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光影戏剧网

豫剧演员李丽近况

豫剧演员李丽作为当代豫剧界的代表性人物之一,自上世纪80年代登上舞台以来,以扎实的唱功、细腻的表演和对传统艺术的坚守,在《花木兰》《穆桂英挂帅》《大祭桩》等经典剧目中塑造了众多深入人心的角色,近年来,虽已年过六旬,她依然活跃在舞台与教学一线,为豫剧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持续贡献着力量,以下从舞台实践、传承教学、社会活动及个人生活四个方面,详细梳理李丽的近况。

豫剧演员李丽近况

舞台实践:深耕经典,新编戏再放光彩

李丽的舞台生涯从未因年龄增长而停滞,反而愈发炉火纯青,2023年至2024年,她的演出日程依然密集,主要集中在河南本土及京津冀地区的剧场巡演。《花木兰》中的“刘大哥讲话理太偏”选段成为每场演出的“压轴招牌”,她以醇厚的常派唱腔(师承豫剧大师常香玉)和英气飒爽的身段,将花木兰的坚韧与豪迈演绎得淋漓尽致,观众掌声经久不衰,据河南豫剧院统计,仅2023年,李丽就完成《花木兰》《穆桂英挂帅》等传统剧目演出42场,场均上座率保持在90%以上,不少观众专程从外地追随她的演出足迹。

在坚守经典的同时,李丽也积极参与新编戏的创作,2024年3月,由她领衔主演的现代豫剧《红旗渠》在河南艺术中心首演,饰演“李书记”一角,为贴近角色原型,她多次赴林州红旗渠纪念馆采风,观察老一辈建设者的神态与语言习惯,在唱腔中融入了豫西调的悲怆与激昂,表演层次丰富,该剧被列入“河南省重点文艺创作项目”,并计划于2025年进行全国巡演,她还参与了豫剧电影《大祭桩》的拍摄,时隔20年重演“黄桂英”一角,通过电影镜头的细腻呈现,让年轻观众感受到传统戏曲的魅力,该片预计2025年上映。

传承教学:立足院校,培育豫剧新苗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豫剧代表性传承人,李丽近年来将更多精力投入到戏曲教育中,2018年起,她受聘于河南戏剧职业学院担任客座教授,牵头成立“常派艺术传承工作室”,系统教授常派唱腔的发声技巧、情感表达及身段规范,工作室采用“一对一”师带徒模式,培养了包括第28届中国戏剧梅花奖提名得主王璐在内的10余名青年演员。

2024年9月,李丽主导的“豫剧新生代培养计划”正式启动,联合河南省内5所中小学开设“豫剧兴趣班”,每周亲自授课2次,从唱念做打基本功教起,并改编适合青少年理解的《花木兰·巡营》《穆桂英·挂帅》等经典选段,她常说:“戏曲传承不能只靠少数人,要让孩子们从小感受传统文化的美。”截至2024年底,兴趣班已覆盖学生300余人,其中12名学生在“河南省青少年戏曲大赛”中获奖,她还通过线上平台开设“李丽戏曲课堂”,发布免费教学视频,累计播放量超500万,吸引了全国各地的戏曲爱好者学习。

豫剧演员李丽近况

社会活动:推广豫剧,拓展艺术边界

李丽始终认为,豫剧艺术需要“走出去”,与现代生活接轨,近年来,她积极参与各类文化活动,致力于扩大豫剧的影响力,2023年6月,她受邀参加“央视戏曲春晚”,与豫剧名家小香玉合作演绎《谁说女子不如男》,以创新编排的舞蹈与唱腔结合形式,让经典选段焕发新活力,节目收视率位居戏曲类节目榜首。

在跨界合作方面,2024年5月,李丽与河南博物院联合推出“文物里的豫剧”主题展演,将《唐宫夜宴》的舞蹈元素融入《穆桂英挂帅》的“出征”场景,通过文物服饰、道具的实景展示,让观众沉浸式感受豫剧与历史文化的交融,她还参与了多档文化类综艺节目录制,如《中国戏曲大会》《传承中国》,以通俗的语言讲解豫剧知识,拉近与年轻观众的距离,作为河南省政协委员,她连续三年提交“加强基层戏曲院团扶持”“推动戏曲进校园常态化”等提案,为豫剧发展建言献策。

个人生活:戏比天大,初心不改

舞台下的李丽,生活简单而规律,她每天清晨5点起床练功,吊嗓子、压腿、练身段,数十年如一日,从未间断。“演员不练功,等于没吃饭。”这是她常挂在嘴边的话,尽管演出繁忙,她仍坚持每周抽出时间与琴师合戏,反复打磨唱腔细节,家庭方面,丈夫是退休的豫剧琴师,儿子从事媒体行业,虽然家人最初曾担心戏曲行业的辛苦,但如今都成为她最坚实的后盾,儿子还常帮她运营社交媒体账号,分享练戏日常与演出花絮,吸引了数十万粉丝。

李丽热心公益,多年来坚持参与“戏曲下乡”“慰问演出”等活动,2024年暑期,她带领青年演员团队赴信阳、南阳等地的乡村学校,为留守儿童送去戏曲演出和教学用品,孩子们眼中的好奇与喜爱,让她深感传承的意义。“只要还能上台、还能教学生,我就一直干下去。”谈及未来,李丽眼神坚定。

豫剧演员李丽近况

李丽基本信息表

项目
出生年份 1965年
籍贯 河南郑州
师承 常香玉(常派嫡传弟子)
代表剧目 《花木兰》《穆桂英挂帅》《大祭桩》
主要荣誉 第27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国家级非遗传承人

相关问答FAQs

Q1:李丽老师近年来在传承豫剧艺术方面有哪些新举措?
A1:近年来,李丽在传承上多措并举:一是成立“常派艺术传承工作室”,在河南戏剧职业学院开展“一对一”师带徒,培养青年演员;二是主导“豫剧新生代培养计划”,联合中小学开设兴趣班,并推出改编版经典选段适配青少年;三是通过线上平台发布免费教学视频,扩大受众范围;四是跨界合作(如与河南博物院、央视综艺)创新传播形式,让豫剧更贴近现代观众。

Q2:作为常派传人,李丽在演绎经典剧目时如何平衡传统与创新?
A2:李丽始终坚持“守正创新”原则:在传统上,严格遵循常派“声情并茂、刚柔并济”的表演精髓,保留经典唱腔的韵味与身程的规范;在创新上,则根据现代审美对舞台呈现、服装道具等进行优化,如在《红旗渠》中融入现代音乐元素,在《唐宫夜宴》联动中创新舞蹈编排,但核心唱词与情感内核始终尊重原作,确保“变的是形式,不变的是根脉”。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