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光影戏剧网

福建莆仙戏戏曲的独特艺术魅力与文化传承价值是什么?

莆仙戏,发源于福建莆田、仙游一带,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戏曲剧种之一,距今已有千余年历史,它承载着兴化地区的历史记忆与文化基因,融合了唐宋以来的歌舞、说唱、百戏等艺术形式,被誉为“宋元南戏的活化石”,2006年,莆仙戏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与文化价值,使其成为中国戏曲艺术宝库中的璀璨明珠。

福建省莆仙戏戏曲

莆仙戏的形成与兴化地区的地理环境、民俗文化密不可分,唐代,兴化地区经济繁荣,文化活跃,参军戏、踏摇娘等民间表演艺术已初具雏形,宋代,随着南戏的兴起,兴化地区成为南戏的重要传播地,当地艺人在吸收宋杂剧、傩戏等元素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兴化戏”,明代,弋阳腔、昆山腔等声腔传入兴化,与本土音乐融合,促进了莆仙戏的成熟,清代,莆仙戏进入鼎盛时期,班社林立,剧目丰富,表演技艺日臻完善,成为兴化地区民众节庆、祭祀等重要场合的主要娱乐形式。

莆仙戏的艺术特色体现在音乐、表演、服饰、唱腔等多个方面,音乐上,以“兴化腔”为核心,旋律婉转悠扬,兼具南戏的婉约与地方音乐的粗犷,伴奏乐器以锣鼓、笛子、唢呐为主,锣经”节奏鲜明,变化丰富,能精准烘托剧情氛围,表演上,莆仙戏以“科步”见长,讲究“一招一式皆有出处”,如“傩面舞”用于驱邪祈福,“扇舞”表现人物细腻情感,“旦角”的“水袖功”融合了舞蹈与武术元素,刚柔并济,服饰上,保留了大量宋明时期的特点,如“蟒袍”“靠甲”“褶子”等,色彩鲜明,纹饰精美,头饰则根据角色身份有严格区分,如皇帝的“冕旒”、官员的“纱帽”、平民的“方巾”等,唱腔上,分生、旦、净、末、丑五个行当,各行当唱腔风格各异,生腔高亢激昂,旦腔婉转抒情,净腔粗犷豪放,末腔苍劲沉稳,丑腔诙谐幽默,共同构成了莆仙戏丰富多样的声腔体系。

莆仙戏的剧目题材广泛,既有取材于历史演义的《三国传》《封神榜》,也有反映民间传说的《白蛇传》《梁山伯与祝英台》,更有大量表现社会现实、伦理道德的原创剧目,如被誉为“中国古典悲剧双璧”的《目连救母》《团圆之后》,以及现代戏《春草闯堂》《状元与乞丐》等。《目连救母》通过目莲历经磨难救母的故事,宣扬孝道与慈悲,其“目连戏”表演中的“跳傩”“驱鬼”等仪式,至今仍保留着古代傩戏的遗风;《团圆之后》则通过一个家庭因隐瞒真相引发的悲剧,揭示了封建礼教的虚伪与残酷,具有深刻的社会批判意义。

随着时代的发展,莆仙戏的传承面临诸多挑战,为保护这一古老剧种,政府与民间采取了一系列措施:2006年,莆仙戏入选国家级非遗名录;2008年,成立莆田市莆仙戏剧院,集中优秀演员进行剧目创作与演出;在莆田、仙游等地的中小学开设莆仙戏兴趣班,培养年轻观众与传承人;整理出版《莆仙戏传统剧目选集》《莆仙音乐》等资料,抢救濒危剧目,莆仙戏仍面临观众老龄化、传统剧目创新不足、演出市场萎缩等问题,需要更多社会力量的关注与支持。

福建省莆仙戏戏曲

行当 分类 表演特点 代表角色
文生、武生、老生 文生举止儒雅,唱腔婉转;武生动作矫健,讲究功架;老生苍劲沉稳,念白铿锵 《团圆之后》施俏生、《春草闯堂》薛玫庭
正旦、闺门旦、彩旦 正旦端庄贤淑,水袖功细腻;闺门旦活泼娇俏,身段轻盈;彩旦诙谐幽默,表情夸张 《目连救母》刘氏、《状元与乞丐》胡氏
大花脸、二花脸 大花脸气势威猛,唱腔粗犷;二花脸性格豪爽,动作夸张 《三国传》曹操、《封神榜》闻仲
老末、小末 老末苍老持重,念白缓慢;小末机灵聪慧,动作灵活 《白蛇传》法海
文丑、武丑 文丑语言幽默,表情丰富;武丑身手敏捷,武打精彩 《春草闯堂》胡知府

莆仙戏作为中华戏曲的“活化石”,不仅承载着兴化地区的历史记忆与文化情感,更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展现了中国传统戏曲的深厚底蕴,在新时代背景下,传承与创新并重,让古老的艺术焕发新的生机,是我们对这份文化遗产最好的守护。

FAQs:

问:莆仙戏与福建其他地方戏曲剧种(如梨园戏、闽剧)在艺术风格上有什么主要区别?

答:莆仙戏与梨园戏、闽剧同属福建地方戏曲,但艺术风格差异显著,梨园戏保留更多宋元南戏的“雅致”,唱腔细腻婉转,表演程式严谨,如“压脚”“科步”等动作更具古典韵味;闽剧则融合了福州方言与民间小调,唱腔活泼明快,贴近市井生活,表演风格更偏向通俗化;而莆仙戏以“古朴粗犷”见长,音乐中的“锣经”节奏强烈,表演中的“傩面舞”“扇舞”等带有浓厚的宗教与民俗色彩,整体风格更贴近兴化地区的民间信仰与生活习俗。

福建省莆仙戏戏曲

问:莆仙戏中的“傩面”表演有何文化内涵?

答:“傩面”是莆仙戏表演中的重要元素,源于古代傩祭仪式,具有驱邪纳吉的文化内涵,傩面多为木质雕刻,造型夸张,色彩鲜明,如“开山”“判官”“钟馗”等形象,分别代表驱邪、镇煞、祈福等不同寓意,表演时,演员佩戴傩面,通过特定的舞蹈动作(如“跳傩”“舞剑”)与念白,模拟与邪灵搏斗的场景,既娱神又娱人,在莆仙戏传统剧目《目连救母》中,“傩面舞”是重要情节,通过驱邪仪式展现目莲救母的艰难历程,体现了莆仙戏与民间信仰的深度融合,也保留了古代傩戏的原始风貌。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