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壁艺术中心坐落于河南省鹤壁市淇滨区,作为该市文化建设的标志性工程,自建成以来便以“传承文脉、艺术惠民”为宗旨,成为集戏曲演出、艺术展览、公共教育、文化交流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平台,其建筑设计融合了鹤壁“诗经故里、山水之城”的地域文化特质,主体建筑如一枚展开的竹简,呼应《诗经》中“淇水汤汤,渐车帷裳”的诗意;而外立面的曲线造型,又暗合戏曲水袖翩跹的韵律,从视觉上便为戏曲艺术的展示埋下伏笔,走进艺术中心内部,1500座的歌剧院、400座的多功能剧场、300平方米的戏曲主题展厅,以及专业的排练厅、化妆间等设施,为戏曲艺术的呈现与传承提供了全方位的硬件支撑,也让这里成为豫北地区戏曲爱好者心中的“精神家园”。
戏曲演出:传统与经典的舞台呈现
戏曲是鹤壁艺术中心的核心演出内容之一,年均举办戏曲演出超120场,涵盖豫剧、曲剧、越调、京剧等剧种,既保留传统经典,也拥抱创新表达,在剧目的选择上,艺术中心注重“守正”与“创新”并重:复排《穆桂英挂帅》《花木兰》《秦香莲》等豫剧经典,邀请国家一级演员、梅花奖得主等名家登台,确保传统剧目的原汁原味;推动新编历史戏与现代戏的创作,如反映鹤壁当地历史文化的新编豫剧《朝歌遗梦》,以商朝末年历史为背景,融入淇水文化、甲骨文元素,让地方戏曲与本土文化深度绑定。
演出场地的专业化设计为戏曲表演增色不少,歌剧院配备国内领先的舞台机械系统,可实现旋转舞台、升降乐池的无缝切换,满足戏曲“唱念做打”的多样化需求;音响系统采用立体声技术,确保唱腔的清晰度与层次感,让观众即使在高楼层也能捕捉到豫剧“西路调”的苍劲与“东路调”的婉转,艺术中心还定期举办“戏曲惠民周”,推出低价票、免费赠票活动,让普通市民走进剧场,感受戏曲艺术的魅力,2023年“中秋戏曲晚会”上,艺术中心联合鹤壁市豫剧团,以“淇水秋韵”为主题,将《朝阳沟》《五女拜寿》等经典选段与中秋诗词吟唱结合,创新了戏曲的呈现形式,现场观众达2000余人,线上直播观看量超50万人次,成为当年鹤壁文化领域的“爆款”事件。
戏曲传承:从舞台到教育的“活态延续”
鹤壁艺术中心不仅致力于戏曲的“呈现”,更注重戏曲的“传承”,通过“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式,构建起覆盖全年龄段的戏曲传承体系,在青少年教育方面,艺术中心与鹤壁市20余所中小学合作,开展“戏曲进校园”活动,内容包括戏曲知识讲座、脸谱绘画体验、身段教学等,2024年春季学期,艺术中心邀请豫剧名家走进市鹤翔小学,为学生们教授豫剧《花木兰》中的“刘大哥讲话理太偏”选段,孩子们穿上迷你戏服,学习台步与眼神,切身感受戏曲艺术的韵律之美,艺术中心还成立“鹤壁少儿戏曲艺术团”,招募6-12岁的学员进行系统培训,聘请专业戏曲教师授课,目前已培养学员150余人,其中12名学员在河南省“小梅花”戏曲大赛中获奖。
对于专业人才的培养,艺术中心则依托“戏曲大师工作室”平台,邀请豫剧常香玉传人、曲剧名家等定期驻场授课,为本地戏曲演员提供提升机会,2023年,艺术中心联合河南省戏剧家协会举办“豫剧表演艺术高级研修班”,来自全省各地的50余名青年戏曲演员参与学习,通过“理论+实践”的模式,提升演员的剧本理解与舞台表现力,艺术中心还注重戏曲文献的整理与保存,设立“戏曲文献馆”,收藏清末至今的戏曲剧本、戏服、道具、音像资料等3000余件,其中清代“百代公司”录制的豫剧老唱片、民国时期“祥符调”戏服等珍贵文物,为戏曲研究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文化交流:让戏曲艺术“破圈”生长
作为区域文化枢纽,鹤壁艺术中心积极推动戏曲艺术的跨地域、跨领域交流,让“老戏”焕发“新活力”,在地域交流方面,艺术中心先后与河北梆子剧院、山西晋剧院、山东梆子剧团等建立合作,举办“豫晋鲁冀地方戏曲展演周”,四省剧种同台献艺,如豫剧《清风亭》与河北梆子《宝莲灯》的对比演出,让观众直观感受不同地域戏曲的艺术特色,2024年“五一”期间,艺术中心还邀请台湾明华园戏曲剧团来鹤演出黄香调《新借亲配》,将台湾歌仔戏的细腻与豫剧的豪放相结合,引发两岸观众的情感共鸣。
