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得草作为豫剧丑角艺术的杰出代表,以其“丑中见美、俗中见雅”的独特风格,在戏曲舞台上塑造了一系列深入人心的角色,他演唱的戏曲节目既有传统剧目的创新演绎,也有新编历史剧的精彩呈现,其表演融合了唱、念、做、打,将豫剧丑角的喜剧魅力与人性深度完美结合,成为几代观众心中的“豫剧丑角第一人”。
牛得草的艺术生涯始于对传统戏曲的深耕,他原名牛俊国,1933年出生于河南开封一个普通农民家庭,自幼痴迷戏曲,12岁考入开封和平剧社学艺,先习武生后改丑角,师承豫剧名家李春芳、高兴旺等,在长期实践中,他博采众长,将京剧、昆曲等剧种的丑角表演技巧融入豫剧,形成了自己“寓庄于谐、以情动人”的艺术特色,他的嗓音清亮圆润,念白抑扬顿挫,身段灵活洒脱,无论是插科打诨的喜剧桥段,还是饱含深情的内心戏,都能精准把握人物性格,让观众在笑声中感受人物的悲欢离合。
在牛得草演唱的戏曲节目中,《卷席筒》无疑是其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这部经典剧目讲述了贫苦少年苍娃为替嫂子顶罪,甘愿赴死,最终真相大白的故事,牛得草在剧中饰演苍娃,将一个善良、机灵、充满正义感的底层小人物刻画得淋漓尽致,剧中“莫要忙且莫要慌”的经典唱段,他以豫东调为基础,融入了“嗨腔”“炸音”等技巧,唱腔时而高亢激昂,时而低回婉转,既表现了苍娃的紧张与恐惧,又凸显了他的倔强与无畏,在表演上,他通过“甩发”“跪步”“僵尸”等程式化动作,将苍娃得知真相后的狂喜与激动展现得栩栩如生,尤其是被押赴刑场途中,他一边挣扎一边与衙役周旋的细节,既有喜剧的诙谐,又有悲剧的力量,让观众在捧腹之余心生怜悯,该剧自1962年搬上舞台以来,历经半个多世纪仍久演不衰,成为豫剧丑角艺术的“教科书”级作品。
另一部让观众津津乐道的代表作是《七品芝麻官》,牛得草在剧中饰演“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的唐成,将一个小小县令的机智、耿直与无畏演绎得入木三分,与《卷席筒》的悲情不同,《七品芝麻官》以喜剧为外壳,包裹着对正义的坚守,剧中“打轿顶”一场戏,他通过矮子步、抖髯口等技巧,将唐成面对权贵时的不屑与愤怒表现得淋漓尽致;而“见太监”时,他则以阴阳怪气的念白和夸张的表情,将太监的嚣张跋扈与自己的隐忍反击形成鲜明对比,尤其是“跪堂”一场,他一边跪着磕头,一边用眼神与衙役交流,既有小人物的卑微,又有暗藏的机锋,让观众在紧张之余忍俊不禁,该剧后来被改编成电影,在全国范围内引起轰动,牛得草的表演也成为“丑角正剧化”的典范,证明了丑角角色同样可以承载深刻的主题和崇高的精神。
除了传统剧目,牛得草在新编历史剧的演唱中也展现了深厚的艺术功力,比如在《唐知县审诰命》中,他饰演的唐成不仅延续了《七品芝麻官》中的形象,更在人物性格上增添了更多层次:面对诰命夫人的权势,他表面唯唯诺诺,暗中却巧妙周旋;最终在公堂之上,他突然变脸,以“惊堂木”震慑全场,将一个“胆小怕事却心怀天下”的县令刻画得立体丰满,唱腔上,他创新性地将豫西调的深沉与豫东调的明快结合,在“诰命压顶不低头”的唱段中,用“脑后音”表现人物的坚定,用“滑音”表现人物的机智,既有传统戏曲的韵味,又有现代审美的新意。
为了更直观地展现牛得草代表剧目的艺术特色,以下是其主要戏曲节目概览:
剧目名称 | 角色名称 | 剧情核心 | 艺术特色 |
---|---|---|---|
《卷席筒》 | 苍娃 | 替嫂顶罪,真相大白 | 唱腔融合悲喜,身段夸张不失真,“甩发”“跪步”展现人物内心挣扎 |
《七品芝麻官》 | 唐成 | 斗权贵,为民请命 | 念白诙谐犀利,矮子步传神,“当官不为民做主”成经典台词,丑角正剧化典范 |
《唐知县审诰命》 | 唐成 | 巧斗诰命夫人,维护正义 | 唱腔创新中西合璧,表情丰富多变,展现人物从隐忍到反击的性格转变 |
《做文章》 | 徐九经 | 小官难当,善恶抉择 | 以“水袖功”和“髯口功”表现人物矛盾,唱腔婉转中带苦涩,揭示小人物的无奈与智慧 |
牛得草的艺术成就不仅在于塑造了经典角色,更在于他对豫剧丑角艺术的革新与发展,他打破了传统丑角“重滑稽轻人物”的局限,强调“丑角也是角”,通过细腻的表演和深情的唱腔,让丑角角色从舞台的“配角”变为“主角”,承载起更丰富的主题和情感,他的表演风格影响了后辈众多丑角演员,如金不换、陈淑敏等,都曾从他的艺术中汲取养分,他还积极参与戏曲改革,推动豫剧与现代审美结合,使这一古老艺术形式在新的时代焕发生机。
2001年,牛得草因病离世,但他留下的戏曲节目至今仍活跃在舞台上,成为豫剧艺术的宝贵遗产,每当《卷席筒》中苍娃的唱腔响起,或《七品芝麻官》中唐成的台词回荡,观众总能感受到那种穿越时空的艺术魅力——那不仅是丑角的诙谐与智慧,更是对人性真善美的永恒追求。
FAQs
问:牛得草的丑角表演与其他豫剧丑角相比有何独特之处?
答:牛得草的独特之处在于“丑中见美,俗中见雅”,他突破了传统丑角重“插科打诨”轻“人物刻画”的局限,注重通过唱腔、身段、表情的细节展现人物内心世界,让丑角既有喜剧的幽默,又有悲剧的深度,他的念白“抑扬顿挫如珠落玉盘”,身段“夸张而不失真实”,尤其擅长将生活化的动作融入程式化表演,使角色既接地气又富有艺术感染力,形成了“寓庄于谐、以情动人”的独特风格。
问:《卷席筒》中的苍娃为何能成为经典戏曲形象?
答:苍娃的经典性源于多重因素:人物本身具有“善良、孝顺、机智”的底层人民特质,容易引发观众共鸣;牛得草通过“唱、念、做”的完美融合,将苍娃的挣扎与闪光点展现得淋漓尽致,如“替嫂顶罪”时的悲情、“公堂昭雪”时的狂喜,既有喜剧的张力,又有人性的温度;剧中“莫要忙且莫要慌”等唱段旋律优美,念白生动,与人物性格高度契合,使形象立体丰满,成为豫剧丑角艺术中不可逾越的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