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多伟,一位在当代戏曲舞台上兼具传统底蕴与创新活力的青年京剧演员,以老生行当的精湛技艺和对戏曲文化传播的执着探索,成为连接古典艺术与现代观众的重要纽带,他深耕舞台十余年,不仅以扎实的“唱念做打”功底诠释经典角色,更主动肩负起戏曲传承的时代使命,让这门古老艺术在新时代焕发新生。
艺术之路:承古开新,淬炼表演精髓
李多伟的戏曲之路始于童年家庭的熏陶,祖父是地方京剧团的琴师,耳濡目染下,他8岁便开始接触京剧,12岁以优异成绩考入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专攻老生行当,在校期间,他师从著名余派老生王珮瑜,系统学习《定军山》《捉放曹》等传统剧目的表演精髓,尤其注重“以形传神、以情带声”的表演理念,2015年,他考入中国戏曲学院,进一步深造戏曲理论与舞台实践,先后参与《野猪林》《赵氏孤儿》等经典剧目的复排,在国家级戏曲展演中崭露头角,2018年,凭借《四郎探母·坐宫》一折的高亢唱腔与细腻身段,他获得“全国青年京剧演员电视大赛”金奖,确立了在青年戏曲演员中的领军地位。
李多伟的表演既坚守传统流派的韵味,又融入对人物内心的现代解读,他在《龙凤呈祥》中饰演的乔玄,既有老生行当的庄重沉稳,又通过眼神与语气的变化,凸显出角色的忠直与机敏;在新编京剧《觉醒年代》中饰演陈独秀,则突破传统老生的程式化表演,以更贴近生活化的肢体语言,展现革命先驱的激情与矛盾,获得“上京杯”优秀剧目奖。
传播探索:破圈创新,让戏曲走进大众
面对戏曲观众老龄化、传播渠道单一的困境,李多伟近年来积极探索“传统+现代”的传播路径,成为戏曲界“破圈”的代表性人物,2020年,他联合团队推出“多伟说戏”短视频系列,在抖音、B站等平台发布京剧知识科普、经典唱段解析、幕后排练花絮等内容,他用年轻人熟悉的语言拆解“西皮流水”“二黄慢板”等板式,结合流行音乐元素改编京剧唱段,单条视频最高播放量超500万,累计吸引粉丝超200万,让“00后”观众开始主动了解京剧。
他发起“戏曲进校园”公益项目,走进全国20余所中小学,通过“mini戏曲体验课”“学生版京剧片段展演”等形式,让孩子们亲手尝试勾脸谱、亮身段,在北京市某小学,他指导学生排演《三岔口》片段,孩子们从“害怕戏曲”到“爱上戏曲”,家长反馈:“孩子现在会主动搜索京剧视频,甚至能哼几句‘我本是卧龙岗散淡的人’。”2023年,他参与策划的京剧数字沉浸式体验剧《梦回长安》在北京首演,运用AR技术还原唐代梨园场景,观众可通过互动设备“走进”戏曲故事,演出门票开票即售罄,被媒体称为“戏曲科技融合的标杆之作”。
舞台坚守:深耕经典,致敬传统艺术
尽管在传播领域取得广泛影响,李多伟始终将舞台视为艺术的生命线,他每年演出超100场,从国家大剧院到基层乡村戏台,始终以“零失误”的标准要求自己,2024年,为纪念京剧大师梅兰芳诞辰130周年,他在国家大剧院主演新编京剧《梅韵长存》,饰演青年梅兰芳,为还原梅派艺术的精髓,他提前半年研读梅兰芳传记、观看珍贵影像资料,在身段设计上融入梅派的“水袖功”与“眼神韵”,唱腔上则严格遵循梅派的“圆润甜亮”,演出结束后,观众起立鼓掌超10分钟,戏曲评论家马少波评价:“李多伟不仅演出了梅兰芳的艺术风采,更演出了后辈对大师的敬意与传承。”
李多伟艺术生涯重要节点
时间 | 事件 | 意义 |
---|---|---|
2007年 | 考入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 | 系统接受京剧专业训练,奠定老生表演基础 |
2018年 | 获全国青年京剧演员电视大赛金奖 | 跻身青年戏曲演员第一梯队,引发业界关注 |
2020年 | 推出“多伟说戏”短视频系列 | 开辟戏曲新媒体传播路径,吸引年轻观众 |
2022年 | 发起“戏曲进校园”公益项目 | 推动戏曲教育普及,覆盖超10万学生 |
2024年 | 主演《梅韵长存》获业界高度评价 | 展现传统艺术的现代表达,致敬大师精神 |
从舞台上的严谨传承到屏幕前的创新传播,李多伟用行动诠释着戏曲人对“守正创新”的深刻理解,他常说:“戏曲不是博物馆里的文物,而是流动的活水,既要守住根,也要流向更远的未来。”他正筹备“青年戏曲演员扶持计划”,希望通过自己的力量培养更多戏曲人才,让这门古老艺术在新时代的舞台上绽放更耀眼的光芒。
FAQs
-
问:李多伟最擅长的戏曲行当是什么?他有哪些代表剧目?
答:李多伟最擅长京剧老生行当,尤以余派、马派风格见长,代表剧目包括传统戏《定军山》《捉放曹》《四郎探母》《野猪林》,以及新编京剧《觉醒年代》《梅韵长存》等,其表演以唱腔醇厚、身段规范、人物刻画细腻著称。 -
问:李多伟在推广戏曲方面有哪些创新做法?
答:李多伟主要通过“新媒体传播+线下体验+科技融合”三方面创新推广戏曲,线上打造“多伟说戏”短视频,用通俗语言解析京剧知识;线下发起“戏曲进校园”项目,通过互动体验让学生近距离接触戏曲;同时探索数字沉浸式演出,运用AR技术让传统艺术以现代形式呈现,吸引年轻观众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