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剧,作为中原大地孕育的戏曲瑰宝,以高亢激越的唱腔、质朴生动的表演,成为河南文化的鲜明符号,在这片艺术沃土上,无数艺术家倾注一生心血,而张宝英无疑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她以“大辫演员”的形象深入人心,更以对《包青天》等经典剧目的精湛演绎,将豫剧的艺术魅力推向新的高度,让“包青天”的故事在戏曲舞台上焕发永恒生命力。
豫剧起源于明清时期的河南地区,在吸收民间说唱、民歌小调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它以梆子为击节乐器,唱腔分为豫东调、豫西调、祥符调等多个流派,既有“铿锵大腔”的豪放,也有“婉转抒情”的细腻,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豫剧不仅承载着中原人民的文化记忆,更以其通俗生动的表达,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的艺术桥梁,在众多剧目中,《包青天》凭借其“清官情结”与民间正义感,成为跨越时代的经典,而张宝英对包拯的塑造,则为这个角色注入了灵魂。
张宝英1939年出生于河南长垣,自幼酷爱戏曲,1953年考入河南省戏曲学校,师从豫剧大师常香玉,系统学习豫剧表演艺术,她嗓音宏亮厚实,行腔沉稳大气,既继承了常派艺术的精髓,又融入个人对角色的理解,形成了“刚柔并济、声情并茂”的表演风格,从艺七十余年,她塑造了秦香莲、花木兰、穆桂英等众多经典女性形象,但最让观众铭记的,莫过于她在《包青天》中饰演的包拯——这一突破性尝试,展现了她在戏曲表演上的深厚功力与艺术勇气。
传统豫剧中的包拯多为净角(花脸)应工,注重脸谱的威严与唱腔的粗犷,而张宝英以旦角出身,却以“反串”的方式塑造包拯,这一选择本身就充满挑战,她没有刻意模仿花脸的表演,而是从人物性格出发,将旦角的细腻与须生的沉稳巧妙融合:唱腔上,她运用豫西调的苍劲醇厚,结合胸腔共鸣与气息控制,让“包龙图打坐在开封府”等唱段既有“铜锤花脸”的力度,又不失“文老生”的儒雅;表演上,她通过眼神的凌厉、台步的稳健,以及“蹉步”“甩袖”等程式化动作,精准传递出包拯“铁面无私、为民做主”的刚正品格,尤其在《铡美案》“见皇姑”一场中,她面对国太的刁难,眼神中既有对权贵的蔑视,又有对民女的怜悯,通过细微的表情变化,将包拯“外冷内热”的复杂性展现得淋漓尽致,让观众感受到一个有血有肉、而非脸谱化的清官形象。
张宝英的《包青天》之所以成为经典,不仅在于表演的精湛,更在于她对剧目内涵的深度挖掘,她通过删减枝蔓、突出主线,强化了“清官文化”与“民间正义”的主题,让故事更具现实意义,在唱腔设计上,她与音乐合作者共同创新,将豫剧传统板式与西洋作曲技法结合,使唱段既保留豫剧的“乡土味”,又富有时代感染力,陈州放粮”中的反西皮流水,节奏明快、情绪激昂,既表现了包拯体察民情的急切,又展现了豫剧音乐的表现力,这种“守正创新”的艺术理念,让《包青天》在历经数十年演出后,依然能引发当代观众的共鸣。
张宝英的艺术成就,不仅在于个人的表演造诣,更在于她对豫剧传承与发展的贡献,她长期担任河南豫剧院一团团长,致力于培养青年演员,将毕生经验倾囊相授;她参与整理改编的传统剧目,如《秦香莲》《三哭殿》等,已成为豫剧界的“教科书”;而她塑造的包拯形象,则打破了豫剧行当的界限,为戏曲表演提供了新的范式,正如戏剧评论家所言:“张宝英让豫剧的包拯走出了历史的尘埃,成为一个跨越时空的精神符号。”
张宝英艺术成就概览 |
---|
代表剧目 |
艺术特色 |
荣誉奖项 |
传承贡献 |
年逾八旬的张宝英依然活跃在舞台上,每一次演出都是对豫剧艺术的坚守,她曾说:“戏曲是老祖宗留下的宝贝,我们这一代人要守好、传好,让年轻人爱上它。”而《包青天》中那个铁面无私的包拯,也通过她的演绎,成为豫剧舞台上永不褪色的经典,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追求公平正义。
FAQs
Q1:张宝英在《包青天》中塑造的包拯与传统豫剧包拯有何不同?
A1:传统豫剧包拯多以净角应工,注重脸谱的威严与唱腔的粗犷,形象较为脸谱化;张宝英以旦角出身,突破行当限制,将旦角的细腻与须生的沉稳融合,唱腔上运用豫西调的苍劲醇厚,表演上通过眼神、台程等展现人物内心,塑造了一个刚正不阿、有血有肉的包拯形象,更具人性化与感染力。
Q2:豫剧《包青天》为何能成为跨越时代的经典?
A2:剧目本身“清官为民做主”的主题契合了民间对正义的追求,具有普世价值;张宝英的表演创新打破了传统行当界限,通过唱腔、表演的融合提升了艺术表现力;剧目在传承中不断创新,如音乐设计、剧情梳理等,使其既能保留豫剧传统韵味,又能适应时代审美,因而能跨越时空,持续引发观众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