播渠道覆盖面窄的问题,巴图戏曲拥抱数字化浪潮,构建“线上+线下”立体传播矩阵,在抖音、B站等短视频平台开设“巴图戏曲小课堂”,由传承人示范唱腔、讲解服饰纹样寓意,推出“一分钟学唱巴图调”等短平快内容,累计吸引超500万次播放,00后”用户占比达35%;通过直播平台开展“云剧场”演出,如2023年那达慕期间举办的“巴图戏曲之夜”线上直播,吸引全球超100万观众在线观看,带动内蒙古草原旅游搜索量增长40%,文旅融合成为重要传播路径:在锡林郭勒盟打造“巴图戏曲主题民宿”,游客可参与“一日传承人”体验,学习马头琴演奏、戏曲妆造;在呼和浩特设立“巴图戏曲文化街区”,通过实景演出、非遗市集等形式,让戏曲走进市民日常生活。
人才培养:从“家族传承”到“梯队建设”
破解传承断层难题,巴图戏曲构建了“老中青结合、产学研一体”的人才培养体系,实施“青年传承人扶持计划”,每年选拔20名青年学员,由国家级传承人“一对一”传授唱腔、表演技艺,同时给予创作经费和平台展演支持;与内蒙古艺术学院合作开设“巴图戏曲现代班”,将戏曲理论与现代艺术教育结合,培养既懂传统又懂创新的复合型人才;通过“戏曲进校园”活动,在中小学开设巴图戏曲兴趣课,编写适合青少年的教材,让孩子们通过角色扮演、学唱戏曲片段,从小接触并热爱传统文化,巴图戏曲国家级传承人已从10年前的5人增至18人,青年传承人达120余人,形成“传承有后人、创新有活力”的良性生态。
新时代巴图戏曲的创新实践,不仅守护了文化根脉,更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纽带与乡村振兴的文化引擎,在文化认同层面,通过剧目中的民族团结故事(如《草原兄弟》展现蒙汉群众共同守护草原的历程),巴图戏曲成为促进各民族文化交流交融的重要载体;在经济层面,“戏曲+旅游”模式带动了牧区就业,如赤峰市通过巴图戏曲主题演出,带动当地民宿、餐饮收入增长30%,让“文化软实力”转化为“经济硬支撑”;在国际传播层面,巴图戏曲通过“一带一路”文化交流活动走向世界,2024年在蒙古国乌兰巴托举办的“中国草原文化周”中,《江格尔》片段演出引发当地观众强烈共鸣,成为中华文化跨文化传播的生动案例。
展望未来,巴图戏曲的传承发展仍需在“守正”与“创新”中寻求动态平衡:需加强对传统唱腔、服饰、道具等核心技艺的系统化记录与保护,建立数字化档案库,避免文化基因流失;应持续探索“戏曲+科技”“戏曲+教育”的更多可能,如开发戏曲主题沉浸式体验馆、推动巴图戏曲进高校通识课程,让传统艺术与现代教育深度融合,需进一步理论化归纳创新经验,为其他传统戏曲的现代化转型提供“巴图样本”,让这一草原艺术明珠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璀璨的光彩。
相关问答FAQs
问:巴图戏曲如何解决“传承断层”问题,吸引更多年轻人参与?
答:巴图戏曲通过“传统与现代融合”的路径破解传承难题:一是实施“青年传承人孵化计划”,通过师徒结对、高校合作、资金扶持,降低年轻人学习门槛;二是创新传播形式,在抖音、B站等平台推出“巴图戏曲小课堂”“一分钟学唱腔”等短视频,用年轻化语言解读传统艺术,如将传统唱腔改编成流行歌曲片段,吸引年轻用户模仿;三是举办“戏曲跨界创作大赛”,鼓励年轻人用动漫、游戏、短视频等形式重新演绎巴图戏曲,目前已有超5万青年通过线上平台参与互动,其中2000余人系统学习了戏曲表演,形成“老带新、新促老”的传承格局。
问:新时代巴图戏曲的创新是否会失去其“原真性”?如何平衡创新与传统?
答:巴图戏曲的创新始终以“守正”为前提,核心是“形式创新、内核不变”,在内容上,保留英雄史诗的精神内核(勇敢、团结、敬畏自然),仅将故事背景从古代战场转向现代草原,避免“为创新而创新”;在形式上,科技手段(如AR)仅用于增强舞台表现力,唱腔、身段等核心技艺仍由传承人严格把关,如青年演员必须通过3年传统唱腔考核才能参与创新剧目演出;在传播上,数字化传播是“扩音器”,而非“替代品”,线下传统演出仍作为根基保留,每年在牧区举办不少于100场“原生态巴图戏曲展演”,通过建立“创新评审机制”,由老艺人、文化学者、青年代表共同评估项目,确保创新不偏离文化本质,实现“老树发新枝”的良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