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光影戏剧网

京剧汾河湾全剧程

京剧《汾河湾》是传统老生与旦角合作的重要剧目,取材于民间传说,以唐代名将薛仁贵征西为背景,讲述其与妻子柳迎春离散十八年后,于汾河湾寻子、相认,却因误伤亲子薛丁山而酿成悲剧的故事,全剧通过“别窑”“打雁”“相认”等核心场次,展现乱世中家庭的离散与重逢,兼具悲欢离合的戏剧张力与忠孝节义的传统伦理,是京剧老生、旦角表演艺术的经典之作。

京剧汾河湾全剧程

剧情梗概

唐初,薛仁贵贫寒时娶柳迎春为妻,后投军征西,一去十八年,柳迎春独居寒窑,含辛茹苦养大儿子薛丁山,教其习武,薛仁贵征西立功,封平辽王,回乡寻亲,途经汾河湾,见一少年(薛丁山)在河滩打雁,便上前搭话,询问柳迎春近况,丁山不知来者乃生父,言语间多有顶撞,薛仁贵欲试丁山武艺,暗中搭箭射去,不慎将其射死,悲痛之际,薛仁贵至寒窑与柳迎春相认,夫妻述说离别之苦,却得知丁山已死,最终以悲剧收场。

主要人物与角色行当

  • 薛仁贵:老生应工,扮相为武生扮老生(戴黑三、穿箭衣、系大带),性格忠义刚毅,对妻儿情深却因征战分离,误伤亲子后充满愧疚,表演讲究“唱念做表”并重,尤其“射雁”一场的“抖翎”“甩发”等身段极具功力。
  • 柳迎春:青衣应工,扮相为素衣青褶子(后期可能穿帔),性格坚韧贤淑,十八年寒窑守候,对丈夫既怨又念,对儿子疼爱有加,表演以“唱功”见长,唱腔婉转悲凉,水袖功与眼神戏细腻传神。
  • 薛丁山:武生或小生应工(早期为武生,后多由小生扮演),扮装为武生巾、箭衣,年少英武、性格直率,不知生父身份时对陌生人有戒备心,射雁时展现少年英姿,死亡场景需配合“僵尸”等跌扑技巧。

经典场次与表演亮点

全剧结构紧凑,核心场次通过情节推进与人物互动,展现京剧艺术的程式化与写意性,以下为关键场次解析:

场次名称 地点 主要情节 经典唱段/表演
别窑 寒窑 薛仁贵投军前与柳迎春告别,夫妻盟誓,柳迎春赠薛仁贵寒窑为信。 薛仁贵唱【西皮导板】“叹英雄困蓬莱身受苦痛”,接【西皮原板】“蒙嫂娘赐我饭充我饥”;柳迎春唱【二黄慢板】“有柳氏坐寒窑泪如雨下”,水袖翻飞表现不舍。
打雁 汾河湾 薛仁贵途经汾河湾,见薛丁山打雁,上前询问家事,丁山不知其为生父,言语冲突。 薛仁贵与丁山的对念,丁山唱【西皮流水】“家住山西汾河湾”,边唱边做“打雁”身段(模拟拉弓、射雁动作);薛仁贵试探时“捋髯”“凝视”等细节表演。
射雁 汾河湾 薛仁贵见丁山武艺高强,恐其阻碍寻亲,暗中射箭误伤丁山,发现箭袋上家方知是亲子。 薛仁贵“搭箭”“射箭”的虚拟表演,配合锣鼓表现箭离弦;丁山中箭后“僵尸倒”技巧,薛仁贵抱尸痛哭的“抖髯”“顿足”,情感爆发强烈。
相认 寒窑 薛仁贵至寒窑与柳迎春相认,夫妻叙旧,提及丁山之死,柳迎春悲愤交加。 柳迎春唱【二黄散板】“听一言来泪满腮”,与薛仁贵对唱中“寻子”“丧子”的矛盾情绪;二人“对扯”“背供”等传统表演程式,展现悲喜交织的复杂心境。

艺术特色与文化内涵

《汾河湾》的艺术魅力在于“以歌舞演故事”的京剧美学体现,唱腔上,老生西皮高亢激昂,青衣二黄低回婉转,如柳迎春“独守寒窑”的大段唱腔,通过节奏变化传递哀怨与坚韧;表演上,虚拟化的“打雁”“射箭”等动作,结合“翎子功”“水袖功”,将生活场景提炼为程式化舞台语言,展现京剧“虚实相生”的特点。

京剧汾河湾全剧程

文化层面,剧中通过薛仁贵的“忠”(为国尽忠)与“孝”(寻亲尽孝)、柳迎春的“节”(守节不移)与“情”(夫妻情深)、薛丁山的“孝”(对母尽孝)与“义”(对陌生人的义气),构建了传统伦理的价值框架,而“父子相残”的悲剧结局,则暗含对战争离散的批判,以及对家庭团圆的珍视,具有深刻的人文关怀。

相关问答FAQs

Q1:《汾河湾》中薛仁贵为何会误伤薛丁山?
A1:薛仁贵征西十八年未归,柳迎春独自抚养薛丁山长大,丁山不知生父身份,薛仁贵回乡寻亲时,在汾河湾见丁山打雁,误将其当作他人,欲试其武艺或试探家事,暗中搭箭射去,却不慎射中丁山要害,这一情节既是误会,也是战争背景下家庭离散的悲剧缩影,凸显了命运的无常。

Q2:柳迎春在剧中的形象有何特点?为何这一角色深受观众喜爱?
A2:柳迎春是传统戏曲中“贤妻良母”的典型形象,其特点有三:一是“坚韧”,十八年寒窑守候,不弃不怨;二是“深情”,对薛仁贵既有“薄情郎”的怨怼,更有“盼归人”的牵挂;三是“刚烈”,得知丁山死后,对薛仁贵的悲愤与质问,展现了女性的刚烈与母爱的伟大,这一角色融合了传统女性的美德与悲剧色彩,青衣演员通过唱腔、身段将其内心的矛盾与痛苦外化,极具感染力,因此成为京剧旦角经典形象之一。

京剧汾河湾全剧程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