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剧《包拯认母》是传统豫剧经典剧目之一,取材于北宋包拯陈州放粮期间与生母李太后相认的故事,全剧以“孝道”为核心,通过包拯在“法理”与“亲情”间的挣扎,展现了一代清官铁面背后的柔情,以及中国传统伦理中“亲亲相隐”与“忠孝难两全”的深刻矛盾,该剧自诞生以来,经豫剧大师常香玉、唐喜成等人的演绎,成为豫剧黑头行当的代表作,至今仍在舞台上久演不衰。
《包拯认母》全剧共分六场,以“陈州放粮”为开端,逐步揭开包拯身世之谜,最终以“母子相认、嫂娘成全”收尾,情节跌宕起伏,情感真挚动人。
第一场:陈州放粮
北宋年间,陈州大旱,民不聊生,仁宗皇帝命包拯前往陈州放粮,并赐予上方宝剑,可先斩后奏,包拯领命,携王朝、马汉等护卫星夜赶路,途中在破庙避雨时,偶遇一盲眼老妇(实为流落民间的李太后)乞讨,老妇声泪俱下诉说自己早年因宫廷变故(刘妃郭槐设计狸猫换太子)流落民间,如今孤苦无依,包怜其遭遇,赠银两安抚,却未识其身份。
第二场:街头诉冤
包拯抵达陈州,查赈济粮、惩贪官,政绩斐然,一日,街头又有老妇击鼓鸣冤,称自己被恶霸欺凌,求包拯作主,包拯升堂审案,发现老妇正是破庙所遇盲眼妇,且在诉冤中无意提及“宫中秘事”(如“郭槐”“狸猫换太子”等词),包拯心生疑窦,命王朝暗中跟随,查探其底细。
第三场:嫂娘盘问
包拯回到府衙,嫂娘吴妙贞(包拯兄长包山的遗孀,自幼抚养包拯长大)见其神色凝重,便询问缘由,包拯将老妇之事告知,吴妙贞闻言大惊,面露难色,包拯察觉嫂娘异样,再三追问,吴妙贞终忍不住哭诉:老妇正是包拯生母李太后,当年因郭槐陷害,与仁宗母子分离,后被包山夫妇收留,为避祸,谎称是远房亲戚,取名“张妻”,一直隐瞒至今。
第四场:包拯挣扎
包拯得知真相,如遭雷击,他想起嫂娘多年养育之恩(“嫂娘把屎尿端,嫂娘把饭食喂”),又想起自己身为朝廷重臣,若认母,必牵扯宫廷旧案,恐惹祸端;若不认,又违背孝道,他在书房彻夜未眠,手持金镯(李太后当年所留,为相认信物),陷入“忠孝两难”的痛苦抉择。
第五场:相认对质
王朝查清老妇身份,回报包拯,包拯决定以“金镯”为凭,与老妇当面对质,李太后见金镯,悲从中来,哭诉当年往事:仁宗出生时,被郭槐用剥皮狸猫换走,诬陷李太后产妖,仁宗命陈琳(老太监)将李太后勒死,陈琳不忍,放其逃出,后将李太后之子(包拯)交由包山夫妇抚养,包拯听完,跪倒在地,痛哭失声:“娘啊!孩儿不孝,今日才知身世!”
