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少儿春晚自创办以来,始终以“传承红色基因、弘扬传统文化”为宗旨,其中戏曲类节目因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魅力,成为每届晚会最受期待的亮点之一,孩子们用稚嫩却坚定的唱腔、灵动的身姿,在方寸舞台上演绎着传统戏曲的当代生命力,也为延安这座红色城市注入了新的文化活力。
在延安少儿春晚的舞台上,戏曲并非简单的“复刻”,而是在保留传统精髓的基础上,融入时代元素与地方特色,既有对经典剧目的儿童化改编,也有传统戏曲与现代艺术的创新融合,现代京剧《小萝卜头》通过孩子的视角讲述革命故事,唱腔简化但情感真挚;陕北说唱《信天游里唱大戏》将信天游的高亢与秦腔的豪放结合,用方言念白和流行音乐伴奏,让传统戏曲更显鲜活,为了让观众更直观地了解这些节目,以下列举近年来部分经典戏曲类目及其特色:
剧目名称 | 改编来源 | 表演形式 | 文化内涵 |
---|---|---|---|
《小萝卜头》 | 现代京剧经典儿童改编 | 京剧唱腔+情景表演 | 革命精神传承,理想信念教育 |
《延安颂》 | 陕北民歌与秦腔融合 | 群舞+合唱,融入安塞腰鼓元素 | 红色地域文化,延安精神弘扬 |
《花木兰·从军记》 | 豫剧经典片段儿童版 | 戏曲身段+武术动作,加入现代舞 | 巾帼英雄精神,家国情怀传递 |
《梁祝·化蝶》 | 越剧选段创新编排 | 芭蕾舞步融入,戏曲服饰改良 | 传统爱情故事现代化表达 |
这些精彩呈现的背后,是孩子们日复一日的刻苦训练,延安多家中小学开设了戏曲兴趣班,邀请专业戏曲演员授课,从唱腔发声、身段手势到眼神表情,一招一式都严格教学,10岁的李雨桐在《小萝卜头》中饰演主角,为了学会京剧的“西皮流水”板式,每天清晨在校园的梨树下练习,嗓子练哑了就喝胖大海,反复揣摩角色“身在狱中心向党”的坚定,孩子们在学习戏曲的过程中,不仅掌握了传统技艺,更在潜移默化中理解了“忠孝节义”“家国情怀”等文化内核,许多家长表示,孩子学了戏曲后变得更有耐心、更懂礼貌。
延安少儿春晚的戏曲节目,不仅是一场视听盛宴,更是一堂生动的美育课和思政课,它让传统文化不再是博物馆里的“老物件”,而是孩子们可以“玩”“学”“演”的生活内容,通过戏曲,孩子们与历史对话、与文化共鸣,从小树立文化自信;对于延安而言,这种“少儿传承”模式,让红色文化和传统戏曲在代代相传中焕发新生,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文化纽带,当稚嫩的童声唱响“劝君王饮酒听虞歌”,当小小的身影舞出“穆桂英挂帅”的飒爽,延安少儿春晚的戏曲舞台,正见证着传统文化的薪火相传,也描绘着新时代少年与文化共成长的美好画卷。
FAQs
-
为什么延安少儿春晚特别重视戏曲类节目的编排?
答:延安作为革命圣地和历史文化名城,肩负着传承红色基因与地域文化的双重使命,少儿春晚通过戏曲节目,既能让孩子们在学习中感受传统艺术的魅力,又能将革命故事、民族精神融入表演,实现“以艺育人、以文化人”的目的,戏曲作为国粹,其程式化、故事化的特点适合少儿理解与演绎,能有效培养孩子的审美能力和文化认同感。 -
孩子们在参与戏曲表演时,会遇到哪些困难?如何克服?
答:孩子们学习戏曲常面临唱腔难掌握、身段易疲劳、角色理解浅等困难,京剧的“拖腔”需要气息支撑,陕北戏曲的高音容易喊嗓,戏曲的“云手”“踢腿”等动作对柔韧性要求高,对此,老师们会采用“游戏化教学”,如用“吹纸条”练习气息,用“模仿小动物”练身段;同时通过角色故事讲解、红色基地参观等方式,帮助孩子理解人物情感,让表演更有温度,家长和学校也会给予支持,如提供练功场地、调整作息时间,鼓励孩子在坚持中收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