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阶段开设戏曲课程,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举措,戏曲作为融合唱、念、做、打于一体的艺术形式,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表现力,更能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家国情怀、传统美德与民族智慧,当前小学戏曲课的推进仍面临诸多现实问题,需从教学实践、资源整合、理念更新等维度深入探讨,以让这门“古老的艺术”真正在校园中生根发芽。
小学戏曲课面临的核心问题
(一)师资力量薄弱,专业素养不足
小学戏曲课的首要瓶颈在于师资,多数小学缺乏专职戏曲教师,课程多由音乐、美术教师兼任,这些教师虽具备一定艺术基础,但戏曲专业知识(如唱腔技巧、身段规范、剧种特色)往往较为欠缺,京剧的“西皮流水”板式、越剧的“中板”节奏,或地方戏的方言念白,非专业教师难以精准传授;部分教师对戏曲文化的内涵理解不深,教学中易流于表面,如仅教唱段却忽略剧目背后的历史故事、人物精神,戏曲教师的培训体系尚不完善:地方教育部门组织的培训多聚焦理论,缺乏实操指导;高校戏曲专业与小学教育衔接不足,毕业生多流向专业院团,而非基础教育岗位。
(二)教学内容单一,与学生认知脱节 存在“重经典、轻儿童”“重技艺、轻体验”的问题,教材多选取传统经典剧目(如《贵妃醉酒》《霸王别姬》),其复杂的历史背景、成人化的情感表达(如家国兴衰、爱情悲欢)超出小学生理解范围;唱腔设计难度较高,如京剧老生苍劲的嗓音、青衣婉转的拖腔,学生难以掌握易产生挫败感,教学方法也较为传统,以“教师示范—学生模仿”为主,缺乏互动性和趣味性,教《说唱脸谱》时,若仅让学生跟唱歌词,而不解析脸谱颜色(红表忠义、黑表刚直)与人物性格的关联,学生虽能哼唱却难以感知文化内涵。
(三)课程定位模糊,评价体系缺失
戏曲课在小学课程体系中常被边缘化,课时不足(多每两周1节)、跨学科融合度低,甚至被视为“副课中的副课”,部分学校为应付检查临时开设课程,缺乏长期规划,评价方式也较为单一,仅关注“是否会唱某段戏”“能否做某个动作”,忽视学生的参与过程、文化理解与情感体验,学生虽唱腔不标准,但能主动查阅剧目背景、合作编排小短剧,这类创造性表现却未被纳入评价,导致学生学习动力不足。
(四)家校社协同不足,资源整合困难
家长对戏曲课的认知存在偏差:部分家长认为戏曲“过时”“无用”,不如学科补习“实在”;部分家长虽支持,但缺乏引导孩子深入学习的途径,社会资源方面,地方戏曲院团、非遗传承人等优质资源未有效对接校园:院团演出多面向成人剧场,缺乏儿童专场;传承人进校园多停留在“一次性表演”,未形成常态化教学合作,戏曲道具(如戏服、头饰)、音像资料等资源匮乏,普通小学难以配备,限制教学活动的开展。
优化小学戏曲课的实践对策
(一)“引育结合”破解师资难题
针对师资问题,需构建“引进来+走出去”的培养体系,教育部门应联合地方戏曲院团、高校,设立“戏曲教师特聘岗”,邀请专业演员、非遗传承人驻校兼职,或通过“走教”形式覆盖多所小学;加强在职教师培训,联合地方文旅部门开发“戏曲教师能力提升课程”,内容包括剧种常识、基础唱腔、身段训练、儿童教学方法等,并组织教师到专业院团跟岗学习,河南省某小学与豫剧院合作,每周安排演员进校指导音乐教师,两年内培养出3名能独立承担戏曲课的“双师型”教师。