在跨界融合方面,艺术中心大胆尝试“戏曲+”模式:与旅游部门合作,推出“戏曲+文旅”线路,将戏曲演出与鹤壁古灵山、云梦山等景区结合,打造“白天看景、晚上看戏”的文旅体验;与新媒体平台合作,开设“戏曲云剧场”,通过直播、短视频等形式推广戏曲内容,其中抖音账号“鹤壁戏曲艺术”发布的“豫剧变脸挑战”短视频,播放量破亿,吸引大量年轻观众关注;与时尚品牌合作,将戏曲脸谱、戏服元素融入服饰设计,推出“戏曲主题文创产品”,如脸谱口罩、戏服纹样丝巾等,让戏曲艺术走进日常生活。
艺术中心还注重戏曲理论的研讨与创新,每年举办“中原戏曲文化论坛”,邀请国内戏剧界专家学者、戏曲演员、编剧等共同探讨戏曲的发展方向,2023年论坛以“传统戏曲的现代表达”为主题,围绕“如何用现代审美解读传统剧目”“戏曲音乐的创新路径”等议题展开深入交流,为戏曲艺术的创新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
鹤壁艺术中心2023-2024年度重点戏曲活动概览
时间 | 活动名称 | 内容亮点 | 参与群体 |
---|---|---|---|
2023年3月 | “豫剧名家名段演唱会” | 邀请李树建、小香玉等梅花奖演员,演绎《程婴救孤》《朝阳沟》等经典选段 | 戏曲爱好者、市民 |
2023年7月 | “少儿戏曲夏令营” | 开设唱腔、身段、脸谱绘制课程,结营时汇报演出《小鲤鱼跳龙门》改编戏曲 | 6-12岁儿童、家长 |
2023年10月 | “新编戏曲《朝歌遗梦》首演” | 以商朝历史为背景,融入甲骨文、淇水文化元素,获河南省“五个一工程奖”提名 | 专业剧团、历史文化学者 |
2024年2月 | “戏曲主题元宵灯会” | 结合戏曲脸谱、剧目场景打造花灯,设置“戏曲知识猜灯谜”互动环节 | 家庭观众、游客 |
2024年5月 | “青年戏曲演员大赛” | 覆盖豫剧、曲剧、越调三个剧种,选拔优秀青年人才,获奖者可加入艺术中心青年剧团 | 青年戏曲演员、戏曲院校学生 |
相关问答FAQs
问题1:鹤壁艺术中心如何吸引年轻观众关注戏曲?
解答:鹤壁艺术中心通过“创新形式+降低门槛+精准触达”的组合策略吸引年轻观众:一是创新演出形式,推出“沉浸式戏曲体验”,如在剧院大厅设置“戏曲妆造区”,观众可免费体验戏曲脸谱绘制、戏服试穿;结合现代科技,在演出中融入全息投影、AR互动,让传统剧目更具视觉冲击力,二是降低观看门槛,通过“戏曲惠民票”“学生半价票”等方式降低票价成本,同时在短视频平台推出“3分钟看懂戏曲”系列短视频,用通俗语言解读戏曲故事、行当知识,消除年轻人的理解障碍,三是精准触达年轻群体,与高校合作举办“戏曲社团联盟”,支持大学生戏曲社团创作;在音乐节、文创市集等年轻人聚集的活动中设置“戏曲快闪”,用流行音乐改编戏曲唱段,如用嘻哈节奏演绎豫剧《谁说女子不如男》,让戏曲以更“潮”的方式走进年轻人生活。
问题2:鹤壁艺术中心在本地戏曲传承中面临哪些挑战?如何应对?
解答:主要面临三方面挑战:一是传承人才断层,本地青年戏曲演员数量不足,老艺术家技艺面临失传风险;二是观众老龄化,年轻群体对戏曲的认知度较低;三是创新力度不足,部分传统剧目内容陈旧,难以适应现代审美,应对措施包括:一是实施“戏曲人才孵化计划”,与鹤壁职业技术学院合作开设“戏曲表演”专业,定向培养本地演员;建立“老艺术家口述史”项目,录制老艺人的表演技艺、舞台经验,形成数字化档案,二是推进“戏曲普及工程”,在全市中小学开设“戏曲第二课堂”,将戏曲知识纳入校本课程;打造“流动舞台车”,深入社区、乡村、企业开展“轻骑兵式”演出,扩大戏曲覆盖面,三是鼓励创新创作,设立“戏曲创作扶持基金”,支持本地编剧、作曲家创排反映新时代鹤壁风貌的现代戏,如《淇水岸边的新家》《红旗渠精神在鹤壁》等,让戏曲内容与时代同频共振,增强艺术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