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光影戏剧网

张克版大登殿展现怎样的京剧魅力?

京剧《大登殿》是马派(马连良)艺术中的经典剧目,讲述薛平贵历经磨难终得胜利,在金殿之上与王宝钏相认、惩处奸佞、册封后妃的故事,作为当代京剧老生名家,张克深谙马派精髓,其饰演的薛平贵兼具“潇洒飘逸”与“沉稳威严”,将人物从落难王孙到开国明君的转变演绎得层次分明,成为该剧当代传承的重要标杆。

大登殿张克京剧

剧情梗概:从寒窑到金殿的权力与情感回归

《大登殿》的故事背景设定在西凉与唐朝交替的乱世,薛平贵因魏虎陷害,被困西凉十八年,得代战公主相助,终回中原,金殿之上,他先以“金牌调来银牌宣”的威仪揭露王允、魏虎罪行,再与苦守寒窑十八年的王宝钏相认,最终册封王宝钏为正宫皇后,代战公主为西宫,实现了对忠奸的清算与情感的圆满,全剧以“登殿”为核心,通过“诉冤”“相认”“封赏”三大段落,集中展现薛平贵的权柄回归与人性温度,既有宫廷戏的庄重,又有家庭戏的温情,戏剧冲突鲜明。

张克的薛平贵:马派风骨与当代诠释

张克作为马少良弟子,深得马派“念白铿锵、唱腔潇洒、身段帅雅”的真传,其《大登殿》表演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融入了对人物心理的深度挖掘,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张氏风格”。

(一)唱腔:以“擞音”与“脑后音”塑造人物气度

马派唱腔讲究“巧、俏、帅”,张克在《大登殿》中的核心唱段“金牌调来银牌宣”堪称典范,开篇“金牌调来银牌宣,银牌宣来到殿前”,他以“擞音”处理“宣”字,尾音微颤,既显圣旨的威严,又暗含薛平贵对朝堂局势的审视;唱到“想起了往事心酸痛”时,转“脑后音”低回婉转,将十八年漂泊的辛酸与对王宝钏的愧疚融入旋律,情绪饱满而不滥情,而在“大明江山掌手中”的高腔部分,他运用“喷口”技巧,声音如裂帛般喷薄,展现薛平贵登基后的雄浑气魄,形成“抑—扬—抑”的情感曲线,让观众直观感受到人物从压抑到释然的转变。

大登殿张克京剧

(二)念白:节奏与分寸间的权谋与柔情

马派念白讲究“抑扬顿挫,字字珠玑”,张克在剧中念白的处理尤为精妙,面对王允时的“老丈人,你来看——这杯毒酒,你饮与不饮?”念白如刀,重音落在“毒酒”二字,眼神凌厉,既有对奸佞的痛恨,又暗含帝王威仪;而与王宝钏相认时,“宝钏,我的妻啊!”念白突然放缓,声音带着颤抖,辅以“揉肩”“拭泪”的身段,将积压十八年的思念与愧疚瞬间释放,让观众在庄重的宫廷戏中感受到人性的柔软。

(三)身段:程式化动作中的心理外化

京剧身段是人物内心的外化,张克在《大登殿》中的身段设计既遵循马派“帅、俏、脆”的特点,又贴合人物情境,登殿时的“台步”借鉴了龙形步伐,上身挺拔,步伐稳健,每一步都踏在锣鼓点“仓才仓才仓才仓”的重音上,尽显帝王威严;斥责魏虎时,配合“甩袖”“瞪眼”的动作,衣袖翻飞如云,眼神如电,将怒火转化为具象的舞台张力;而与代战公主对视时,他通过“捋髯”“点头”的细微动作,展现对这位西凉妻子的感激与尊重,平衡了后宫情感,避免了人物脸谱化。

艺术价值与传承:经典剧目的当代生命力

《大登殿》之所以历久弥新,在于其“善恶有报”“情义双全”的核心主题契合大众审美,而张克的演绎则为经典注入了当代视角,他不再将薛平贵塑造成“完美帝王”,而是通过唱腔与身段的细节,展现其“人”的一面——对王宝钏的愧疚、对代战公主的责任、对奸佞的愤怒,让人物更立体、更易引发共鸣,张克在舞台节奏上的把控也独具匠心,如“金殿诉冤”一场,他通过念白的快慢变化、锣鼓点的疏密调整,将紧张气氛层层推向高潮,既保留了传统京剧的“程式美”,又适应了当代观众的观赏节奏,为传统戏的现代化传承提供了范本。

大登殿张克京剧

相关问答FAQs

Q1:张克版本的《大登殿》与其他马派演员(如马少良、张学津)相比,有何独特之处?
A:张克在继承马派“潇洒流畅”的基础上,更注重人物心理的细腻刻画,马少良的薛平贵侧重“王者气度”,张学津突出“悲情色彩”,而张克则强调“矛盾统一”——他在“见王宝钏”时,通过“颤抖的念白”与“轻柔的拭泪”表现柔情,在“斥魏虎”时用“凌厉的眼神”与“利落的甩袖”展现威严,刚柔并济的表演让人物更具层次感,他在唱腔中融入了“金派”的“刚劲”,使高腔更饱满,低腔更苍凉,丰富了马派唱腔的表现力。

Q2:《大登殿》中“王宝钏苦守寒窑”的情节,在当代是否有新的解读?张克的表演是否呼应了这种解读?
A:当代视角下,王宝钏的“苦守”不再仅被视为“贞节烈女”,而是被解读为“女性的坚韧与对爱情的坚守”,张克在表演中通过“眼神交流”呼应了这一解读:当王宝钏登场时,他饰演的薛平贵并非居高临下的“施恩者”,而是充满愧疚的“亏欠者”——他先低头避开王宝钏的目光,再缓缓抬头,眼中含泪,这种“平等视角”的表演,弱化了传统戏中的“夫为妻纲”色彩,突出了两人患难与共的情感平等,让“大团圆”的结局更具现代人文关怀。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