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京剧团作为山东省内颇具影响力的专业戏曲院团,自1956年建团以来,始终扎根鲁北大地,以传承和弘扬京剧艺术为己任,在剧团的行当格局中,老旦作为不可或缺的重要分支,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塑造了一系列深入人心的舞台形象,成为德州京剧艺术传承与发展的重要载体。
老旦行当在京剧艺术中专扮演老年女性角色,其表演要求“神似”重于“形似”,既要通过程式化的身段、步态展现老年人的苍老体态,又要通过唱念的声腔变化传递人物的情感与性格,德州京剧团的老旦演员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既遵循京剧老旦艺术的共性规范,又融入鲁北地域的文化特质,逐渐形成了“唱腔苍劲而不失婉转,表演质朴而富有张力”的艺术风格,在嗓音运用上,剧团老旦演员注重“本嗓”与“脑后音”的结合,发声追求“气沉丹田,音贯头顶”,如《杨门女将》中佘太君的“捧印”唱段,既需展现老将的威风凛凛,又要体现母亲的悲壮深情,演员通过高亢激越的唱腔与稳健的身段,将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展现得淋漓尽致。
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德州京剧团始终重视老旦行当的传承与培养,剧团现有老旦演员5人,其中一级演员2人,二级演员3人,形成了一支老中青结合、梯队合理的艺术队伍,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京剧”代表性传承人王文玉为例,她从艺40余年,主攻老旦,师从京剧老旦名家李金泉,其表演以“情真、味浓、形准”著称,在《钓金龟》《遇皇后·打龙袍》等传统剧目中,她通过细腻的眼神、颤抖的手指和蹒跚的台步,将老年人物的慈祥、坚韧与无奈刻画得入木三分,青年演员李娜则毕业于中国戏曲学院,师从王文玉,她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尝试融入现代审美,如在《红鬃烈马》中扮演王宝钏之母,通过节奏明快的念白和富有生活化的动作,让这一传统角色焕发出新的生机,为促进老旦艺术的传承,剧团还建立了“师带徒”制度,由老艺术家亲自指导青年演员,从唱腔、念白、身段到人物理解,进行全方位传授,确保老旦艺术的精髓得以延续。
在剧目创作与演出方面,德州京剧团的老旦剧目既保留了《杨家将》《四郎探母》《徐策跑城》等传统经典,也创排了具有时代特色的新编剧目,传统剧目中,老旦多扮演身份尊贵、性格鲜明的角色,如《打龙袍》中的李后,历经磨难终与儿子相认,演员通过大段的“二黄导板”“回龙”等板式,将人物的悲愤与喜悦层层递进地展现出来;新编剧目则更注重老旦角色的时代内涵,如根据德州历史故事改编的《苏禄王访华》,剧中老旦扮演的德州老妪,以质朴的语言和真诚的情感,展现了当地百姓与苏禄王使者的深厚情谊,这一角色既保留了老旦行当的表演特点,又融入了鲁北民间艺术的元素,如鼓子秧歌的步法,使舞台形象更加鲜活生动,据统计,剧团年均演出老旦剧目120余场,覆盖山东省内及周边河北、河南等地的城乡舞台,观众累计达数十万人次。
为了更好地推广老旦艺术,德州京剧团积极开展“戏曲进校园”“戏曲进社区”等惠民活动,演员们走进校园,为学生讲解老旦行当的知识,展示化妆、服装、道具等戏曲元素,让学生近距离感受京剧艺术的魅力;在社区演出中,老旦剧目因贴近生活、情感真挚,深受中老年观众的喜爱,成为连接戏曲与群众的桥梁,剧团还利用新媒体平台,如抖音、微信公众号等,推送老旦剧目的精彩片段、演员访谈等内容,扩大了老旦艺术的受众群体,近年来,剧团创作的老旦剧目《佘太君挂帅》荣获“山东省文化艺术节优秀剧目奖”,《李逵探母》入选“全国京剧优秀剧目展演”,这些成绩的取得,进一步提升了德州京剧团老旦艺术的影响力。
以下是德州京剧团部分代表性老旦剧目及角色一览表:
剧目名称 | 主要角色 | 行当特点 | 艺术特色 |
---|---|---|---|
《杨门女将》 | 佘太君 | 唱做并重,展现老将威风与母爱 | 唱腔高亢,身段稳健,“捧印”一折堪称经典 |
《钓金龟》 | 张义之母 | 以唱为主,突出老年贫妇形象 | “叫张义”唱段情感真挚,念白生活化 |
《遇皇后·打龙袍》 | 李后 | 唱念结合,表现皇后历经磨难 | “打龙袍”中身段利落,眼神传达悲愤与欣慰 |
《苏禄王访华》 | 德州老妪 | 融合民间艺术,贴近时代生活 | 加入鼓子秧歌步法,念白带有鲁西北方言特色 |
德州京剧团的老旦艺术,既是京剧传统在鲁北大地生根开花的见证,也是地方戏曲院团坚守文化自信、传承民族精神的生动实践,在新时代背景下,剧团将继续秉持“守正创新”的理念,在传承老旦艺术精髓的同时,不断探索与现代审美相结合的新路径,让这一古老行当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彩。
FAQs
问:德州京剧团老旦与其他地区京剧流派的老旦(如李派、孙派)相比,有哪些独特之处?
答:德州京剧团老旦在继承京剧老旦传统流派的基础上,融入了鲁北地域的文化元素,形成了独特的“德派老旦”风格,与李派(李多奎)的“雍容华贵”、孙派(孙甫亭)的“细腻含蓄”相比,德派老旦更注重“质朴醇厚”与“生活气息”,在唱腔上吸收了山东梆子、鼓子秧歌等民间艺术的节奏特点,念白中带有鲁西北方言的韵味,表演上强调“以情带形”,通过贴近生活的细节刻画,让老年角色更具真实感和亲和力,剧团创排的现代剧目中,老旦角色常与地方历史、民间故事相结合,进一步凸显了地域特色。
问:对于初次接触京剧的观众,如何更好地欣赏德州京剧团老旦的表演艺术?
答:初次欣赏老旦表演时,可从“唱、念、做”三个方面入手,首先关注唱腔,老旦的唱腔多用“本嗓”,苍劲有力且富有弹性,如《钓金龟》中的“叫张义”唱段,通过旋律的起伏变化展现人物情感;其次留意念白,老旦的念白讲究“字正腔圆”,既有戏曲的韵律感,又贴近生活语言,如《打龙袍》中李后的“苦哇”一声,能迅速将观众带入情境;最后观察身段,老旦的步态多为“慢步”“蹉步”,模仿老年人的蹒跚,手势则通过“颤”“抖”等动作表现苍老,如佘太君手持拐杖的“拐杖功”,既展现了人物的身份,又体现了演员的功底,建议观众先观看《杨门女将》《遇皇后》等经典剧目,感受老旦艺术的基本魅力,再逐步体会其深厚的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