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光影戏剧网

河南豫剧常香玉考红

河南豫剧常香玉的“考红”,不仅是个人艺术生涯的巅峰时刻,更是豫剧艺术从地方戏走向全国舞台、从传统技艺融入时代精神的标志性事件,这里的“红”,既指她作为艺术家的声名远播,也指她以艺术为媒、与国家同频共振的精神高度,更指她为豫剧艺术开辟的现代化发展之路。

河南豫剧常香玉考红

从“戏班雏凤”到“豫剧皇后”:天赋与磨砺的早期走红

常香玉1923年出生于河南巩县一个豫剧世家,原名张妙玲,父亲常言庭是豫剧演员,受家庭熏陶,她9岁随父学戏,10岁登台演出,13岁便以主演《西厢记》中的红娘一角在开封一炮而红,彼时的豫剧虽在河南民间广受欢迎,但多为“草台班子”式演出,艺术形式相对粗放,常香玉的“红”,首先得益于她对传统技艺的革新意识:她打破豫剧“东调”“西调”的壁垒,将豫东调的明快高亢与豫西调的委婉深沉融合,创造出刚柔并济、富有感染力的“常派声腔”;在表演上,她吸收京剧、梆子等剧种的手眼身法步,尤其注重通过细节刻画人物内心,如在《拷红》中,红娘的娇俏、机敏与仗义被她演绎得淋漓尽致,成为跨越时代的经典形象。

20世纪40年代,常香玉在西安成立“香玉剧社”,提出“戏比天大,艺无止境”的理念,带领剧社辗转城乡,演出《花木兰》《秦香莲》《大祭桩》等剧目,她不仅将豫剧带出河南,更在陕西、甘肃等地引发热潮,观众中既有普通百姓,也有文化界名流,田汉曾评价她:“香玉的戏,有泥土的芬芳,更有时代的呼吸。”此时的“红”,是她在艺术实践中的自我突破,为后来的“考红”奠定了坚实基础。

“香玉剧社号”战斗机:艺术与家国情怀的“红”之巅峰

1951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美军战机频繁轰炸志愿军阵地,国内掀起“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热潮,常香玉从报纸上看到志愿军战士因缺少空中掩护而牺牲的消息,毅然决定带领剧社成员为前线捐献一架战斗机,当时一架战斗机需要15亿旧人民币(相当于现在的15万元),这对一个民间剧社而言是天文数字。

为完成目标,常香玉带领剧社从西安出发,历时半年,辗转河南、陕西、湖北、湖南、广东等8省10余个城市,演出170多场,观众达30多万人次,她不仅拿出全部积蓄,还带头不拿分文报酬,剧社成员更是节衣缩食、日夜排练,在武汉演出时,恰逢暴雨,舞台被雨水淹没,她赤脚站在泥水里坚持演出;在广州演出时,她为节省时间,啃干粮、喝凉水,嗓子一度嘶哑仍坚持登台,1952年3月,常香玉用演出收入超额完成目标,捐献了价值20亿旧人民币的“香玉剧社号”战斗机,此事轰动全国,《人民日报》头版报道,她被誉为“爱国艺人”。

河南豫剧常香玉考红

这次“红”,已超越艺术本身,成为民族精神的象征,常香玉用行动证明,艺术不仅是娱乐,更是凝聚人心、鼓舞士气的力量,她后来回忆:“那时我只有一个念头,志愿军在前线流血,我们在后方出力,这是每个中国人应该做的。”

艺术传承与时代回响:“常派”艺术的长红之道

常香玉的“考红”,更在于她对豫剧艺术现代化、规范化的推动,她归纳“吐字归音、咬字清晰、气沉丹田、字正腔圆”的演唱方法,编写《常香玉演唱腔选集》,为豫剧教学提供范本;她倡导“编、导、演、音、美”一体化创作,推动豫剧从“口传心授”向系统化发展;她积极创排现代戏,如《小二黑结婚》《朝阳沟》(参与改编),让豫剧反映时代生活,贴近观众。

在人才培养上,她毫无保留地收徒传艺,虎美玲、小香玉、王惠等弟子均成为豫剧界中坚力量,“常派”艺术也成为豫剧六大流派之一,2004年常香玉去世后,她创立的“常派艺术传承中心”持续开展传承工作,年轻演员通过学习《花木兰》《拷红》等经典剧目,让常派声腔在新时代焕发生机,2018年,常香玉被授予“人民艺术家”国家荣誉称号,她的艺术精神与家国情怀,成为河南乃至中国戏曲界的宝贵财富。

常香玉艺术创新与影响一览表

类别 代表成果 历史影响
声腔改革 融合豫东调、豫西调,创新真假声结合技巧,形成“刚柔并济、声情并茂”的常派声腔。 《花木兰》中“刘大哥讲话理太偏”唱段,成为豫剧经典。 打破豫剧流派壁垒,推动豫剧声腔体系化,影响后世旦角表演。
表演风格 吸收京剧、梆子等剧种表演程式,注重人物内心刻画,形成“细腻传神、质朴大方”的台风。 《拷红》中红娘的“俏皮机敏”,《大祭桩》中黄桂英的“悲愤坚贞”。 提升豫剧表演艺术性,推动戏曲人物塑造从“类型化”向“个性化”转变。
剧目创作 改编传统戏,创排现代戏,注重剧目与时代精神的结合。 现代戏《小二黑结婚》,传统戏改编《秦香莲》(融合京剧、越剧元素)。 拓展豫剧题材范围,为戏曲现代化提供范例,推动豫剧从“民间小戏”向“大剧种”发展。
社会贡献 以艺术为媒投身公益,用演出收入支援国家建设。 捐献“香玉剧社号”战斗机,抗美援朝期间巡回演出170余场。 树立“文艺为人民”的典范,增强戏曲艺术的社会责任感与影响力。

相关问答FAQs

Q1:常香玉捐献“香玉剧社号”战斗机时,剧社成员的生活条件如何?是否有人中途退出?
A1:捐献战斗机期间,香玉剧社的生活极其艰苦,常香玉要求成员“一切为了前线”,演出收入全部存入捐献账户,剧社开支仅靠少量补贴维持,演员们每天啃干粮、喝凉水,住的是简陋的旅店,甚至有时睡在戏台后台,曾有成员因身体吃不消提出离开,常香玉便亲自照顾其饮食,并以“志愿军战士在战场上连命都不要,我们这点苦算什么”的话语鼓励大家,无一人退出,反而吸引了更多演员自愿加入。

河南豫剧常香玉考红

Q2:常派艺术的核心特点是什么?为什么能跨越时代影响至今?
A2:常派艺术的核心特点是“戏比天大”的敬业精神、“人民至上”的创作导向和“守正创新”的艺术理念,在艺术上,它既坚守豫剧的“乡土根脉”(如方言唱腔、民间故事题材),又大胆吸收其他剧种优点,实现传统与现代的融合;在精神上,它始终与国家命运、人民情感紧密相连,无论是抗战时期的募捐演出,还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现代戏创排,都体现了“文艺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这种“艺术与时代同频、精神与人民共鸣”的特质,使常派艺术不仅成为豫剧的标杆,更成为中国戏曲“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典范,因而能跨越时代,持续影响至今。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