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光影戏剧网

豫剧电影常香玉考红

常香玉作为豫剧艺术的里程碑式人物,其“考红”不仅是对个人艺术生涯的深度回溯,更是对豫剧与红色精神共生共荣的生动诠释,从艺八十余载,她以“戏比天大,艺比山高”的信念,将个人艺术追求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用豫剧的韵脚谱写了红色文化的动人篇章。

豫剧电影常香玉考红

“考红”的核心,在于常香玉对红色精神的躬身践行与艺术转化,1951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常香玉带领“香玉剧社”成员辗转全国,历时半年演出170余场,用演出收入为志愿军捐赠一架“香玉剧社号”战斗机,这一壮举并非偶然,而是她自幼受进步思想熏陶、艺术为民理念的必然结果,早年学戏时,她便常在演出中融入反抗压迫、歌颂忠良的元素,如《花木兰》中“刘大哥讲话理太偏”的唱段,既是对传统戏的革新,也暗合了女性解放、保家卫国的时代强音,新中国成立后,她更是主动创排现代戏,《红灯记》《朝阳沟》等红色剧目的改编与演出,让豫剧从才子佳人的“小舞台”走向服务人民、讴歌时代的“大天地”,这种“为兵服务、为工农服务”的实践,正是红色精神在艺术领域的具象化。

豫剧电影作为传播红色文化的重要载体,在常香玉的“考红”历程中扮演了关键角色,1956年,她主演的豫剧电影《花木兰》上映,这是豫剧史上第一部彩色电影,也是其艺术与红色精神结合的典范,影片中,花木兰替父从军的家国情怀,被常香玉以醇厚刚健的“常派”唱腔演绎得淋漓尽致,“谁说女子不如男”的经典唱段,不仅打破了传统戏曲的性别藩篱,更成为激励一代人投身国家建设的红色旋律,电影镜头下,豫剧的程式化表演被赋予更生动的视觉呈现,舞台上的“趟马”“起霸”通过电影特写与全景调度,既保留了戏曲的写意美学,又增强了故事的感染力,让红色主题突破地域限制,走向全国观众,此后,《拷红》《秦香莲》等传统戏的电影改编中,常香玉也注重注入符合时代精神的价值观,如《拷红》中对封建礼教的反抗、《秦香莲》中对公平正义的呼唤,使传统剧目在新时代焕发出红色光芒。

“考红”的意义,更在于其对豫剧艺术红色基因的塑造与传承,常香玉通过红色题材的创作与电影传播,确立了豫剧“扎根人民、服务时代”的艺术方向,为豫剧注入了“爱国、为民、创新、奉献”的精神内核,她培养的弟子如小香玉、谷秀荣等,均以传承红色为己任,在现代戏创作中延续其艺术理想;而豫剧电影《常香玉》(2004年)则以传记片形式,再现了她义捐战机、艺德双馨的一生,让“考红”精神通过影像跨越时空,激励后辈,豫剧中的红色剧目已成为经典,《焦裕禄》《红旗渠》等新编红色戏在电影、短视频平台的传播,正是对常香玉“考红”精神的当代延续。

豫剧电影常香玉考红

常香玉红色艺术实践与电影呈现
实践阶段 代表作品(含电影)
抗美援朝时期 舞台剧《花木兰》(1951年)、豫剧电影《花木兰》(1956年)
新中国成立初期 《拷红》(1956年电影)、《秦香莲》(1957年电影)
改革开放后 传记电影《常香玉》(2004年)

常香玉的“考红”,不仅是对个人艺术生涯的归纳,更是对豫剧如何与时代同频共振的深刻启示,从舞台到银幕,从传统戏到现代戏,她用一生的实践证明:艺术的根脉在人民,艺术的灵魂在时代,唯有将个人理想融入家国情怀,才能让传统艺术在红色文化的滋养中永葆生机。

FAQs
问:“考红”与常香玉的“戏比天大”精神有何关联?
答:“考红”是对常香玉将艺术追求与红色精神深度融合的概括,而“戏比天大”是她践行这一精神的核心准则,抗美援朝时期,她为义捐战机推迟个人演出计划,面对伤病与资金困难仍坚持170余场演出,正是“戏比天大”的体现——这里的“戏”不仅是舞台表演,更是“为志愿军战士打气”“为国家分忧”的大义,电影《常香玉》中,她一句“只要能让战士们多一份力量,我豁出命也值”,生动诠释了“戏比天大”的红色内核:艺术的价值在于服务人民、奉献国家。

问:豫剧电影在传播常香玉红色精神中扮演什么角色?
答:豫剧电影打破了戏曲舞台的时空限制,成为常香玉红色精神传播的重要载体,电影通过视听语言强化了红色主题的感染力,如《花木兰》中“万里赴戎机”的战场场景,用镜头放大了花木兰的家国情怀,使“谁说女子不如男”的唱段更具冲击力;电影让豫剧的红色精神走向全国,甚至海外,《花木兰》上映后引发观影热潮,让更多人通过豫剧感受中国红色文化的魅力,传记电影《常香玉》以影像形式系统梳理了她的人生轨迹,使“考红”精神从抽象理念转化为具象故事,为年轻一代提供了鲜活的红色教育范本。

豫剧电影常香玉考红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