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光影戏剧网

桂剧在中国戏曲学院如何实现传承与创新?

桂剧作为广西地方戏曲的重要代表,其历史可追溯至明末清初,至今已有三百余年发展历程,作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桂剧以其独特的唱腔体系、丰富的表演程式和浓郁的地域文化特色,成为岭南文化的重要载体,在中国戏曲艺术的传承与发展脉络中,中国戏曲学院作为国家级戏曲高等教育的核心机构,始终以“传承民族艺术,培育戏曲英才”为己任,在桂剧的保护、传承与人才培养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推动着这一古老剧种在新时代焕发新生。

桂剧中国戏曲学院

桂剧的艺术特色鲜明,融合了多地域戏曲元素,其唱腔以“弹腔”为主,兼及“高腔”“昆腔”和“杂腔小调”,其中弹腔分为南路(如二黄)和北路(如西皮),旋律婉转悠扬,既有中原戏曲的严谨规范,又融入了广西山歌的质朴灵动,表演上讲究“唱、念、做、打”并重,行当划分细致,生、旦、净、丑各行均有独特的表演程式,如“小生扇功”“旦水袖功”等极具观赏性,传统剧目题材广泛,既有《穆桂英挂帅》《梁祝》等历史故事,也有《打金枝》《拾玉镯》等生活小戏,内容贴近民众生活,深受广西及周边地区观众喜爱,随着现代化进程加快,桂剧曾面临传承人断层、观众老龄化、创新不足等挑战,亟需高等学府的专业力量介入保护与振兴。

中国戏曲学院对桂剧的传承始于对地方戏曲价值的深刻认知,早在建校初期,学院便将地方戏纳入教学体系,设立“地方戏教研室”,系统开展地方剧种的研究与教学,针对桂剧,学院组建了由戏曲理论专家、表演艺术家和音乐研究者构成的教学团队,通过“口传心授”与“理论教学”相结合的方式,构建了多层次的人才培养模式,在课程设置上,既包括桂剧传统的“基本功训练”“唱腔与念白”“经典剧目排演”等核心课程,也开设“桂剧历史文化”“戏曲美学”“非遗保护理论与实践”等理论课程,确保学生在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深入理解剧种的文化内涵,学院还特别注重“名师传艺”,聘请广西桂剧院的著名表演艺术家如筱嘣嘣、黄婉秋等担任客座教授,通过“师徒制”教学,将桂剧表演的精髓与经验传递给年轻一代。

为推动桂剧的活态传承,中国戏曲学院积极搭建实践平台,学院与广西桂剧院、桂林市桂剧团等专业院团建立“校企合作”关系,共建“桂剧人才培养基地”,为学生提供实习演出机会,近年来,学院师生创排的桂剧《瑶山红》《漓江烟雨》等新编剧目,既保留了桂剧的传统韵味,又融入了现代表达手法,在“中国戏曲节”“全国地方戏优秀剧目展演”等平台上获得广泛好评,学院利用自身资源优势,推动桂剧“进校园、进社区、进国际舞台”,通过举办桂剧专场演出、工作坊、讲座等形式,扩大剧种影响力,学院组织的“桂剧文化周”活动,不仅在北京多所高校巡回演出,还通过线上直播吸引数十万观众观看,有效提升了桂剧的知名度。

桂剧中国戏曲学院

在学术研究方面,中国戏曲学院对桂剧的整理与研究取得了显著成果,学院戏曲研究所的专家学者深入广西各地,收集、整理了大量桂剧传统剧本、曲谱和老艺人口述资料,编纂出版《桂剧传统剧目选集》《桂剧音乐集成》等学术著作,为桂剧的传承提供了珍贵的文献支持,学院承担多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如“桂剧表演体系研究”“桂剧数字化保护与传播”等,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对桂剧的表演、音乐、服饰等进行系统性记录与分析,建立了桂剧数字资源库,实现了非遗的“活态保存”与“永续传承”。

中国戏曲学院对桂剧的传承实践,不仅培养了一批兼具专业技能与文化素养的桂剧人才,更探索出一条“高校+院团+社会”协同育人的戏曲传承新模式,通过“教学、实践、科研”三位一体的培养体系,学院既守护了桂剧的艺术根脉,又为其注入了时代活力,使这一古老剧种在当代焕发出新的生机。

以下是相关问答FAQs:

桂剧中国戏曲学院

Q1:中国戏曲学院培养的桂剧毕业生主要有哪些职业发展方向?
A1:中国戏曲学院桂剧专业的毕业生职业发展方向多元,主要包括:进入专业戏曲院团(如广西桂剧院、桂林市桂剧团等)担任演员,从事舞台表演工作;进入艺术院校或中小学担任戏曲教师,参与戏曲教育工作;加入非遗保护机构,从事桂剧的研究、整理与保护工作;或跨界参与戏曲影视创作、文化传播等工作,学院通过“订单式培养”“校企合作”等模式,为学生提供就业对接,近年来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多数已成为桂剧传承的中坚力量。

Q2:桂剧在现代传承中面临哪些挑战,中国戏曲学院如何应对?
A2:桂剧现代传承面临的主要挑战包括:观众老龄化、青年群体认知度低、传统剧目创新不足、传承人断层等,对此,中国戏曲学院采取多维度应对措施:一是推动“守正创新”,在保留桂剧核心艺术特征的基础上,创排反映时代生活的新编剧目,增强剧种吸引力;二是加强“新媒体传播”,通过短视频、直播、线上课程等形式,让年轻观众了解桂剧;三是实施“青年传承人计划”,通过奖学金、实践项目等吸引优秀青年投身桂剧学习;四是深化“跨文化交流”,推动桂剧参与国际艺术节,提升其全球影响力,助力桂剧从“地方戏”走向“大舞台”。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