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剧,作为中原大地的文化瑰宝,以其高亢的唱腔、生动的叙事和浓郁的生活气息,承载着河南人的乡愁与记忆,当这门传统艺术走进以“格物致知”为理念的工科院校(简称“工院”),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近年来,在“文化自信”与“五育并举”的背景下,豫剧选段逐渐成为工院校园里的一抹亮色,从社团活动到课堂实践,从专业演出到跨学科融合,它不仅丰富了工科生的课余生活,更在潜移默化中滋养着青年学子的人文素养。
工科院校虽以理工科为主导,但学生并非只有“技术思维”,长期面对公式、图纸、实验的工科生,同样渴望情感的抒发与文化的滋养,豫剧选段中蕴含的家国情怀、市井智慧、人生百态,与工科生追求的“严谨务实”“创新突破”有着内在的精神契合,加之学校对传统文化建设的重视,通过开设选修课、成立戏曲社团、举办专场演出等形式,为豫剧在工院的传播提供了土壤,在这些场景中,豫剧不再是“老古董”,而成为工科生表达情感、连接传统的新媒介。
在具体实践中,豫剧选段在工院的呈现形式多元且富有创意,通过梳理,主要活动形式可归纳如下:
活动形式 | 参与群体 | 预期效果 | |
---|---|---|---|
豫剧选修课 | 开设《豫剧鉴赏与实践》,唱腔基础、身段训练、经典选段赏析(如《花木兰》谁说女子不如男、《朝阳沟》俺外甥在部队) | 全校学生,以工科生为主 | 提升对豫剧的认知,掌握基础技能 |
戏曲社团 | 成立“工院豫剧社”,每周排练,邀请豫剧演员指导,参与校园文化节演出 | 对豫剧感兴趣的工科生 | 培养骨干力量,形成传承梯队 |
跨学科融合实践 | 工科生结合专业改编选段,如机械专业用3D打印制作豫剧头饰,计算机专业开发豫剧AR互动程序 | 工科生+艺术专业学生 | 促进科技与传统艺术的结合 |
校园快闪活动 | 在食堂、教学楼等公共空间开展豫剧快闪,播放经典唱段,吸引师生驻足 | 全校师生 | 扩大豫剧影响力,营造文化氛围 |
以某工业大学为例,其“豫剧社”成立于2020年,最初仅有5名成员,如今已发展到80余人,涵盖机械、自动化、土木等多个工科专业,社员们不仅学习《穆桂英挂帅》的英姿飒爽,还尝试将《朝阳沟》的乡土气息与工科生的“实验室日常”结合,改编出《实验室新唱》:“数据图表密密麻麻,键盘敲得噼啪啪,科研攻关莫害怕,花木兰也能顶呱呱”,在校园晚会中引发热烈反响,该校机械工程学院的学生团队,还利用CAD软件设计豫剧脸谱,通过3D打印技术复刻出包拯、穆桂英等经典形象,将传统艺术与现代制造技术完美融合。
对工科生而言,学习豫剧不仅是技艺的掌握,更是情感的共鸣,当《铡美案》中包拯的“陈驸马你休要巧言讲”唱出刚正不阿,当《七品芝麻官》中“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道出责任担当,这些价值观与工科生“工匠精神”中的“精益求精”“恪守职业道德”不谋而合,有工科生表示:“以前觉得豫剧‘老土’,学了之后才发现,唱腔里的抑扬顿挫就像代码的逻辑,身段的一招一式如同机械的结构,里面藏着大学问。”
豫剧在工院的传播也面临挑战,工科生学业繁重,排练时间有限;豫剧的专业术语和技巧(如“脑后音”“喷口”)对零基础学生较难掌握,对此,许多工院采取“简化入门”策略:从选段中最易学的“流水板”入手,用普通话辅助理解唱词;将身段训练与工科生的“形体美育课”结合,降低学习门槛,通过短视频平台发布“工科生学豫剧vlog”,用“豫剧版公式记忆法”“机械原理与豫剧身段对比”等趣味内容,吸引更多学生关注。
从社团活动到课堂创新,从技艺传承到精神共鸣,豫剧选段在工科院校的“落地生根”,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融合的生动实践,它让工科生在严谨的科研之外,感受到艺术的温度与文化的厚度,也为豫剧这一古老艺术注入了青春活力,当实验室的灯光与舞台的追光交相辉映,当机械的齿轮与戏曲的鼓点同频共振,我们看到的不仅是豫剧的新生,更是工科院校人文教育的多元探索。
FAQs
-
工科生学习豫剧选段有哪些实际困难?如何克服?
工科生主要面临时间紧张、专业门槛高、兴趣不足等困难,可通过碎片化学习(如利用课间练唱腔)、趣味化教学(结合流行音乐改编选段)、搭建展示平台(校园演出、短视频)等方式,将学习融入日常生活,降低参与压力。 -
豫剧选段如何在工科院校实现创新传播?
可结合工科专业特色进行跨界融合:如计算机专业开发豫剧主题APP,设计专业创新戏服面料,土木专业搭建可移动戏曲舞台;同时利用新媒体传播,制作“豫剧科普动画”“工科生挑战豫剧变装”等内容,让传统艺术更贴近青年语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