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光影戏剧网

豫剧名家崔兰玉逝世,其艺术成就与梨园界损失几何?

豫剧表演艺术家崔兰玉于2023年10月15日在郑州因病逝世,享年83岁,她的离世引发戏曲界及广大观众的深切缅怀,这位将毕生献给豫剧舞台的艺术家,以其精湛的技艺、饱满的情感和对传统艺术的坚守,在豫剧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豫剧崔兰玉逝世

崔兰玉出生于1940年的河南开封,一个戏曲氛围浓厚的家庭,自幼受豫剧熏陶,8岁便考入开封市戏曲训练班,师从豫剧名家阎立品、常香玉等,主攻闺门旦、青衣行当,她天赋出众又勤奋刻苦,12岁登台演出,凭借在《秦香莲》中饰演的秦香莲一角崭露头角,其唱腔婉转细腻、表演情真意切,被誉为“豫剧小皇后”,在长达60余年的艺术生涯中,她深耕豫剧传统,同时勇于创新,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唱腔上融合常派的大气与阎派婉约,行腔圆润饱满,吐字清晰有力;表演上注重内心刻画,举手投足间尽显人物神韵,无论是大家闺秀的端庄、贤妻良母的温婉,还是英雄人物的刚毅,她都能演绎得入木三分。

她的代表剧目丰富且经典,涵盖传统戏、新编历史戏和现代戏,在传统戏中,《穆桂英挂帅》中的穆桂英英姿飒爽,《大祭桩》中的黄桂英悲情坚贞,《花木兰》中的花木兰忠孝双全,均成为豫剧舞台上的经典形象;新编历史戏《程婴救孤》中,她以精湛的演技诠释了程婴的忠义与隐忍,该剧不仅成为豫剧现代戏的标杆,还被改编为多部戏曲电影,影响深远;现代戏《李双双》中,她塑造的农村妇女李双双朴实鲜活,贴近生活,展现了豫剧艺术扎根人民、服务人民的特质,她还参与创作整理了多部传统剧目,如《桃花庵》《秦雪梅吊孝》等,为豫剧剧目的传承与创新作出了重要贡献。

崔兰玉不仅是一位杰出的表演艺术家,更是一位默默耕耘的戏曲教育家,自20世纪80年代起,她便致力于豫剧人才的培养,先后在河南省艺术学校、郑州市豫剧院担任教师,将自己的艺术经验倾囊相授,她注重学生的基本功训练,更强调“以情带戏、戏魂合一”的艺术理念,培养出了王红丽、李金枝等多名在豫剧界颇具影响力的演员,她常说:“戏曲是角儿的艺术,更是人民的艺术,不能丢了根,忘了本。”这种对艺术的敬畏之心和对传承的责任感,深深影响着她的学生和后辈。

豫剧崔兰玉逝世

作为豫剧界的“常青树”,崔兰玉一生获奖无数,曾荣获“中国戏剧梅花奖”“文华表演奖”“豫剧终身成就奖”等荣誉,但她始终保持着谦逊低调的作风,晚年虽退居幕后,仍心系豫剧发展,积极参与戏曲进校园、非遗传承等活动,用行动践行着“弘扬民族文化,振兴豫剧艺术”的誓言,她的逝世,是豫剧界的重大损失,但她留下的艺术作品和育人精神,将继续滋养着一代又一代戏曲人。

崔兰玉艺术生涯大事记

时间 事件
1940年 出生于河南开封,自幼接触豫剧
1948年 入开封市戏曲训练班,正式拜师学艺
1953年 登台演出《秦香莲》,崭露头角
1960年 主演《穆桂英挂帅》,成名于豫剧舞台
1985年 凭借《大祭桩》获首届中国戏剧梅花奖
1990年 主演新编历史戏《程婴救孤》,获文华表演奖
2000年 开始从事戏曲教育工作,培养豫剧新人
2015年 获“豫剧终身成就奖”
2023年10月15日 在郑州因病逝世,享年83岁

相关问答FAQs

Q1:崔兰玉的唱腔在豫剧界有何独特之处?
A1:崔兰玉的唱腔融合了常派(常香玉)的刚健豪迈与阎派(阎立品)的婉约细腻,形成了“刚柔并济、情真意切”的风格,她的嗓音圆润明亮,行腔流畅自然,尤其擅长运用“擞音”“滑音”等技巧表现人物复杂情感,如在《秦香莲》中“见皇姑”唱段,通过细腻的声腔变化,将秦香莲的悲愤与隐忍展现得淋漓尽致,被誉为“声情并茂,字正腔圆”的典范。

Q2:崔兰玉对豫剧传承有哪些具体贡献?
A2:崔兰玉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剧目传承与创新,她参与整理、改编了《桃花庵》《秦雪梅吊孝》等20余部传统剧目,并创作了《程婴救孤》等新编历史戏,丰富了豫剧剧库;二是人才培养,她先后在河南省艺术学校、郑州市豫剧院任教30余年,培养出王红丽、李金枝等优秀演员,同时通过“戏曲进校园”等活动普及豫剧知识,为豫剧艺术的薪火相传奠定了坚实基础。

豫剧崔兰玉逝世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