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作为中国国粹,其艺术魅力凝聚在唱念做打的每一个细节中,而“包龙图”——包拯这一经典形象,更是净行(花脸)艺术的重要代表,教唱京剧包龙图,不仅是传授唱腔技巧,更是传递刚正不阿、清正廉明的文化精神,以下从角色认知、唱腔特点、基础技巧、学习步骤等方面,详细解析如何教唱京剧包龙图。
角色与行当定位:理解“包龙图”的艺术灵魂
包拯在京剧中的形象是“黑脸额月,铁面无私”,属于净行中的“铜锤花脸”(又称“大花脸”),这一行当以唱功为主,要求声音洪亮、气势磅礴,通过唱腔塑造人物的威严、沉稳与正义感,教学中,首先要让学生明确包拯的性格核心:刚直不阿、执法如山,同时兼具“民之父母”的悲悯情怀,这种性格决定了唱腔不能一味刚猛,需在威严中蕴含深情,在激昂中保持稳重,避免“喊戏”式的空洞。
包拯的服饰(黑蟒、黑髯口、月牙额子)、动作(稳健的台步、有力的手势)都与唱腔风格相辅相成,教学中需引导学生将“形”与“声”结合,比如唱到“打坐在开封府”时,配合端带的动作,眼神需坚定有力,唱腔才能传递出人物的威仪。
唱腔艺术解析:铜锤花脸的“声腔密码”
包拯的唱腔以西皮、二黄为主要板式,兼具“梆子”的激越与“皮黄”的婉转,核心技巧在于“气沉丹田、脑后音炸、字正腔圆”。
板式特点与情感表达
- 西皮类:多表现人物激昂、愤慨的情绪,如《铡美案》中“包龙图打坐在开封府”,采用西皮导板+原板+流水板的结构:导板“开言的心中暗恨起”引出愤懑,原板“尊一声驸马爷细听端的”转为叙事与规劝,流水板“我劝你认香莲回府去”则加快节奏,表现执法的紧迫感。
- 二黄类:多抒发人物的沉思、悲悯,如《打龙袍》中“忽听万岁宣包拯”,二黄导板“忽听万岁宣包拯”先声夺人,二黄原板“宫娥女她与我把道来引”则转为沉稳,体现老臣的忠心与审慎。
核心发声技巧
- 丹田气:铜锤花脸的根基是“气”,需练习“吸提呼沉”,如吸气时小腹隆起,呼气时气息沉稳支撑长乐句,包龙图打坐在开封府”一句,需一口气唱完,尾音仍饱满不虚,全靠丹田气息托举。
- 脑后音与炸音:包拯的“黑头”唱腔需有“金石之声”,通过脑后共鸣(声音从后脑勺上方发出)实现浑厚感,“炸音”则用于表现愤怒(如“陈世美你认了香莲吧”中的“认”字,需突然发力,如金石迸裂)。
- 字头、字腹、字尾:京剧咬讲究“字正腔圆”,包拯唱腔尤重“喷口”(字头用力),如“开”字,字头“k”需有力弹出,字腹“ai”饱满延长,字尾“i”轻收,才能清晰有力。
以下为包拯经典唱段及板式特点简表:
剧目 | 唱段选句 | 主要板式 | 情感基调 | 技巧要点 |
---|---|---|---|---|
《铡美案》 | “包龙图打坐在开封府” | 西皮导板+原板+流水 | 威严、愤慨 | 丹田托气、喷口清晰 |
《打龙袍》 | “忽听万岁宣包拯” | 二黄导板+原板 | 忠诚、审慎 | 脑后音、沉稳行腔 |
《遇皇后》 | “忽听一阵帘儿响” | 二黄导板+回龙 | 惊讶、悲悯 | 气息控制、尾音收放自如 |
基础训练:从“发声”到“唱情”的阶梯
教唱包龙图需遵循“先气、后声、再字、最后情”的步骤,循序渐进。
气息训练
- “数葫芦”:深吸一口气,缓慢、均匀地数“葫芦一、葫芦二……”,感受气息的稳定性,时长逐步从20秒增至40秒以上。
- “吹灰”:模拟吹灰尘,舌尖抵住下齿,嘴唇微缩,均匀吐气,训练气息的绵长控制。
声音练习
- “哼鸣”:闭口哼“m”,感受鼻腔、口腔、胸腔的共鸣,尤其体会胸口振动(胸腔共鸣是铜锤花脸的基础)。
- “啊”音练习:从低音到高音发“a”音(如“1-2-3-4-5-4-3-2-1”),注意声带闭合,避免“漏气”,高音区需用脑后音托举,不挤不喊。
咬字与归韵
- 绕口令:练习“黑化肥挥发发灰会花飞”“粉红凤凰粉红凤凰飞”等,强化唇齿力度与字头清晰度。
- 十三辙练习:包拯唱腔多“江阳辙”(ang韵)、“言前辙”(an韵),如“府”“怒”“上”等字,需将字腹“a”充分打开,归韵到“ng”时鼻腔振动,声音饱满。
唱段教学:以《铡美案》“包龙图打坐在开封府”为例
分句解析
- 导板“开言的心中暗恨起”:起腔要高亢,“开言”二字喷口有力,“心中暗恨起”速度稍缓,尾音“起”带下滑,表现愤懑情绪。
- 原板“尊一声驸马爷细听端的”:“驸马爷”三字需有分量,“细听端的”转为规劝,声音稍柔,体现“以理服人”的威严。
- 流水板“我劝你认香莲回府去”:节奏加快,“认”字用炸音,“回府去”三字斩钉截铁,表现执法的决绝。
节奏与情感把控
- 导板自由延长,但不可拖沓;原板中速平稳,叙事性强;流水板则需“紧拉慢唱”,节奏紧凑而字字清晰。
- 情感上,从“暗恨”到“规劝”再到“斥责”,需通过声音的强弱、快慢、虚实变化层层递进,避免“平铺直叙”。
常见问题与解决方法
-
问题1:声音发虚,没有“炸音”
解决:加强气息训练,练习“嘿”“哈”等爆破音(如“嘿!哈!”),感受腹部发力与声带突然闭合的结合;模仿打雷声,从丹田发出“轰——”的长音,体会“气冲丹田”的爆发力。 -
问题2:咬字不清,归韵不准
解决:逐字拆解,用“拼音法”标注字头(声母)、字腹(韵母)、字尾(归韵),如“府”(f-u),字头“f”有力弹出,字腹“u”拢圆,再快速归韵;多听名家录音(如裘盛戎、孟庆江的包拯),模仿其“字随气出,气托字走”的咬字方式。
相关问答FAQs
Q1:初学者如何选择包龙图的入门唱段?
A:初学者建议从《打龙袍》“忽听万岁宣包拯”或《遇皇后》“忽听一阵帘儿响”的二黄导板+原板入手,二黄板式节奏相对平稳,旋律起伏较小,且情感以“沉稳”为主,更容易掌握气息与共鸣,待气息稳定后,再挑战《铡美案》等西皮唱段(节奏快、情绪激昂)。
Q2:包龙图的唱腔与其他净行分支(如架子花脸)有何区别?
A:铜锤花脸(包龙图)与架子花脸虽同属净行,但侧重点不同:铜锤花脸“重唱”,要求声音浑厚、气势磅礴,以唱腔塑造人物性格(如包拯的威严);架子花脸“重做念”,身段、念白更丰富,唱腔则更强调“刚劲火爆”(如张飞的“哇呀呀”),教学中需明确,包龙图的唱腔是“唱情为主”,而非单纯追求声音响亮,需在“刚”中带“柔”,在“威”中含“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