(二)“守正创新”优化教学内容 需兼顾“戏曲内核”与“儿童视角”:精选适合儿童的经典片段(如《花木兰》中的“刘大哥讲话理太偏”、《穆桂英挂帅》中的“猛听得金鼓响画角声震”),挖掘其中“巾帼英雄”“忠诚报国”等贴近儿童价值观的主题;降低技艺难度,将唱腔改编为更易学唱的“儿童版”,如用流行音乐节奏重新编配京剧唱段,或用方言教唱地方戏选段,教学方法上,引入“游戏化教学”“情景体验”:设计“戏曲动作模仿赛”“脸谱涂鸦”“角色扮演小剧场”等活动,让学生在“玩”中感受戏曲魅力,某小学在教《说唱脸谱》时,让学生分组设计“现代版脸谱”(如给“爱学习”的同学画蓝色脸谱,“乐于助人”的同学画绿色脸谱),既理解了脸谱寓意,又激发了创造力。
(三)“体系化”构建课程与评价机制
明确戏曲课在美育中的核心地位,保障每周1-2课时,并推动与语文(历史故事)、美术(脸谱设计)、体育(身段协调)等学科融合,语文课学《草船借箭》时,戏曲课可排演相关片段;美术课画脸谱时,戏曲课讲解色彩象征意义,评价体系需从“技能考核”转向“素养评价”,采用“过程性评价+展示性评价”结合:建立“戏曲成长档案”,记录学生的课堂参与、创意表现、文化理解;每学期举办“戏曲节”,通过班级展演、脸谱设计展、戏曲知识竞赛等形式,让学生的成果可视化。
(四)“家校社联动”激活资源网络
加强家校沟通,通过“家长戏曲体验课”“亲子戏曲手工坊”等活动,让家长亲身参与:邀请家长和孩子共同制作简易戏服、学唱一段亲子唱段,感受戏曲乐趣,深化与社会的合作:与地方戏曲院团共建“儿童戏曲实践基地”,组织学生观看儿童版戏曲演出;利用“非遗进校园”项目,邀请传承人开展“戏曲工作坊”,常态化教学;借助数字化资源,如开发“戏曲微课”(5分钟讲一个戏曲故事、教一个动作),通过校园平台共享,弥补资源不足。
当前问题与解决对策对应表
主要问题 | 具体表现 | 解决对策 |
---|---|---|
师资力量薄弱 | 兼职教师多,专业知识不足;培训体系不完善 | 引进专业人才+在职培训,联合院团、高校建立“双师型”教师培养机制 |
课程定位模糊 | 课时不足,被边缘化;评价单一,重技能轻体验 | 明确课程地位,保障课时;建立多元评价体系,纳入过程性与创造性表现 |
家校社协同不足 | 家长认知偏差;社会资源未有效对接;道具、资料匮乏 | 开展家长体验活动;与院团、非遗传承人合作;利用数字化资源补充教学条件 |
小学戏曲课的价值,不仅在于让学生“会唱戏”,更在于让他们“懂文化”“爱传统”,面对师资、内容、资源等挑战,需以儿童为本位,通过专业赋能、内容创新、体系构建与资源整合,让戏曲课从“形式进校园”走向“内涵润童心”,当孩子们能在戏曲中读懂“忠孝节义”,在唱念做打中感受“中国美学”,这门古老艺术便真正完成了对新一代的文化滋养。
相关问答FAQs
Q1:小学戏曲课如何平衡趣味性与专业性,避免学生“只玩不学”?
A:平衡趣味性与专业性的关键在于“以趣促学,以学固趣”,通过游戏化设计降低入门门槛,如用“戏曲动作猜猜乐”(模仿“兰花指”“亮相”让学生猜角色)、“唱段接龙”(用熟悉的旋律填词)等活动激发兴趣;在趣味活动中渗透专业知识,例如在“脸谱涂鸦”后,讲解“红脸忠勇、白脸奸诈”的色彩寓意;在角色扮演小剧场中,引导学生用规范的“台步”“指法”表现人物情绪,避免过度简化,保留戏曲的核心元素(如唱腔的韵味、身段的规范),让学生在“玩”中逐步感知专业之美,做到“乐在其中,学有所获”。
Q2:部分家长认为戏曲课“耽误学习时间”,如何沟通以争取支持?
A:可从“认知提升”与“价值呈现”两方面沟通,通过家长会、公众号推文等渠道,普及戏曲教育的综合价值:引用研究数据说明戏曲学习对专注力(记唱词、练身段)、记忆力(了解历史故事)、审美能力(感受服饰、脸谱之美)的促进作用,强调其与学科学习的协同性(如语文的文学素养、美术的色彩感知),展示学生成果:定期举办“戏曲小课堂”开放日,让家长观看孩子表演的片段、展示脸谱设计作品,或分享“学戏曲后更自信了”“主动查阅历史资料”等真实案例,邀请家长参与亲子戏曲活动,如共同学唱一段亲子唱段、制作简易道具,让家长亲身体验戏曲学习的乐趣与意义,从而转变观念,支持课程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