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建设是当代豫剧艺术领域的重要代表人物,国家一级演员,河南豫剧院二团团长,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以其精湛的演唱技艺和深厚的表演功底,在豫剧老生行当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从艺四十余年来,他深耕传统、锐意创新,塑造了众多经典舞台形象,为豫剧艺术的传承与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陈建设的戏曲艺术之路始于对传统文化的执着追求,他1958年出生于河南开封一个普通家庭,自幼受地方戏曲熏陶,12岁考入河南省戏曲学校,师从豫剧名家唐喜成、李斯忠等,系统学习豫剧老生表演,科班生涯的严格训练为他打下了坚实的基本功,唱腔、念白、身段、表演皆受名师指点,尤其深得唐喜成“唐派”艺术精髓,其唱腔既有唐派的激昂高亢,又融入了自身对人物性格的理解,形成了“刚柔并济、声情并茂”的演唱风格,毕业后,他加入河南豫剧院,从跑龙套到主演,凭借《三哭殿》《辕门斩子》等传统剧目逐渐崭露头角,成为剧团骨干力量。
在代表剧目塑造上,陈建设以“贴近人物、演绎真情”为准则,成功塑造了一系列深入人心的舞台形象,他主演的现代戏《朝阳沟》中饰演的栓宝,将农村青年的朴实、憨厚与对土地的热爱融入唱腔与表演,其“咱两个在学校整整三年”唱段,以清亮明快的嗓音和真挚的情感,成为豫剧现代戏的经典片段;在新编历史剧《穆桂英挂帅》中饰演的寇准,通过苍劲有力的唱腔和沉稳大气的身段,展现了老臣的忠勇与智慧,尤其在“寇准升堂”一场,念白铿锵有力,唱腔跌宕起伏,将人物性格刻画得淋漓尽致;而在传统喜剧《七品芝麻官》中饰演的唐成,则突破了老生行当的严肃形象,以诙谐幽默的表演和灵动俏皮的唱腔,塑造了一个机智果敢、为民请命的“七品县令”,被誉为“豫剧丑角老生的典范”,这些角色各具特色,却都体现了陈建设“以情带声、声情合一”的艺术追求,他的演唱不是单纯炫技,而是通过声音的抑扬顿挫传递人物内心的喜怒哀乐,让戏曲表演更具感染力。
陈建设的演唱艺术特色,集中体现在对豫剧传统声腔的继承与创新上,豫剧老生唱腔以“豫东调”“豫西调”两大流派为基础,他广泛吸收各派精华,在嗓音运用上注重“气沉丹田、字正腔圆”,高音区如穿云裂石,低音区如珠落玉盘,形成了“刚而不躁、柔而不媚”的独特风格,他尤其擅长运用“擞音”“颤音”等技巧表现人物复杂的情感,如在《血溅乌纱》中饰演的严天民,面对冤案时的悲愤与无奈,通过唱腔中细腻的音色变化和节奏处理,将人物的内心挣扎展现得动人心魄,他还注重念白的艺术性,无论是韵白还是散白,都力求字字清晰、句句含情,与唱腔相得益彰,共同构建起丰满的人物形象,在舞台表演上,他身段规范、动作精准,将程式化的表演与人物性格有机结合,如在《火烧收租院》中通过水袖功、髯口功的运用,强化了人物的戏剧张力,形成了“唱、念、做、打”和谐统一的表演风格。
作为豫剧艺术的传承者,陈建设始终将“传帮带”作为己任,他积极参与传统剧目的整理与复排,带领团队挖掘濒临失传的豫剧老戏,如《反徐州》《对花枪》等,通过录音录像、口传心授的方式,将这些艺术瑰宝留给后人,他致力于培养青年演员,创办“豫剧青年演员研修班”,将自己的表演经验与艺术心得倾囊相授,培养出一批优秀的戏曲新秀,如国家一级演员杨红霞、李树建等,为豫剧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他还推动豫剧与现代生活的融合,参与创作了《焦裕禄》《红旗渠》等反映时代精神的新编现代戏,让古老豫剧在当代焕发出新的生机。
陈建设的艺术成就得到了业界的广泛认可,他曾多次获得国家级戏曲奖项,包括中国戏剧梅花奖、文华表演奖等,并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豫剧代表性传承人”,他的演出足迹遍布全国各地,还多次赴海外演出,向世界展示豫剧艺术的魅力,被誉为“豫剧走向世界的使者”,观众评价他的表演“既有传统的韵味,又有时代的气息”,同行赞誉他“为豫剧老生行当树立了新的标杆”。
以下为陈建设代表剧目概览:
剧目名称 | 饰演角色 | 剧种 | 艺术亮点 | 社会影响 |
---|---|---|---|---|
《朝阳沟》 | 栓宝 | 豫剧 | 现代戏唱腔创新,情感真挚 | 成为中国现代戏经典剧目 |
《穆桂英挂帅》 | 寇准 | 豫剧 | 老生唱腔典范,气势恢宏 | 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
《七品芝麻官》 | 唐成 | 豫剧 | 丑角与老生结合,幽默机智 | 被改编为多部影视作品 |
《血溅乌纱》 | 严天民 | 豫剧 | 情感层次丰富,唱腔细腻 | 获得国家级戏曲表演大奖 |
《焦裕禄》 | 焦裕禄 | 豫剧 | 现实题材深度刻画,贴近生活 | 引发现代戏创作热潮 |
相关问答FAQs
Q1:陈建设的演唱风格与豫剧其他老生演员相比有何独特之处?
A1:陈建设的演唱风格在继承唐派艺术“刚健挺拔”的基础上,融入了更多对人物情感的细腻表达,相较于传统豫剧老生演员侧重“唱腔气势”,他更注重“声情合一”,通过音色、节奏、气口的变化,精准传递人物内心世界,他在《三哭殿》中饰演的唐太宗,既有老生的威严,又有帝王的柔情,唱腔中既有高亢的“豫东调”展现帝王气度,又有低回的“豫西调”流露父子深情,形成了“刚柔并济、以情带声”的独特风格,这是他对豫剧老生演唱艺术的创新性贡献。
Q2:陈建设在传承豫剧艺术方面采取了哪些具体举措?
A2:陈建设通过多种方式推动豫剧传承:一是整理复排传统剧目,带领团队挖掘《反徐州》《对花枪》等濒临失传的老戏,通过录音录像、举办传统戏专场演出等方式保存艺术资料;二是培养青年演员,创办“豫剧青年演员研修班”,亲自授课并指导实践,培养出杨红霞、李树建等一批优秀人才;三是推动戏曲普及,开展“戏曲进校园”“豫剧知识讲座”等活动,让年轻一代了解和喜爱豫剧;四是创新传播方式,利用短视频平台发布戏曲片段和教学视频,扩大豫剧的受众群体,为豫剧艺术的当代传承探索了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