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剧作为中原文化的璀璨明珠,承载着亿万百姓的情感记忆与审美追求,而在当代豫剧艺术的长河中,李树建的名字无疑是一座丰碑——他以半个多世纪的艺术深耕,将豫剧生行艺术推向新的高度,更以“忠孝节义”的戏魂滋养着观众的心灵。“豫剧李树建专场晚会”在省人民会堂盛大启幕,这场汇聚了经典与新声、传统与创新的盛会,不仅是对李树建从艺50周年的深情回望,更是豫剧艺术在新时代传承发展的生动实践。
晚会的筹备历时半年之久,由河南省戏剧家协会联合河南李树建戏曲艺术中心共同主办,旨在通过“一台戏浓缩半生情”的艺术形式,展现李树建“戏比天大、艺无止境”的赤子之心,晚会以“守正创新·戏韵流芳”为主题,既保留了豫剧最本真的唱腔与表演精髓,又融入了现代表现手法,让传统艺术在当代舞台上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开场的《梨园春韵》以恢弘的交响乐混搭豫剧武戏,生旦净丑行当齐全,水袖翻飞间勾勒出豫剧百年发展的壮阔画卷,瞬间点燃了全场观众的热情。
李树建的艺术成就,源于他对传统剧目的极致打磨与对人物灵魂的深刻洞察,晚会的核心板块“经典回声”,选取了他从艺以来最具代表性的五部剧目片段,每一折都是观众心中的“白月光”,开场戏是《清风亭》选段“张元宝寻子”,年逾六旬的李树建扮相苍老而不失精神,一句“小奴才他名叫张元宝”出口,便用豫西调特有的悲怆苍凉,将张元宝寻子不得的肝肠寸断演绎得催人泪下,他的唱腔如泣如诉,时而如泣血的低吼,时而如呜咽的悲鸣,每一个拖腔都仿佛凝聚着岁月的重量,让观众仿佛置身于那座承载着伦理拷问的清风亭下,紧随其后的《程婴救孤》选段“救孤”,则是李树建“豫剧第一生”的成名作,他通过眼神的骤变、身段的凝滞,将程婴忍痛献子时的内心挣扎与家国大义展现得淋漓尽致,尤其是“手托孤儿泪如雨”一句,高亢中带着撕裂感,却又在绝望中透出坚韧,让全场掌声雷动经久不息,而《大登殿》选段“金牌召银牌宣”则展现了他对豫东调的驾驭能力,明快的节奏与清亮的嗓音,将薛平贵封王后的意气风发刻画得入木三分,与前两折的悲情形成鲜明对比,让观众领略到豫剧生行的多元魅力。
除了经典再现,晚会的“新声传承”板块同样令人耳目一新,为致敬新时代,李树建携弟子团队创排了现代戏《焦裕禄》选段“雪中送炭”,他突破传统生行表演程式,用生活化的动作与质朴的唱腔,塑造了“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在“风雪夜访贫”一桥段中,他蜷缩着身体,一步一滑地走在“雪地”上,嘶哑的唱腔中透出对百姓的深切关怀,许多观众忍不住红了眼眶,弟子们带来的《花木兰·谁说女子不如男》《朝阳沟·亲家母你坐下》等选段,则展现了豫剧艺术的代际传承,青年演员李旭丹、陈秀兰在师父的指导下,将传统唱腔融入个人理解,既有“李派”神韵,又充满青春朝气,让观众看到了豫剧未来的希望,晚会的尾声《梨园颂》以合唱形式收束,李树建与弟子、观众齐声高唱“豫剧魂,中原情”,台上台下融为一体,将晚会推向情感高潮。
李树建的艺术特色,在于他“以情塑形、形神兼备”的表演理念与“三结合”的唱腔创新,他深谙“戏是演人的,演人是演心的”之道,无论是《清风亭》的张元宝、《程婴救孤》的程婴,还是《焦裕禄》的焦裕禄,他总能通过精准的眼神、身段与唱腔,让观众触摸到人物的内心世界,在唱腔上,他大胆融合豫东调的高亢激昂与豫西调的委婉悲怆,创造出“真假声结合、声情并茂”的“李派”唱腔,既有“穿云裂石”的爆发力,又有“润物无声”的感染力,他对舞台艺术的精益求精也令人动容——为演好《清风亭》中的老人,他曾连续一个月在公园观察老年人的生活状态,模仿他们的步态与神态;为打磨《程婴救孤》中的一句唱,他反复练习数十次,直至嗓子出血仍不放弃,正是这种“戏比天大”的执着,让他的艺术达到了“随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
晚会现场,近2000人的观众座无虚席,从白发苍苍的老戏迷到朝气蓬勃的年轻人,都被李树建的艺术魅力所感染,演出结束后,许多观众久久不愿离场,有人含泪说“听李老师的戏,像是在品一杯陈年的酒,越品越有滋味”;年轻观众则表示“以前觉得豫剧老土,现在才懂里面藏着中国人的情感与智慧”,媒体评价这场晚会“是传统戏曲与现代审美的完美融合,是豫剧艺术守正创新的典范之作”。
这场专场晚会,不仅是一场艺术的盛宴,更是一次精神的洗礼,它让我们看到,一位艺术家对传统的敬畏与对创新的勇气,如何让古老的艺术在新时代焕发生机;也让我们相信,只要坚守“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豫剧这朵中原文化的奇葩,必将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相关问答FAQs
问:李树建的“李派”豫剧生行艺术有哪些核心特点?
答:李树建的“李派”艺术以“声情并茂、形神兼备”为核心,特点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唱腔创新,融合豫东调的明亮与豫西调的悲怆,创造真假声自然转换、高亢与婉约并存的独特风格,既能表现慷慨激昂的家国情怀,又能演绎催人泪下的市井悲欢;二是表演传神,注重“以情带戏”,通过眼神、身段、细节的精准把握,让人物形象立体丰满,如《清风亭》中张元宝的“寻子悲怆”、《程婴救孤》中程婴的“忍痛献子”,都成为经典;三是剧目深耕,擅长演绎“忠孝节义”题材,将传统伦理道德与人性深度挖掘相结合,使作品既有艺术感染力,又有思想穿透力。
问:专场晚会为何能吸引年轻观众关注豫剧?
答:这场晚会吸引年轻观众的关键在于“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融合”:一是舞台呈现创新,运用多媒体技术、灯光舞美等现代手段,如《梨园春韵》开场以交响乐混搭武戏,打破传统戏曲舞台的单一性,增强视觉冲击力;二是内容贴近时代,既有《程婴救孤》等经典传统戏,也有《焦裕禄》等现代戏,通过不同时代的故事引发年轻观众的情感共鸣;三是互动形式新颖,晚会中设置“戏迷点戏”“弟子访谈”等环节,李树建还邀请年轻观众上台体验戏曲身段,拉近距离;四是李树建的个人魅力,他谦和的台风、对艺术的执着,以及“让年轻人爱上豫剧”的初心,让年轻观众感受到传统戏曲的温度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