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京剧院(现国家京剧院)作为国家级京剧艺术表演团体,自1955年成立以来,始终肩负着京剧艺术传承、创新与传播的使命,在其六十余年的发展历程中,为系统化管理剧目创作、演出记录及艺术档案,逐步建立了一套科学、规范的编号体系,该体系不仅是剧院内部艺术生产与管理的核心工具,更是京剧艺术数字化传承、学术研究及文化交流的重要基础,通过独特的编码逻辑,将剧目、创作人员、演出历史等关键信息串联,形成了可追溯、可检索的京剧艺术“数字基因库”。
中国京剧院编号体系主要涵盖剧目编号、创作人员编号及演出记录编号三大核心模块,其中剧目编号是体系的核心,按剧目类型、创作年代及属性进行分类编码,剧目编号采用“四位年份代码+两位类型代码+三位序号”的复合结构,1955T001”表示1955年创作的传统戏(T)第1部,“1969X002”表示1969年创作的新编历史剧(X)第2部,“1977D001”表示1977年创作的现代戏(D)第1部,类型代码中,“T”代表传统戏(含经典剧目整理改编)、“X”代表新编历史剧、“D”代表现代戏、“G”代表经典复排剧目,通过类型代码可快速识别剧目的艺术属性,创作人员编号则按部门分类,采用“部门首字母+入职年份+三位序号”的格式,如“B1985001”表示表演部门(B)1985年入职演员第1人,“Z1987005”表示编剧部门(Z)1987年入职编剧第5人,该编号与剧目编号关联,可追溯某位人员在特定作品中的创作角色,演出记录编号则以“剧目编号+演出日期+场次序号”构成,1955T001-20230501-01”表示传统戏《将相和》(1955T001)于2023年5月1日的第1场演出,详细记录了演出时间、地点、主演及观众反馈等信息。
为更直观展示编号体系的应用,以下列举中国京剧院部分代表性剧目的编号示例:
剧目编号 | 剧目名称 | 类型 | 创作年份 | 主要创作人员(编号) | 备注 |
---|---|---|---|---|---|
1955T001 | 《将相和》 | 传统戏 | 1955 | 编剧:翁偶虹(Z1932001);导演:郑亦秋(D1948001) | 改编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
1960X001 | 《杨门女将》 | 新编历史剧 | 1960 | 编剧:范钧宏(Z1950003);导演:郑亦秋(D1948001) | 首创“女子群像”京剧新范式 |
1964D001 | 《红灯记》 | 现代戏 | 1964 | 集体创作;主演:钱浩梁(B1959001) | “革命样板戏”代表作之一 |
1985G002 | 《锁麟囊》 | 经典复排 | 1985 | 艺术指导:李玉茹(B1947002);主演:李维康(B1968001) | 恢复失传程派经典剧目 |
随着时代发展,编号体系不断迭代升级,早期以纸质档案为主,编号记录于剧目台账与演出日志中;21世纪初,剧院启动数字化工程,将编号体系与数据库对接,每部剧目编号关联高清视频、剧本手稿、评论文章等多元资源,形成“一码一档”;近年来,更是融入区块链技术,确保编号的唯一性与不可篡改性,为京剧艺术的永久保存提供技术保障,该体系的建立,不仅实现了剧院内部艺术资源的精细化管理,更推动了京剧研究的系统化——学者可通过编号快速检索某类剧目的创作脉络,演员可追溯自身艺术生涯的成长轨迹,观众则能通过编号获取剧目背后的文化内涵。
编号体系的核心价值在于“传承有序”,传统戏《贵妃醉酒》历经梅兰芳、李世济等多代艺术家演绎,通过编号可清晰梳理不同版本的改编细节;新编历史剧《曹操与杨修》自1988年首演以来,编号关联了不同场次的主演调整与舞台设计优化,为该剧的常演不衰提供了数据支撑,在对外交流中,统一的编号体系也使国际观众能快速理解中国京剧院的艺术定位,成为京剧走向世界的“文化身份证”。
中国京剧院编号体系以科学规范的编码逻辑,构建了京剧艺术从创作到传播的全链条管理框架,既是剧院艺术生产的重要支撑,也是京剧文化传承创新的数字基石,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这一体系将继续深化内涵、拓展外延,为京剧艺术的永续发展注入持久动力。
FAQs
问:普通观众如何通过中国京剧院的剧目编号了解剧目信息?
答:普通观众可通过国家京剧院官方网站或“国京艺术”微信公众号的“剧目档案”栏目,输入剧目编号(如1955T001)查询详细信息,包括剧目简介、创作背景、主创团队历届名单、经典演出片段及学术评论等,部分剧目编号还关联VR舞台体验,实现“一码观剧”。
问:编号体系中的“创作人员编号”对京剧演员的职业生涯有何意义?
答:创作人员编号是演员艺术生涯的“数字身份证”,记录其入职时间、参演剧目、角色塑造及获奖情况等,编号B1968001的李维康,通过编号可追溯其从1978年主演《蝶恋花》到2018年告别舞台的全部作品,为演员艺术成就的归纳、传承人的培养及京剧史研究提供了权威数据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