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光影戏剧网

梨园春豫剧全场

“梨园春”作为河南电视台创办的一档经典戏曲栏目,自1994年开播以来,便以“弘扬豫剧艺术、传承中原文化”为宗旨,成为无数戏迷心中的“豫剧盛宴”,三十余年来,栏目始终以“全场”式的舞台呈现,将豫剧的传统魅力与现代审美相融合,不仅让河南本土戏曲走向全国,更成为连接戏曲与观众、传统与时代的桥梁,从田间地头的乡土气息到国家级舞台的艺术升华,“梨园春”用一场场精彩纷呈的演出,书写着豫剧文化的当代传奇。

梨园春豫剧全场

历史脉络:从乡土舞台到全国品牌

“梨园春”的诞生,源于对豫剧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守护与传播,上世纪90年代,随着电视媒体的普及,河南电视台敏锐捕捉到大众对戏曲文化的需求,于1994年1月9日推出《梨园春》栏目,初期的舞台简朴却充满活力,演员多是来自基层剧团、民间戏班的票友,表演内容以经典豫剧传统剧目为主,如《花木兰》《穆桂英挂帅》《秦香莲》等,带着泥土芬芳的唱腔和质朴的表演,迅速拉近了与普通观众的距离。

随着栏目影响力的扩大,“梨园春”不断进行形式创新:1999年推出“擂主争霸赛”,通过观众投票和专业评委打分选拔“豫剧小皇后”,如小香玉、李树建、虎美玲等名家均从这里脱颖而出;2003年改版后引入“戏歌”“现代戏”等多元元素,打破传统戏曲的单一模式;2010年后,栏目更注重舞台呈现的科技感,运用LED屏、全息投影等技术,让经典剧目在保留传统韵味的同时,增添视觉冲击力。“梨园春”已从河南一档地方栏目成长为全国知名戏曲品牌,累计播出超过1800期,收视率长期位居全国省级卫视戏曲栏目第一,成为名副其实的“豫剧全场”。

经典剧目:豫剧艺术的“百科全书”

“梨园春”的“全场”魅力,离不开其对豫剧经典剧目的深度挖掘与创新演绎,豫剧作为中原文化的瑰宝,拥有近千部传统剧目,而“梨园春”通过“全场”式呈现,让观众在一期节目中既能欣赏到文戏的婉转细腻,也能领略到武戏的火爆激烈。

传统剧目的“原汁原味”是“梨园春”的根基,如《朝阳沟》作为现代豫剧的里程碑之作,自1958年诞生以来便广受喜爱,“梨园春”曾多次复排全剧,通过演员们对银环、栓宝等角色的精准刻画,再现了知识青年扎根农村的时代情怀,唱段“祖国的山河寸土不让”至今仍被传唱。《七品芝麻官》中的“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则以诙谐幽默的表演传递了正义与担当,成为豫剧丑角艺术的代表作。

新编剧目的“守正创新”则展现了“梨园春”的时代活力,栏目联合豫剧名家创排了《焦裕禄》《红旗渠》《清风亭上》等现代戏,将革命历史、时代楷模、民间故事融入戏曲,焦裕禄》中,李树建通过“带病治沙”“送粮救灾”等情节,用豫剧的唱腔塑造了“县委书记的榜样”形象,让年轻观众在艺术感染中感受信仰力量。“梨园春”还推出“少儿戏曲”“戏曲综艺”等特别板块,如《梨园春》少儿擂主争霸赛中,孩子们用稚嫩嗓腔演绎《花木兰》从军报国的故事,让豫剧艺术在代代相传中焕发新生。

以下为“梨园春”部分经典剧目代表列表:

梨园春豫剧全场

剧目名称 类型 主要角色 经典唱段/特色
《花木兰》 传统文戏 花木兰、花弧 “刘大哥讲话理太偏”“谁说女子不如男”
《穆桂英挂帅》 传统武戏 穆桂英、杨宗保 “辕门外三声炮如同雷震”“捧印”
《朝阳沟》 现代戏 银环、栓宝 “祖国的大地寸土不让”“上山”
《焦裕禄》 新编现代戏 焦裕禄、老程 “百姓心中一座碑”“治沙”
《七品芝麻官》 传统喜剧 唐成、林秀英 “当官不为民做主”“告状”

演员与观众:一场“全民参与”的戏曲狂欢

“梨园春”的“全场”,不仅指舞台上的精彩呈现,更指观众席的深度参与,栏目始终坚持“以观众为中心”,通过“擂主争霸”“戏迷点戏”“观众互动”等环节,让每一位戏迷都能成为舞台的主角。

