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光影戏剧网

戏曲名家张艳红的舞台艺术有何独到之处?

在豫剧艺术的璀璨星河中,张艳红的名字如同一颗温润而明亮的星辰,以其深厚的艺术造诣、鲜明的表演风格和对戏曲事业的执着坚守,成为当代豫剧闺门旦、青衣行当的代表人物之一,从艺数十年来,她扎根传统、锐意创新,在舞台上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经典形象,更以传承薪火的为己任,为豫剧艺术的延续与发展倾注了毕生心血。

戏曲名家张艳红

艺术生涯:从“戏痴少女”到“豫剧名家”

张艳红的戏曲之路,始于对传统艺术的天然热爱,1968年出生于河南郑州的一个普通家庭,她自幼便对豫剧痴迷无二,七岁起便跟着收音机里的戏曲段子一字一句学唱,邻里间常能听到她稚嫩却字正腔圆的“清唱”,1980年,年仅12岁的她凭借一曲《花木兰》选段考入河南省戏曲学校,正式踏上专业学艺之路,在校期间,她主攻闺门旦、青衣,师从豫剧常派传人王素君、陈素真等名家,系统学习戏曲声腔、身段、表演等基本功,练功房的清晨与深夜,总能看到她压腿、下腰、走台步的身影,汗水浸湿练功服是常态,但她从未叫苦,常以“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自勉。

1986年,以优异成绩毕业后,张艳红考入河南省豫剧院三团,成为一名青年演员,初登舞台时,她从配角做起,在《秦香莲》《朝阳沟》等经典剧目中磨练演技,1990年,她在新编历史剧《红珠女》中首次担纲女主角,饰演的红珠女集英气与柔美于一身,唱腔婉转悠扬,表演细腻传神,一举获得河南省青年演员戏曲大赛一等奖,从此崭露头角,此后,她的艺术生涯进入快车道:1995年,凭借《穆桂英挂帅》中的“穆桂英”一角,摘得中国戏剧梅花奖;2008年,在奥运会期间参与“中国戏曲文化周”演出,以《花木兰》选段向世界展示豫剧魅力;2015年,领衔主演的新编现代豫剧《焦裕禄》巡演全国,引发观众强烈共鸣,被誉为“新时代豫剧的里程碑之作”。

代表剧目:经典形象的“灵魂塑造者”

张艳红的舞台生涯中,塑造了众多深入人心的角色,既有传统经典中的经典人物,也有现代戏中的时代楷模,她的表演“以情带声,声情并茂”,唱腔兼具常派的刚健清新与陈派的委婉细腻,身段则融合了武生的飒爽与闺门旦的端庄,形成了“端庄大气、细腻传神”的艺术风格。

以下是她部分代表剧目的艺术特色梳理:

剧目名称 扮演角色 行当 唱腔特点 表演亮点
《秦香莲》 秦香莲 青衣 苍凉悲怆,脑后音运用自如 “见皇姑”段落的身段沉稳,眼神中含悲愤与隐忍,水袖功展现人物内心挣扎
《穆桂英挂帅》 穆桂英 闺门旦/刀马旦 刚柔并济,高亢与婉转结合 “挂帅”一场的亮相英气勃发,台步稳健,翎子功展现将帅气度
《花木兰》 花木兰 闺门旦/武旦 明快飒爽,兼具女英气与女儿情 “刘大哥讲话理太偏”的唱段节奏明快,身段从闺秀的柔美到军人的飒爽自然过渡
《焦裕禄》 焦裕禄(反串) 老生(女扮男装) 沉雄浑厚,突破女性声域限制 “风雪夜访贫”一场的唱腔质朴深情,步履蹒跚中展现县委书记的亲民与担当

《秦香莲》中的“抱琵琶”唱段堪称经典:她通过细腻的气口控制,将秦香莲的悲苦、坚韧与对丈夫的复杂情感层层递进地展现,一句“夫在时何等荣耀,夫死后受尽煎熬”唱得催人泪下,观众常在演出结束后久久不愿离场,而《焦裕禄》中,她大胆挑战反串老生,为贴近人物形象,特意增肥、降低声线,通过眼神、步态的精准拿捏,将焦裕禄“心中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的公仆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该剧不仅获得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更让年轻一代通过戏曲感受到了红色精神的力量。