第六场:宫廷认亲
包拯携李太后回京,在仁宗面前陈述冤情,并呈上陈琳留下的血书,仁宗得知真相,悔恨交加,亲迎李太后回宫,封李太后为太后,包拯则因认母、平冤有功,官升一品,但他并未因此骄傲反,反在嫂娘吴妙贞面前长跪不起:“嫂娘之恩,包拯永世不忘!”全剧在“忠孝双全”的圆满结局中落幕。
人物形象分析
包拯:铁面背后的柔情
包拯在剧中并非传统“清官”符号化的“铁面无私”,而是有血有肉的普通人,他面对生母时,既有“一朝得真相,肝肠寸断”的痛苦,也有“嫂娘养育恩,不敢忘半分”的纠结,他选择以“孝”为先,既是对亲情的坚守,也是对“法理不外乎人情”的践行,体现了豫剧“以情动人”的艺术特色。
李太后:苦难中的母性光辉
李太后是全剧悲剧色彩的承载者,从宫廷太后到民间盲妇,她历经二十余载苦难,却始终未放弃寻找儿子的执念,她在包拯面前哭诉“儿啊!你可知为娘这二十年的苦”,唱腔凄婉,将一位母亲思念儿子的痛苦刻画得入木三分,让观众既同情其遭遇,又敬佩其坚韧。
吴妙贞:隐忍成全的“义嫂”
吴妙贞虽为配角,却是全剧伦理冲突的“催化剂”,她隐瞒真相二十年,既是为了保护包拯,也是为了李太后的安全,当包拯身世揭开,她没有争“生母之位”,反而劝包拯“认母归宗”,展现了传统女性“大义”与“牺牲”的精神,成为全剧“孝道”主题的重要补充。
艺术特色与经典唱段
《包拯认母》作为豫剧传统剧目,融合了唱、念、做、打等多种表演形式,尤其以唱腔和表演见长。
唱腔特色
剧中唱段多采用豫剧“祥符调”和“豫东调”,既有黑头的“刚健高亢”,又有青衣的“委婉细腻”,例如包拯的“包龙图打坐在开封府”,唱腔沉稳有力,展现其作为清官的威严;李太后的“一见包拯泪满腮”,则用拖腔和哭腔,将悲苦之情推向高潮;嫂娘吴妙贞的“劝包拯你不必太悲伤”,唱腔平和慈祥,凸显其温厚形象。
经典唱段示例
| 唱段名称 | 演唱角色 | 情感基调 | 经典唱词 |
|------------------|----------|------------------|--------------------------------------------------------------------------|
| 《一见包拯泪满腮》 | 李太后 | 悲苦、期盼 | “一见包拯泪满腮,千言万语口难开,为娘受苦二十载,今日才见亲儿来。” |
| 《手拉娇儿把家还》 | 包拯、李太后 | 激动、释然 | “手拉娇儿把家还,母子团圆泪涟涟,从今再不受苦难,共享天伦乐无边。” |
| 《嫂娘恩情重如山》 | 包拯 | 感激、愧疚 | “嫂娘把屎尿端,嫂娘把饭食喂,为儿受尽千般苦,此恩此德永世不敢忘。” |
表演程式
剧中包拯的“黑头”表演极具特色:如“见母”时的“甩髯”“顿足”,表现其内心挣扎;“认母”时的“跪步”“痛哭”,展现其情感爆发;审案时的“抖髯”“瞪眼”,凸显其铁面无私,李太女的“盲人”表演也堪称一绝:通过摸索、倾听等动作,将盲妇的脆弱与敏感刻画得淋漓尽致。
文化内涵与时代价值
《包拯认母》以“孝道”为核心,探讨了“忠”与“孝”“法”与“情”的永恒矛盾,在传统儒家伦理中,“孝”是“仁”的根本,包拯最终选择认母,既是对“孝道”的坚守,也是对“人性”的回归,剧中嫂娘吴妙贞的“成全”,则体现了“义”与“善”的价值观,展现了传统家庭中“长幼有序”“守望相助”的伦理关系。
在当代,该剧仍有深刻的教育意义:它提醒人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孝亲敬老”永远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它也启示我们,在“法理”与“人情”之间,并非绝对对立,而是需要以“仁爱”之心寻求平衡,这正是传统戏曲“化人育人”的文化价值所在。
相关问答FAQs
Q1:《包拯认母》中,包拯在得知身世后为何犹豫不决?
A1:包拯的犹豫主要源于“忠孝两难”的内心冲突,他自幼由嫂娘吴妙贞抚养长大,视嫂娘如生母,若认李太后为母,既怕辜负嫂娘养育之恩,又怕因宫廷旧案牵连家族,甚至影响自己作为清官的声誉;他身为朝廷重臣,深知“忠君”是本分,认母可能引发宫廷动荡,让他陷入“尽忠”与“尽孝”的两难抉择,这种犹豫并非不孝,而是传统伦理下“家国情怀”与“亲情伦理”的真实碰撞,体现了人物形象的复杂性。
Q2:豫剧《包拯认母》的经典唱段《嫂娘恩情重如山》为何能广为流传?
A2:该唱段能广为流传,主要有三方面原因:其一,情感真挚,唱词朴实无华,如“嫂娘把屎尿端,嫂娘把饭食喂”,直白地描绘了嫂娘抚养包拯的艰辛,极易引发观众共鸣;其二,唱腔设计巧妙,采用“豫东调”的悲凉腔调,配合包拯“跪步”“拭泪”等表演,将“感激”“愧疚”“不舍”等复杂情绪融为一体,感染力极强;其三,主题深刻,歌颂了“养育之恩大于天”的传统美德,在当代社会仍具有现实意义,让观众在欣赏艺术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亲情的可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