名家与新秀的“同台竞技”构成了“梨园春”的人才梯队,栏目既有常香玉、唐喜成、阎立品等豫剧大师的珍贵影像回顾,也有小香玉、吴心平、汪荃珍等中青年名家的现场献艺,更有通过“擂主争霸赛”走出的草根明星,来自河南周口的农民演员马琳,凭借《李双双》中“李双双”一角登上“梨园春”舞台,她质朴自然的表演打动了无数观众,最终夺得年度总冠军,成为“从田间地头到央视舞台”的典范。

观众与演员的“情感共鸣”是“梨园春”最动人的场景,每期节目现场,都有来自全省各地的戏迷观众,他们身着戏服、带着自制的灯牌,为喜爱的演员呐喊助威,在“点戏”环节,观众可以现场点播剧目,演员即时登台演绎,这种“零距离”互动让戏曲不再是“高台教化”,而是融入生活的情感表达,2018年“梨园春”二十周年特别节目中,90岁高龄的戏迷王奶奶上台与演员共唱《穆桂英挂帅》,当“辕门外三声炮”的唱段响起时,全场观众齐声合唱,泪水与掌声交织,成为豫剧艺术“人民性”的生动注脚。

文化传承:让豫剧艺术“活”在当下

“梨园春”的成功,不仅在于其作为一档电视栏目的热播,更在于其对豫剧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深远影响,三十余年来,栏目通过“线上+线下”“传统+现代”的多元模式,让豫剧艺术突破地域和年龄的限制,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文化纽带。

年轻观众培养方面,“梨园春”走进校园、社区,开展“戏曲进课堂”活动,通过动画短片、戏曲游戏等形式,让孩子们了解豫剧的历史和知识,河南大学开设的“豫剧赏析”选修课,便以“梨园春”的经典剧目为教材,吸引了众多非戏曲专业学生参与,数据显示,“梨园春”的观众中,35岁以下年轻人占比逐年上升,从最初的不足10%增长至如今的30%,这标志着豫剧正在成为“Z世代”的文化新宠。

文化输出方面,“梨园春”多次赴海外演出,走进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的主流剧院,用豫剧讲好中国故事,2019年,“梨园春”艺术团在林肯中心演出《花木兰》,当熟悉的豫东调响起时,外国观众起立鼓掌,称赞“这是来自东方的歌剧”,栏目还与短视频平台合作,推出“豫剧小课堂”“名家教唱”等系列内容,通过抖音、B站等平台累计播放量超10亿次,让豫剧在数字时代焕发新生。

梨园春豫剧全场

从乡村戏台到国家级舞台,从电视荧屏到网络云端,“梨园春”用三十余年的坚守与创新,打造了一场永不落幕的“豫剧全场”,它不仅是一档栏目,更是一种文化符号,承载着中原儿女的乡愁与记忆,也见证着传统戏曲在当代的活力与新生,正如豫剧大师常香玉所言“戏比天大,艺无止境”,“梨园春”将继续以“全场”的姿态,让豫剧艺术的芬芳洒向更广阔的天地。

相关问答FAQs

Q1:“梨园春”栏目为什么能连续20余年保持高收视率?
A:“梨园春”的高收视率源于其精准的定位与创新的形式,栏目始终扎根豫剧文化,以“传承经典、贴近观众”为原则,内容既有传统剧目的原汁原味,也有现代戏的时代共鸣;“擂主争霸”“观众互动”等环节增强了参与感,让普通戏迷成为舞台主角;栏目不断融合现代科技,如舞台灯光、全息投影等,提升了视觉体验,同时通过新媒体扩大传播,吸引了年轻观众群体,形成了“老中青三代共赏”的收视格局。

Q2:“梨园春”在培养豫剧新人方面有哪些具体举措?
A:“梨园春”通过多种渠道培养豫剧新人:一是举办“擂主争霸赛”,面向全国选拔戏曲人才,如小香玉、李树建等均通过比赛脱颖而出;二是开设“少儿戏曲”板块,通过《梨园春》少儿擂主争霸赛,发掘和培养青少年戏曲爱好者,如演员小岳岳(岳云鹏)早年也曾参与《梨园春》的戏曲比赛;三是联合戏曲院校开展“名家收徒”活动,邀请豫剧名家现场收徒,传承技艺;四是推出“新编剧目计划”,鼓励青年演员参与新创剧目排演,为其提供实践舞台,助力新人成长。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