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七擒孟获》是传统三国戏中的经典剧目,取材于《三国演义》诸葛亮南征“攻心为上”的历史典故,经京剧艺术家的提炼与演绎,成为集唱念做打、脸谱服饰、程式化表演于一体的经典大戏,该剧以“七擒七纵”为核心脉络,通过诸葛亮与孟获的智勇较量,展现“以德服人”的儒家仁政思想,同时融入西南少数民族风情,舞台呈现独具特色。
故事发生于三国时期,南中(今云南、贵州及四川西南部)大帅孟获联合董荼那、阿会喃等部落酋长起兵反叛,蜀汉建兴三年,诸葛亮亲率大军南征,首战,诸葛亮遣赵云、魏延分兵两路,佯装败退,诱孟获深入,于盘蛇谷设伏生擒孟获,孟获不服,诸葛亮将其释放,命其再战,此后,诸葛亮先后利用“诈降计”“离间计”“借兽计”等智谋,六擒六纵孟获,并设计让其目睹部下因反复背信而遭诛杀,最终孟获被诸葛亮的仁德感化,率众归降,誓永不反叛,南中遂平,全剧通过“擒—纵—再擒—再纵”的循环结构,层层递进展现诸葛亮的军事智慧与政治胸襟,同时凸显孟获从桀骜不驯到心悦诚服的性格转变。
主要人物表
角色 | 行当 | 扮相特点 | 核心唱段/念白 | 性格定位 |
---|---|---|---|---|
诸葛亮 | 老生 | 白髯口、八卦衣、羽扇 | “南望云山烟水渺,安邦定国计谋高”(西皮原板) | 智慧仁德、胸有成竹的统帅 |
孟获 | 净 | 金色脸谱、勾“十字门”脸、兽面靠 | “我本是南蛮一豪强,岂容尔等犯边疆!”(二黄导板) | 勇猛刚烈、知错能改的酋长 |
赵云 | 武生 | 白靠、银枪、翎子 | “丞相令下山高路远,须教蛮夷心胆寒!”(快板) | 忠勇善战、执法严明的将领 |
魏延 | 净 | 紫脸、靠旗、大刀 | “末将愿为先锋将,踏平南蛮反叛狂!”(散板) | 鲁莽骄纵、有勇无谋的猛将 |
祝融夫人 | 刀马旦 | 彩旦头、火焰裙、绣鸾刀 | “驱兽焚营显威风,管叫蜀兵化飞灰!”(南梆子) | 勇武泼辣、孟获之妻 |
剧本结构及艺术特色
(一)场次结构与情节编排
全剧通常分为六场,以“七擒七纵”为主线,每场聚焦一次擒获与纵放,矛盾逐步升级:
场次 | 地点 | 主要情节 | 艺术手法 |
---|---|---|---|
第一场 | 蜀营 | 诸葛亮点将南征,赵云、魏延请战,诸葛亮定下“攻心为上”计策 | 唱念结合,展现统帅气度;群武将“起霸”显军威 |
第二场 | 盘蛇谷 | 诸葛亮设伏,诱孟获深入,赵云生擒孟获,孟获不服 | 武打戏“档子”,赵云“抢背”“串翻身”等技巧 |
第三场 | 蛮营 | 孟获再战,弟孟优诈降,诸葛亮识破,二次擒获孟获 | 念白交锋,诸葛亮“白口”展现机敏 |
第四场 | 秃龙洞 | 孟获联合祝融夫人,借兽兵攻蜀,诸葛亮第三次擒获 | 身段表演,祝融“打出手”展现武旦功力 |
第五场 | 梁津渡 | 诸葛亮四次至六擒孟获,利用离间计使孟获自乱阵脚 | 脸谱变化,孟获从“怒”到“疑”的情绪递进 |
第六场 | 滇池 | 七擒孟获,以德感化,孟获率众盟誓归顺 | 大团圆结局,集体“起霸”象征天下安定 |
(二)艺术特色
-
唱腔设计
诸葛亮唱腔以老生“西皮”“二黄”为主,唱腔沉稳舒缓,如“南望云山烟水渺”一段,用西皮原板展现其运筹帷幄的从容;孟获唱腔则花脸“唢呐二黄”打底,高亢激昂,如“我本是南蛮一豪强”,通过“炸音”“脑后音”表现其勇猛与愤怒,两人对唱时,唱腔节奏形成“快慢对比”,凸显智勇交锋。 -
身段与武打
诸葛亮以“羽扇纶巾”为核心标志,身段以“捋髯”“摇扇”“台步”为主,动作潇洒飘逸,体现“智”的内核;孟获则注重“靠功”“把子功”,如“起霸”时的“云手”“踢腿”“亮相”,展现其武将身份,武打戏中,赵云与孟获的“单枪对双锤”“档子串打”,结合“抢背”“旋子”等技巧,紧张激烈,舞台效果震撼。 -
脸谱与服饰
诸葛亮白色脸谱象征“智慧”,八卦衣绣太极、八卦图案,体现“谋略”;孟获金色脸谱勾“十字门”,配兽面靠、虎头靴,凸显其“蛮王”身份;祝融夫人火焰纹裙、绣鸾刀,融合少数民族服饰特色,色彩鲜艳,视觉冲击力强。 -
主题表达
全剧以“七擒七纵”为核心,打破传统“以力服人”的战争叙事,强调“攻心为上”的政治智慧,诸葛亮每一次纵放,都是对“仁德”的践行;孟获每一次被擒,都是对“忠义”的反思,最终实现“以德化蛮”的和平愿景,契合儒家“仁者无敌”的思想内核。
相关问答FAQs
Q1:京剧《七擒孟获》中的“七擒”具体指哪七次擒获?是否有固定场次安排?
A1:传统京剧《七擒孟获》通常将“七擒”浓缩为六场戏呈现(实际舞台演出因时长限制,会合并部分情节),具体擒获次数为:第一场盘蛇谷首擒、第三场孟优诈降二擒、第四场祝融夫人借兽三擒、第五场离间计四擒、第五场自乱阵脚五擒、第六场七擒(六擒情节常隐去,直接跳至七擒),场次安排并非严格对应“七次”,而是通过“重复擒纵”的结构强化主题,重点突出诸葛亮“智”与“德”的形象。
Q2:京剧《七擒孟获》中的孟获形象与《三国演义》原著有何异同?舞台呈现上有哪些创新?
A2:原著中孟获形象为“刚愎自用、有勇无谋”的蛮王,京剧在此基础上强化了其“知错能改”的性格转变,如第六场盟誓时的唱段“感丞相恩义深重,从今往后永不反叛”,通过唱腔从“激昂”到“诚恳”的变化,展现其内心的觉醒,舞台创新方面:一是服饰融入西南少数民族元素,如孟获的兽面靠、祝融夫人的火焰裙,增强地域特色;二是武打结合“武戏文唱”,如诸葛亮不直接参战,而是通过“设伏”“借势”等手段展现智慧,形成“文武对比”;三是脸谱设计从“凶蛮”到“平和”的色彩渐变,如七擒后孟获脸谱金色减弱,增加柔和线条,象征其归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