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光影戏剧网

豫剧 话儿只能这样言

豫剧,作为中原大地上绽放的艺术奇葩,早已超越了单纯的戏曲范畴,成为河南人精神世界里最鲜活的注脚,它的唱腔高亢激越,表演质朴生动,而这一切魅力,都离不开其语言内核——“话儿只能这样言”,这“言”,不是刻板的程式,不是空洞的辞藻,而是扎根于中原沃土、流淌着黄河血脉的方言俚语,是老百姓日用而不觉的生活智慧,是喜怒哀乐最直白的情感流露,从明末清初河南梆子的雏形,到如今遍及城乡的豫剧舞台,这“话儿”始终带着泥土的芬芳,在一代代艺人的口中传承、生发,成为豫剧不可替代的灵魂。

豫剧 话儿只能这样言

“话儿只能这样言”,首先言的是中原大地的“地气儿”,河南地处中原,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方言中保留了大量古汉语的遗韵,同时又带着北方方言的直爽与质朴,豫剧的唱词念白,从不刻意雕琢,而是将河南方言的声韵、词汇巧妙融入,让听众一听便觉亲切,中”“得劲”“恁”“啥”“中不中”这些日常用语,在豫剧唱段里俯拾皆是。《花木兰》中花木兰替父从军时的“刘大哥讲话理太偏,谁说女子享清闲”,这“理太偏”“享清闲”就是地道的河南话,直白有力,瞬间把花木兰不服输的性格唱了出来;《朝阳沟》里银环初到农村,对一切充满好奇,“清凌凌的水来蓝莹莹的天,小河旁两边是青青的草”,用“清凌凌”“蓝莹莹”这样的叠词,既描绘了乡村美景,又带着小姑娘的娇憨,完全是老百姓说话的调子,这种“接地气”的语言,让豫剧从诞生之初就与普通民众紧密相连,田间地头的农民、市井街坊的百姓,都能在戏文里找到自己的影子,听懂戏里人的喜怒哀乐。

“话儿只能这样言”,更言的是老百姓的“真情实感”,豫剧从不玩弄文字游戏,它的语言像中原人的性格一样,实在、热烈,情感浓得化不开,无论是悲是喜,是怒是骂,都直抒胸臆,不加掩饰。《秦香莲》中秦香莲寻夫到开封府,面对陈世美的绝情,她唱道“人前说人三大恨,恨天恨地恨昏君”,这“三大恨”没有华丽的辞藻,却道尽了底层妇女在命运面前的无助与悲愤,每一个字都像锥子一样扎在心上;《七品芝麻官》中唐成不畏强权,那句“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更是用大白话喊出了百姓对清官的期盼,朴素的语言里蕴含着最坚定的正义感,豫剧的“真”,还体现在对生活细节的描摹上,朝阳沟》里栓娘唱的“走一道岭来翻一架山,山沟里空气好实在新鲜”,“空气好实在新鲜”就是老百姓最常用的夸赞方式,没有半点文人墨客的酸腐,只有对家乡发自肺腑的热爱,这种“真”,让豫剧的角色有了血肉,让唱段有了温度,观众在台下听着,仿佛戏里的事就是自己身边的事,戏里的人就是自己身边的人。

豫剧的“话儿只能这样言”,还体现在其与表演、唱腔的完美融合上,语言不是孤立的,它需要通过演员的口、身、眼、步,才能焕发出艺术生命力,豫剧的念白,分为“韵白”和“散白”,韵白讲究抑扬顿挫,富有节奏感,但仍以河南方言的声调为基础;散白则更接近生活语言,生动活泼,充满生活气息,穆桂英挂帅》中穆桂英的念白,“老太君年迈不服老,穆桂英我有志气比天高”,字字铿锵,既展现了穆桂英的豪迈气概,又带着河南话的爽利劲儿,唱腔更是如此,豫东调的高亢激越,豫西调的悲壮苍凉,都离不开方言声调的支撑,比如豫西调常用“上滑音”“下滑音”,模仿河南方言里语气的起伏,唱出来如泣如诉,格外动人;《朝阳沟》里“亲家母,你坐下,咱们说说知心话”这段对唱,用的是地道的河南方言调子,像拉家常一样,亲切自然,让观众听得如痴如醉,可以说,豫剧的语言、表演、唱腔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话儿”只能这样“言”,因为只有这样“言”,才能让豫剧的“味儿”正、 “情”真、“韵”浓。

豫剧 话儿只能这样言

为了让更直观地感受豫剧语言的魅力,以下列举几部经典剧目中的语言特色:

剧目名称 经典唱词/念白 语言特点 表达效果
《花木兰》 “刘大哥讲话理太偏,谁说女子享清闲?男子打仗到边关,女子纺织在家园” 口语化、反问句式 直白有力,展现花木兰不服输的性格和对男女平等的朴素追求
《七品芝麻官》 “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 大白话、俗语 通俗易懂,传递为民请命的坚定信念,成为经典台词
《朝阳沟》 “清凌凌的水来蓝莹莹的天,小河旁两边是青青的草” 叠词、描绘性语言 生动描绘乡村美景,充满生活气息和青春活力
《秦香莲》 “人前说人三大恨,恨天恨地恨昏君” 俗语、情感直抒 表达秦香莲的悲愤无助,语言质朴却极具感染力

这种“话儿只能这样言”的语言传统,是豫剧历经数百年而不衰的密码,它让豫剧始终保持着与民众的血肉联系,成为“老百姓的戏”,在当代,虽然艺术形式不断更新,但豫剧的“根”不能丢,这“根”就是植根于中原文化的语言,就是老百姓听得懂、愿意听的“话儿”,只有坚守这份“只能这样言”的本真,豫剧才能在新时代继续绽放光彩,让更多人感受到中原文化的魅力。

FAQs

豫剧 话儿只能这样言

问:豫剧唱词为何坚持使用河南方言?是否会影响外地观众的理解?
答:豫剧唱词坚持使用河南方言,是因为方言是豫剧的灵魂,河南方言的声韵、词汇承载着中原文化的独特韵味,中”“得劲”等词汇,能准确传达中原人的情感和性格,是普通话无法替代的,这种“接地气”的语言让豫剧充满生活气息,与观众产生共鸣,对于外地观众,虽然语言可能存在障碍,但通过字幕、演员生动的表演以及故事情节的推进,依然能够理解戏文内涵,方言的独特性反而成为豫剧的地域特色,吸引更多人关注中原文化。

问:在年轻观众减少的当下,豫剧“话儿只能这样言”的语言传统如何创新以吸引年轻人?
答:创新并非抛弃方言,而是在保留语言内核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审美和表达方式,可以创作反映当代生活的现代戏,用方言讲述年轻人的故事,比如职场、校园、乡村振兴等题材,让年轻人感受到豫剧与生活的贴近;在音乐和舞台呈现上融入流行元素,比如用豫剧方言演唱流行歌曲片段,或结合多媒体技术增强视觉冲击力,但唱词仍保持口语化和生活化,通过短视频、直播等新媒体平台,用方言演绎经典片段或创作趣味内容,让年轻人在轻松氛围中感受豫剧语言的魅力,从而爱上这门传统艺术。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