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光影戏剧网

京剧二进宫简谱有哪些经典唱段?适合初学者学习吗?

京剧《二进宫》是传统剧中的经典“三对面”戏,由老生(徐延昭)、铜锤花脸(杨波)、青衣(李艳妃)三个行当构成,通过唱腔展现忠奸斗争与家国情怀,其唱腔以西皮、二黄声腔为主,板式丰富,是研究京剧音乐的重要文本,简谱作为直观的记谱方式,能清晰呈现音高、节奏及板式变化,为唱腔学习与传承提供便利,以下从简谱基础、唱腔应用、伴奏配合及传承价值等方面展开分析。

京剧 二进宫简谱

简谱基础与京剧音乐的关联

简谱用数字“1-7”对应音名“do-si”,通过音符时值(全音符、四分音符等)、增时线、减时线记录节奏,附点、连音线、休止符则修饰细节,京剧音乐属“板腔体”,以固定板式(如原板、慢板、摇板)为基础,通过速度、节奏变化塑造情绪,简谱能精准对应这些特征:例如西皮原板为2/4拍,节奏规整,简谱中常用“×× ×”的节奏型;二黄慢板为4/4拍,速度舒缓,简谱以“1 -”的长音符体现延展感,京剧调门分小工调(1=A)、正宫调(1=G)等,简谱通过调号标注(如“1=A”)明确音高,便于演奏者统一定弦。

《二进宫》核心唱段的简谱解析

《二进宫》以“进宫—定计—除奸”为主线,徐延昭、杨波、李艳妃的唱腔各有特色,简谱能直观展现不同行当的声腔特点。

徐延昭(铜锤花脸)唱腔:雄浑苍劲

徐延昭的唱腔以二黄为主,突出花脸的“膛音”与气势,如“自幼儿打荡在边关外”一段(二黄原板),简谱如下(片段):
5 6 | 1 2 | 3 3 | 2 1 | 2 |
节奏为2/4拍,每小节两拍,音符以四分、八分为主,短促有力;旋律多在低音区(5-2),配合“脑后音”技巧,简谱中通过低音点“5”“6”的重复强化厚重感,转慢板时(如“龙国太启齿一声奏”),简谱变为4/4拍:
3 2 1 2 | 3 | 5 6 1 2 | 3 |
长音符“3 -”体现拖腔,尾音下滑(用“↘”标记),简谱通过连音线连接“1 2”,模拟花脸唱腔的“顿挫”感。

杨波(老生)唱腔:刚健清朗

杨波唱腔以西皮为主,突出老生的“立音”与节奏感,如“千岁爷进宫来”一段(西皮导板转原板),导板为散板,简谱无小节线:
5 3 2 1 | 2 3 | 5 |
自由节奏,尾音“5”拉长,表现激愤情绪;转原板后(2/4拍):
1 2 | 3 3 | 5 5 | 6 5 | 1 |
音符密集度增加,附点节奏(如“5. 6”)体现老生的“垛板”特点,简谱中“5. 6”实际为“5(前半拍)+6(后半拍)”,强化语气。

京剧 二进宫简谱

李艳妃(青衣)唱腔:婉转细腻

李艳妃唱腔以二黄慢板、原板为主,突出青衣的“擞音”与“气口”,如“龙国太坐昭阳自思自想”一段(二黄慢板),简谱为4/4拍:
5 6 1 2 | 3 3 2 1 | 2 | 1 2 3 5 | 6 |
旋律在中音区(1-6),连音线较多(如“3 3 2 1”),模拟“摇板”的连贯性;尾音“6”用“﹀”标记上滑,体现青衣的“娇柔”,转原板后(2/4拍):
1 2 | 3 5 | 6 5 | 3 2 | 1 |
节奏紧凑,休止符(如“1 | ”)体现“气口”,简谱中“0”代表休止,此处“1 ”实际为“1(第一拍)+休止(第二拍)”,符合青衣“以气带声”的演唱特点。

