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取成都》是传统三国题材经典剧目,以刘备集团夺取西川为主线,展现政治谋略与军事冲突的较量,剧情源于《三国演义》第六十五回至六十六回,讲述刘备应刘璋之邀入川抵御张鲁,后因刘璋猜忌、张松献图,双方反目,最终刘备在诸葛亮调度下,联合魏延、张飞等将领攻破雒城,兵临成都城下,刘璋开城投降,刘备正式占据西川,为建立蜀汉政权奠定基础,全剧以“仁义”为内核,通过跌宕的情节塑造了刘备的仁德形象、诸葛亮的智谋以及魏延的勇猛等经典角色。
京剧《取成都》的艺术特色鲜明,集中体现在行当配置、唱腔设计、身段表演及脸谱服饰等方面,不同行当通过程式化演绎,将人物性格与剧情冲突推向高潮,以下为该剧主要行当与角色艺术特点对照表:
行当 | 角色 | 扮相特点 | 表演特色与经典唱段/念白 |
---|---|---|---|
老生 | 刘备 | 黄色蟒袍,黑三髯,王帽 | 唱腔以“西皮慢板”“原板”为主,沉稳中见仁厚,如“提龙笔写盟约情真意切”述志念白 |
老生 | 诸葛亮 | 羽扇,八卦衣,黑三髯 | 念白苍劲,身段飘逸,“摇板”定计,如“锦囊妙算在胸中”展现智谋 |
净角 | 魏延 | 蓝花脸,扎靠,额子 | 武打火爆,“快板”叫板,如“某家生来胆气豪”凸显勇猛好战 |
丑角 | 张松 | 鼻梁白粉,方巾,褶子 | 念白诙谐,数板“献地图”,插科打诨间推动剧情 |
老生/净 | 刘璋 | 紫色蟒袍,黑满,王帽 | “二黄导板”抒悲怆,城破后“哭城”念白展现懦弱无能 |
全剧经典场次层层递进,文武戏交织,开篇“宴张松”以文戏为主,张松献图时眼神闪烁、语带机锋,刘备则表面谦和、暗藏机锋,通过“哑谜”式对白展现政治博弈;“战绵竹”为武戏高潮,魏延、张飞与刘璋部将展开翻打、对枪,武生与净角的“开打”套路刚劲有力,鼓点配合动作节奏,营造紧张氛围;“夺雒城”中,刘备率军攻城,诸葛亮“借东风”的虚拟表演与城头“火攻”的声光效果结合,凸显京剧虚实相生的美学;“劝刘璋”则以唱功见长,刘备以“仁义”说辞劝降,唱腔婉转动听,展现“以德服人”的帝王气度。
作为传统骨子老戏,《取成都》自清代三庆班时期便已上演,历经谭鑫培、马连良等名家打磨,形成不同流派版本,马派版本强调刘备的“儒雅仁厚”,唱腔中融入“韵味”;谭派则突出“苍劲悲凉”,更侧重人物内心的矛盾,该剧不仅丰富了京剧三国戏的题材,更通过“取西川”的关键情节,串联起“三顾茅庐”“赤壁之战”等经典故事,成为展现三国历史的重要载体,现代复排中,新编版本在保留传统程式的基础上,简化文唱、强化武打,更符合当代观众审美,仍活跃于京剧舞台。
FAQs
Q1:京剧《取成都》与其他三国题材京剧(如《定军山》《长坂坡》)相比有何独特之处?
A:《取成都》不同于《定军山》(黄忠之战)的单一战役聚焦,或《长坂坡》(赵云救主)的武戏突出,其核心是“政治谋略与军事行动的结合”,全剧以“取西川”为战略目标,通过“献图—反目—攻城—劝降”的复杂情节,展现刘备集团从“寄人篱下”到“立足益州”的转变,更侧重人物关系与政治博弈,文戏唱功与武戏打斗并重,风格更具宏大叙事感。
Q2:京剧《取成都》中的张松角色为何常由丑角扮演?其作用是什么?
A:张松在剧中以“貌陋多智、善辩狡黠”为特点,丑角的扮相(鼻梁白粉、诙谐服饰)与表演风格(夸张念白、插科打诨)恰好契合其“非正统智者”的民间形象,通过张松“献地图”的关键行动,既推动剧情转折(使刘备获得入蜀借口),又以喜剧元素调剂全剧紧张氛围,同时暗讽刘璋“有眼无珠”,体现京剧“以丑衬正”的美学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