戏曲名家张艳红

艺术特色:传统与创新的“破界融合”

张艳红的艺术之路,始终在“守正”与“创新”间寻找平衡,她深知,传统戏曲的生命力在于与时俱进,因此在不失豫剧本真的基础上,大胆融入现代审美与表现手法。

在唱腔上,她既保留豫剧“吐字清晰、行腔流畅”的传统,又借鉴声乐科学的发声方法,拓展音域与表现力,例如在《花木兰》中,她将豫剧常用的“嗨腔”与通俗唱法的气声结合,使“谁说女子不如男”的唱段既保留戏曲韵味,又更具时代感染力,在表演上,她突破行当限制,吸收话剧、影视的“体验派”表演理念,注重挖掘人物内心世界,如在《红珠女》中,她通过细腻的眼神变化和微表情,将红珠女从天真少女到江湖女侠的成长历程演绎得层次分明,让观众感受到“活生生的人”而非“脸谱化的角色”。

她还积极推动豫剧“年轻化”传播,2010年起,她带领团队开展“戏曲进校园”活动,通过改编经典唱段、融入现代音乐元素(如将《穆桂英挂帅》与摇滚乐结合)、开设戏曲体验课等方式,让更多青少年爱上豫剧,她常说:“戏曲不是老古董,老树也能发新枝,只要能让年轻人走进剧场,我们就成功了。”

传承贡献:为豫剧“种火传薪”

作为豫剧非遗传承人,张艳红始终将“传帮带”视为己任,她收徒十余名,其中弟子李宏祥、王晶等已成为剧院骨干,在《秦香莲》《花木兰》等剧目中担纲主演,她主张“因材施教”,根据弟子的嗓音条件与性格特点定制培养方案,如嗓音宽厚的弟子侧重老生戏,身段灵巧的弟子则主攻刀马旦。

除了舞台教学,她还致力于传统剧目的整理与记录,2018年,她牵头成立“张艳红艺术工作室”,组织老艺人复排失传剧目《对花枪》《三上轿》,并录制教学视频,建立豫剧数字档案库,疫情期间,她通过直播平台开设“云课堂”,在线教授唱腔与表演,单场直播观看量突破百万,让豫剧艺术突破地域限制,走向更广阔的舞台。

戏曲名家张艳红

相关问答FAQs

张艳红在艺术生涯中如何平衡传统与创新的边界?
解答:张艳红认为,传统是戏曲的“根”,创新是戏曲的“魂”,二者并非对立,而是相辅相成,她强调“守正创新”——“守正”即坚守豫剧的声腔特点、表演程式和文化内核,比如唱腔中的“豫东方言韵味”、表演中的“手眼身法步”等,这些是豫剧的“DNA”,不能丢;“创新”则是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结合时代审美进行适度改良,她在《花木兰》中融入现代音乐元素,但保留了豫剧的核心旋律;在表演上借鉴话剧的内心体验方法,但仍遵循戏曲“写意”的美学原则,她常说:“创新不是天马行空,而是戴着镣铐跳舞——这个‘镣铐’就是传统,只有在这个框架内突破,才能让老戏新看,让观众觉得既熟悉又惊喜。”

作为戏曲名家,张艳红对当前戏曲年轻化传播有何看法和建议?
解答:张艳红认为,戏曲年轻化不是“迎合”年轻人,而是“走进”年轻人的生活,她指出,当前年轻人对戏曲的疏离,主要源于“不了解”而非“不喜欢”,对此,她提出三点建议:一是“内容创新”,将传统剧目与现代生活结合,比如创作反映青年奋斗、家庭情感的当代戏,让年轻人产生共鸣;二是“形式创新”,利用短视频、直播等新媒体平台,将戏曲片段改编成“一分钟戏曲小课堂”,或与流行音乐、跨界合作(如与说唱歌手合作豫剧说唱),降低观赏门槛;三是“场景创新”,除了剧场,还可以在校园、商场、景区等年轻人聚集的场所开展“快闪演出”,让戏曲从“舞台”走向“生活”,她举例:“我们曾在大学校园演《焦裕禄》,很多学生看完后说‘没想到戏曲这么感人’,这就是传播的力量,只要让年轻人看到戏曲的魅力,他们自然会爱上这门艺术。”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