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光影戏剧网

戏曲梨园春全集究竟收录了哪些经典戏曲名段与名家演绎?

“戏曲梨园春全集”作为河南卫视《梨园春》栏目二十余年来的节目精华,不仅是中国戏曲艺术的重要载体,更是一部活态的戏曲发展史,自1994年开播以来,《梨园春》以“弘扬民族文化、振兴戏曲艺术”为宗旨,通过擂台赛、名家名段、戏曲综艺等多元形式,将豫剧、曲剧、越调等中原戏曲推向全国,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戏曲与观众的文化桥梁。

戏曲梨园春全集

从发展脉络来看,《梨园春》的历程可分为三个阶段,初创期(1994-2000年)以经典唱段赏析为主,邀请豫剧常香玉、唐喜成等老艺术家进行示范,奠定“名家引领”的基调;鼎盛期(2001-2010年)推出“擂主争霸赛”,通过“戏迷打擂”激活民间戏曲热情,诞生了小香玉、李树建等一批“百姓明星”,收视率长期位居全国省级卫视前三;创新期(2011年至今)则融合新媒体技术,推出“戏苗计划”“戏曲电影”等板块,尝试AR舞台、虚拟偶像等创新形式,吸引年轻群体关注,其节目内容涵盖传统戏、新编历史戏、现代戏三大类,既有《花木兰》《穆桂英挂帅》等经典豫剧,也有《焦裕禄》《红旗渠》等现实题材作品,形成“老戏迷爱看、新观众爱听”的传播格局。

艺术特色上,《梨园春》以“守正创新”为核心,严格遵循戏曲“四功五法”的表演规范,保留豫剧高亢激昂、委婉细腻的声腔特点;打破舞台边界,将戏曲与综艺、访谈、纪录片等形式结合,如“名家戏迷同台”环节拉近了艺术与大众的距离,“戏歌联唱”则让传统唱段焕发新活力,技术层面,栏目运用高清录制、环绕声效、LED动态舞美等手段,打造沉浸式观演体验,如2023年春节特别节目《梨园春·豫见春天》,通过全息投影呈现“梨园仙境”,让《白蛇传·断桥》等经典剧目更具视觉冲击力。

戏曲梨园春全集

作为中原文化的“活名片”,“梨园春”的社会影响深远,二十余年来,栏目累计播出超千期,培养戏迷观众超亿人次,推动豫剧成为全国第二大地方剧种;通过“戏曲进校园”“乡村戏曲巡演”等活动,让戏曲扎根基层;其海外版节目走进美国、澳大利亚等30余个国家,成为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力量,2021年,《梨园春》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其“传统艺术现代化传播”模式为戏曲传承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

发展阶段 时间跨度 核心特点
初创期 1994-2000年 以名家示范、经典唱段赏析为主,奠定戏曲普及基础
鼎盛期 2001-2010年 推出“擂主争霸赛”,激活民间戏曲热情,成为现象级文化品牌
创新期 2011年至今 融合新媒体与技术,探索戏曲年轻化、跨界传播,拓展戏曲艺术边界

FAQs
Q1:《梨园春》如何吸引年轻观众关注传统戏曲?
A1:《梨园春》通过“破圈”创新吸引年轻群体:一是内容创新,将流行音乐、街舞等元素融入戏曲表演,如“戏曲+摇滚”版《谁说女子不如男》;二是形式创新,推出“戏曲短视频挑战赛”“虚拟主播唱戏”等互动板块,在抖音、B站等平台发起话题挑战;三是传播创新,联合高校开设“戏曲工作坊”,培养青年戏曲创作者,让传统艺术以更贴近年轻人的方式“活”起来。

戏曲梨园春全集

Q2:“梨园春擂台赛”对戏曲传承有何意义?
A2:“梨园春擂台赛”是戏曲传承的重要引擎:一是挖掘民间人才,无数业余戏迷通过比赛走上专业舞台,为戏曲界注入新鲜血液;二是推动剧目创新,参赛选手常对传统戏进行改编,如将《朝阳沟》融入现代生活元素,促进老戏新演;三是扩大受众基础,普通观众通过参与竞猜、投票,增强对戏曲的了解和兴趣,形成“以赛促学、以赛促传”的良性循环。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