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空城计》是取材于《三国演义》的经典剧目,讲述了诸葛亮因马谡失守街亭,司马懿率大军十五万逼近西城,城中兵力空虚,诸葛亮遂设空城计,大开城门,于城楼抚琴,以空城吓退司马懿大军的故事,作为京剧老生行当的“骨子老戏”,《空城计》以其跌宕的剧情、鲜明的人物塑造,成为衡量老生演员艺术水准的重要标尺,而谭富英的演绎,则为这个经典注入了独特的“谭派”神韵。
谭富英作为“四大须生”之一,出身于梨园世家,祖父是“伶界大王”谭鑫培,父亲谭小培亦是老生名角,他自幼浸淫京剧,幼年从父学艺,后拜余叔岩为师,在继承谭派“老生三鼎甲”精髓的基础上,博采众长,形成了“新谭派”艺术风格,其嗓音高亢清亮,脑后音充沛,音色如“云遮月”,清朗中透着醇厚;唱腔刚劲挺拔,行腔流畅,字正腔圆,兼具“调门高、底气足、口劲巧”的特点,被戏迷誉为“谭派响腔”,在《空城计》中,他将谭派艺术的“帅、脆、率”发挥到极致,塑造的诸葛亮既儒雅从容,又暗藏机锋,成为京剧史上的经典形象。
《空城计》的核心场次“城楼抚琴”,是展现诸葛亮智慧与气度的重头戏,也是谭富英表演的华彩段落,剧中,诸葛亮得知司马懿大军压境,先是以“三探”表现内心的惊与稳,再到城楼定心抚琴,层层递进,谭富英的演绎中,“惊”与“稳”的转换尤为精妙:当探马报“司马懿大队人马离西城不远”,他先是眉头微蹙,手指轻颤,显出瞬间的紧张,随即眼神一凝,抚须长叹,又迅速恢复镇定,这一系列微表情,将诸葛亮“虽临大敌而心不乱”的心理刻画得入木三分,城楼抚琴时,他端坐城楼,衣袂飘飘,左手按弦、右手弹拨的虚拟动作,配合眼神时而低垂(专注抚琴)、时而远眺(观察敌情),将诸葛亮的胸有成竹与司马懿的疑神疑鬼形成鲜明对比,尤其是唱到“我正在城楼观山景,耳听得城外乱纷纷”,谭富英以“脑后音”起唱,“观山景”三字拖腔婉转如行云流水,“乱纷纷”三字则咬字如斩钉截铁,既显出城楼上的悠然自得,又暗含对敌军的蔑视,将诸葛亮的“空城”之“空”与“智计”之“实”完美融合。
在念白方面,谭富英的诸葛亮亦独具特色,韵白如“司马懿老贼听道:上知天文,下晓地理,熟读兵书,精通阵法,你带领人马,来此西城,想夺我诸葛亮的粮草,那是痴心妄想!”念白中气十足,字字如珠,既有儒将的文雅,又有统帅的威严;京白如“来啊,将四门大开,打扫街道,等候司马懿老贼!”则简洁明快,透出果断与自信,与唱腔的婉转形成互补,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
谭富英在《空城计》中的唱腔设计,充分体现了谭派“以情带声、声情并茂”的美学追求,核心唱段“西皮慢板”转“原板”的“我本是卧龙岗散淡的人”,是诸葛亮自述生平的名段,谭富英的演唱,起板“我本是”三字,脑后音洪亮,如金石掷地;“卧龙岗”的“岗”字,拖腔微微上扬,显出隐居时的闲适;“散淡的人”的“人”字,以气声收尾,透出淡泊名利的胸怀,而当唱到“凭阴阳如反掌保定乾坤”,节奏由慢转快,字字铿锵,展现出诸葛亮运筹帷幄的自信与豪迈,这种“抑扬顿挫、疾徐有致”的唱腔处理,不仅贴合剧情,更让观众在听觉享受中感受到人物的情感起伏。
艺术维度 | 谭富英在《空城计》中的特点 |
---|---|
嗓音特点 | 脑后音充沛,高亢清亮如“云遮月”,中气十足,字正腔圆,如“西皮慢板”起句“我本是”,脑后音与胸腔共鸣结合,显儒雅沉稳 |
表演风格 | 身段潇洒,眼神传神,城楼抚琴时端坐如松,与司马懿“探城”时的对视暗藏机锋,微表情丰富,惊与稳的转换自然 |
唱腔处理 | 西皮慢板转原板张弛有度,“观山景”拖腔婉转,“乱纷纷”咬字斩钉截铁,以情带声,声情并茂 |
谭富英的《空城计》不仅是对谭派艺术的传承,更是在继承基础上的创新,他摒弃了老派老生过于“瘟”的表演,融入了“爽”的劲头,使诸葛亮的形象更具生命力,其弟子如马长礼、张学津等,均深受其影响,将谭派《空城计》的艺术精髓延续至今,当观众聆听谭富英的录音,或观看其影像资料时,仍能感受到那份穿越时空的艺术魅力——那是京剧老生艺术的巅峰,更是谭富英留给后人的宝贵财富。
FAQs
-
问:谭富英在《空城计》中的“西皮慢板”唱段为何被称为“谭派响腔”的代表?
答:谭富英的“西皮慢板”唱段以“脑后音”为核心,嗓音高亢而不失圆润,如“我本是卧龙岗散淡的人”一句,“卧龙岗”的“岗”字拖腔婉转中透着刚劲,“凭阴阳如反掌保定乾坤”则节奏由徐转疾,字字铿锵,既展现了谭派“调门高、底气足”的特点,又通过情感注入使唱腔“声情并茂”,这种“刚柔并济、以情带声”的演唱方式,成为“谭派响腔”的标志性风格,在《空城计》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
问:谭富英的诸葛亮与马连良的诸葛亮在表演上有何不同?
答:谭富英与马连良均属“四大须生”,但风格迥异,谭富英的诸葛亮更侧重“儒雅沉稳”,嗓音高亢,唱腔刚劲,表演中强调“帅”与“稳”,如城楼抚琴时端坐如松,眼神坚定,突出诸葛亮的统帅气度;马连良则更偏“潇洒飘逸”,嗓音甜润,唱腔流利,表演中讲究“巧”与“活”,如念白抑扬顿挫,身段灵活多变,更突出诸葛亮的智者机敏,简言之,谭派诸葛亮如“青松”,马派诸葛亮如“流水”,各有千秋,共同丰富了诸葛亮的舞台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