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光影戏剧网

宋玉庆京剧空城计表演有何独特艺术魅力?

京剧《空城计》作为三国戏中的经典剧目,以“空城计”这一智谋为核心,塑造了诸葛亮临危不乱、深谙心理战的智者形象,而宋玉庆作为奚派老生的杰出传人,其对诸葛亮的演绎不仅传承了奚派艺术的精髓,更在人物塑造与舞台呈现上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当代京剧舞台上《空城计》表演的重要标杆。

宋玉庆京剧空城计

宋玉庆(1938-2020),山东省京剧院国家一级演员,奚派艺术第三代代表人物之一,他自幼受家庭熏陶,后拜奚派创始人奚啸伯先生为师,深得奚派“委婉细腻、清新脱俗”的真传,其嗓音甜润脆亮,行腔讲究“脑后音”与“擞音”的运用,念白抑扬顿挫,富有音乐性,表演则注重“以情带戏、以形传神”,在《空城计》中,他饰演的诸葛亮既保留了传统戏的程式化规范,又融入了对人物内心的深度挖掘,使这一经典形象更具时代感染力。

《空城计》的剧情取材于《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讲述了诸葛亮因错用马谡而失守街亭后,仅剩西城一座空城,面对司马懿十五万大军的压境,以“空城计”智退敌军的故事,全剧以“三探城”“抚琴退敌”为核心场次,考验演员对人物心理与舞台节奏的把控能力,宋玉庆的演绎,正是在这些关键环节中展现出高超的艺术造诣。

在唱腔设计上,奚派《空城计》的唱段以“西皮慢板”“原板”“散板”为主,旋律平中见奇,韵味醇厚,宋玉庆在处理“我本是卧龙岗散淡的人”这一核心唱段时,并未单纯追求音量上的高亢,而是通过气口的精准控制与行腔的轻重缓急,表现诸葛亮表面“散淡”实则胸有丘壑的复杂心境。“凭阴阳如反掌保定乾坤”一句,他运用奚派标志性的“擞音”,使尾音微微颤抖,既显出诸葛亮的自信从容,又暗含对时局的忧虑;而“事先人未到,祸事临头”的散板唱腔,则通过节奏的突然收放,将马谡失街亭后的急切与自责传递得淋漓尽致,这种“藏巧于拙”的唱腔处理,正是奚派“巧而不浮、帅而不俗”的艺术特色。

念白方面,宋玉庆将京剧韵白与生活化语言巧妙结合,赋予诸葛亮更鲜活的生命力,面对琴童时的念白,他语气温和,带着长辈对晚辈的慈爱,如“小校楼下伺候”,语气舒缓,尽显诸葛亮的闲适;而当司马懿大军兵临城下时,他对城楼士兵的念白则转为斩钉截铁,如“旌旗隐蔽,不许妄自行动”,每个字都如金石掷地,展现出统帅的威严与镇定,特别是在“三探城”中,他与司马懿(由花脸演员饰演)的对手戏,通过念白的语速、力度的对比,形成强烈的戏剧张力——诸葛亮的慢条斯理与司马懿的急躁多疑形成鲜明反差,将“空城计”的心理博弈推向高潮。

宋玉庆京剧空城计

表演身段上,宋玉庆突破了传统老生“重唱轻做”的局限,以细腻的形体语言强化人物塑造,城楼抚琴一场,他设计的“焚香—抚琴—远眺”三段式动作极具层次感:焚香时,他缓缓拈香,眼神专注,仿佛在祈求上苍护佑;抚琴时,左手按弦、右手弹拨的动作轻柔舒缓,身体随琴韵微微晃动,营造出“曲有误,周郎顾”的闲适假象;而当司马懿疑兵不退时,他眼角的余光不经意地扫向城门,又迅速恢复平静,这一细微的眼神变化,暴露了诸葛亮内心的紧张,却又不失统帅的风度,这种“形神兼备”的表演,让观众在欣赏程式化动作的同时,能深刻感受到人物内心的波澜。

宋玉庆对诸葛亮的塑造,还体现在对人物性格的立体化呈现上,传统演绎中,诸葛亮常被塑造成“多智而近妖”的完美形象,而宋玉庆则通过细节处理,展现其“人”的一面:当听到马谡失守街亭的消息时,他手指微微颤抖,随即强自镇定,表现出军事家的果决与普通人的情感波动;在司马懿退兵后,他长舒一口气,轻轻擦拭额角的冷汗,暴露出“空城计”背后的巨大心理压力,这种“智”与“情”的融合,使诸葛亮不再是遥不可及的“神”,而是有血有肉、有智慧也有恐惧的“人”,更具艺术感染力。

作为奚派传人,宋玉庆在继承传统的同时,也结合时代审美对《空城计》进行了适度创新,他在音乐伴奏中加入了少量现代配器,如用古筝烘托城楼的静谧氛围,但始终以京剧传统乐队为主体,保持了京剧艺术的“原汁原味”;在舞台调度上,他简化了传统“九龙口”等程式化动作,更注重人物行动的逻辑性,使表演更贴近生活,这些创新并未破坏京剧的古典韵味,反而增强了年轻观众的接受度,推动了经典剧目的当代传播。

宋玉庆的《空城计》不仅成为山东省京剧院的“看家戏”,更通过演出、教学等方式影响了新一代京剧演员,他常说:“奚派艺术不是博物馆里的古董,而是要活在舞台上、活在观众心中的活艺术。”这种对传统的敬畏与创新的勇气,正是他留给京剧界的宝贵遗产。

宋玉庆京剧空城计

相关问答FAQs

Q1:宋玉庆的《空城计》与其他流派(如马派、谭派)的诸葛亮表演有何不同?
A1:不同流派的诸葛亮表演各有特色,主要体现在唱腔、念白与人物气质上,马派(马连良)的诸葛亮以“潇洒飘逸”著称,唱腔华丽流畅,身段灵动如“扇子功”的运用更具生活化;谭派(谭富英)则强调“刚劲明快”,唱腔高亢激越,表演侧重统帅的威严与果决,而奚派(宋玉庆)的诸葛亮更突出“内敛深沉”,唱腔以“巧、俏、媚”为特点,注重通过细微的表情与动作展现人物内心的复杂情感,如“抚琴退敌”时,宋玉庆的表演更强调“静”中藏“惊”,通过眼神与气韵传递心理博弈的张力,整体风格更显儒雅与书卷气。

Q2:宋玉庆在传承奚派《空城计》时,如何平衡传统与创新的关系?
A2:宋玉庆始终遵循“守正创新”的原则,在传承中坚守奚派艺术的“根”,他严格遵循奚啸伯先生传授的“唱腔讲究气口、念白注重抑扬、表演形神兼备”等核心规范,如“我本是卧龙岗散淡的人”的唱腔,完全保留了奚派“擞音”“脑后音”的技巧;他结合当代观众的审美需求进行适度创新,如简化部分程式化动作,增强表演的生活化质感,在音乐伴奏中融入少量现代乐器烘托氛围,但始终以京剧传统音乐为主体,确保“京剧味”不变,他曾表示:“创新不是颠覆传统,而是让传统在新时代焕发活力,让观众能听懂、爱看。”这种平衡既保留了《空城计》的古典韵味,又提升了剧目的观赏性与传播力。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