简谱与京剧伴奏的配合

《二进宫》伴奏以京胡为主,辅以月琴、三弦,简谱需与乐器定弦呼应,西皮声腔京胡定弦“la-mi”(1=A时,la=E,mi=#F),二黄定弦“sol-re”(1=A时,sol=E,re=B),简谱中,西皮唱腔旋律多围绕“la-mi”展开(如“1 2 3 5”对应“la do mi sol”),二黄则围绕“sol-re”(如“5 6 1 2”对应“sol la do re”)。
例如徐延昭“自幼儿打荡”一段,西皮原板简谱“5 6 | 1 2 | 3 3 | 2 1 | 2 |”,京胡拉奏时,la弦奏“5 6”,mi弦奏“1 2”,简谱与弦高完全对应,便于演奏者快速识谱,过门部分(如“八大仓仓仓”),简谱用“0 5 6 | 1 2 | 3 3 | 2 1 | 2 |”标注,节奏与唱腔衔接,形成“唱腔—过门—唱腔”的循环结构。

《二进宫》简谱的教学与传承价值

简谱的直观性使其成为京剧教学的重要工具,传统京剧传承依赖“口传心授”,而简谱能固化唱腔的音高、节奏,减少记忆偏差,例如初学者学习杨波“千岁爷进宫来”,可通过简谱掌握西皮原板的“前紧后松”节奏(如“1 2”紧凑,“1 ”拉长),避免“赶板”或“拖沓”,简谱便于跨文化交流,国外学者通过简谱能快速理解京剧旋律逻辑,推动京剧国际化。

但简谱也存在局限:无法完全记录京剧的“润腔”技巧(如擞音、哭腔、颤音),需结合音频或老师示范弥补。《二进宫》的传承仍需“谱面+口传”结合,保留京剧的“韵味”精髓。

京剧 二进宫简谱

《二进宫》主要唱段简谱信息表

唱段名称 行当 声腔板式 调门 简谱片段(片段) 节奏特点
自幼儿打荡在边关外 铜锤花脸 二黄原板 1=A 5 6 | 1 2 | 3 3 | 2 1 | 2 | 2/4拍,短促有力,低音为主
龙国太坐昭阳自思自想 青衣 二黄慢板 1=A 5 6 1 2 | 3 3 2 1 | 2 | 4/4拍,舒展连贯,连音线多
千岁爷进宫来 老生 西皮原板 1=A 1 2 | 3 3 | 5 5 | 6 5 | 1 | 2/4拍,附点节奏,顿挫分明

相关问答FAQs

Q1:京剧简谱中的“装饰音”如何标记?
A1:京剧装饰音如倚音、滑音、颤音等,在简谱中有特定标记,倚音用小音符(如“⁵6”表示快速经过的“5”到“6”);滑音用箭头(如“5↗6”表示上滑,“5↘3”表示下滑);颤音用“tr”或“~~”标记(如“5~~”表示“5”的快速颤动),二进宫》中李艳妃的“擞音”,简谱标记为“5﹀”,表示“5”音轻微上扬,体现青衣的婉转。

Q2:为什么《二进宫》的唱腔适合用简谱教学?
A2:《二进宫》唱腔结构规整,板式清晰(如原板、慢板、摇板),简谱能直观展示音高走向和节奏变化,便于初学者掌握“板眼”规律,例如西皮原板的“眼起板落”(弱拍起、强拍收),简谱中通过音符时值(如八分音符起、四分音符收)清晰呈现;二黄慢板的“慢拉慢唱”,简谱的长音符(如“1 -”)能提示延展时长,徐延昭、杨波、李艳妃的唱腔对比鲜明(花脸低沉、老生清朗、青衣细腻),简谱通过音域差异(如花脸5-2、青衣1-6)强化行当特征,帮助学习者理解“因人定腔”的京剧创作逻辑。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