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光影戏剧网

中国戏曲学院 琵琶

中国戏曲学院作为我国唯一一所独立设置的高等戏曲艺术院校,自1950年建校以来,始终以“传承戏曲艺术、培养戏曲人才”为己任,在民族器乐教学领域亦深耕多年,其中琵琶专业作为民族器乐的重要组成部分,既传承了传统琵琶艺术的精髓,又深度融入戏曲音乐体系,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教学与人才培养模式。

中国戏曲学院 琵琶

历史沿革与专业定位

中国戏曲学院的琵琶教学可追溯至建校初期的“器乐专科”,彼时主要为戏曲舞台培养伴奏人才,1987年学院成立“音乐系”(后更名为“音乐系”),琵琶专业正式纳入本科教育体系,确立了“以戏曲音乐为核心,以传统演奏为基础,以复合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的专业定位,区别于专业音乐院校的“纯艺术”培养路径,学院琵琶专业始终强调“戏曲属性”——学生不仅要掌握琵琶演奏技巧,更需深入理解戏曲音乐的审美逻辑、剧种特色及伴奏功能,成为连接传统器乐与戏曲艺术的“桥梁型”人才。

经过数十年发展,专业从最初侧重京剧伴奏,逐步拓展至昆曲、越剧、豫剧、黄梅戏等多剧种音乐研习,形成了“一专多能”的培养格局,琵琶专业已成为学院音乐系的骨干专业之一,为全国戏曲院团、艺术院校及研究机构输送了大量既懂演奏、又通戏曲的复合型人才。

教学体系:戏曲与器乐的深度融合

学院琵琶专业的教学体系以“戏曲音乐”为核心纽带,构建了“主科+辅科+实践”三位一体的课程结构,强调技艺与理论的并重、传统与创新的融合。

核心课程设置

为直观呈现课程特色,以下为琵琶专业核心课程概览:

课程类别 课程名称 培养目标
专业主修课 琵琶主科(演奏) 传统曲目(如《十面埋伏》《阳春白雪》)、戏曲伴奏曲目(京剧《霸王别姬》唱腔、昆曲《牡丹亭》曲牌)、现代创作曲目 掌握琵琶演奏技法,形成个性化演奏风格;具备戏曲唱腔、曲牌的即兴伴奏能力
专业主修课 戏曲音乐概论 戏曲音乐发展史、剧种音乐特征(皮黄腔、昆腔、梆子腔等)、戏曲乐队编制与功能 理解戏曲音乐的“程式性”与“叙事性”,掌握不同剧种琵琶伴奏的节奏、润腔特点
专业辅修课 戏曲唱腔分析 京剧、昆曲等剧种的唱腔结构、板式变化、行当特征(生旦净末丑) 学会根据唱腔风格调整琵琶演奏技法,如“擞音”“打音”在京剧西皮、二黄伴奏中的应用
专业辅修课 戏曲乐队排练 与京胡、月琴、板鼓等戏曲乐器合作,参与《锁麟囊》《四郎探母》等剧目片段排练 培养“乐队协作意识”,掌握戏曲伴奏中“跟腔、保调、托腔”的配合技巧
实践教学环节 舞台实践 参与学院戏曲演出、院团实习(如国家京剧院、上海昆剧团)、毕业汇报演出 提升舞台表现力,积累戏曲伴奏实战经验,适应职业演出需求
实践教学环节 传统音乐采风 深入戏曲院团、民间剧团,收集整理传统戏曲琵琶谱、演奏技法 挖掘濒危戏曲音乐资源,传承“口传心授”的民间艺术智慧

教学特色

  1. “以戏带器,以器润戏”:教学中强调“戏为魂、器为用”,例如在京剧伴奏中,要求学生通过琵琶的“轮指”“扫弦”等技法模拟戏曲锣鼓的节奏,用“推拉吟揉”的润腔手法贴合唱腔的情感起伏,使琵琶成为戏曲叙事的“有声画笔”。
  2. “双导师制”培养:聘请校内琵琶专业教师与戏曲院团一线演奏家共同授课,前者夯实演奏基础,后者传授舞台实战经验,实现“学院派”与“院团派”的优势互补。

师资力量:名师荟萃,薪火相传

学院琵琶专业师资团队以“技艺精湛、戏曲功底深厚”为特色,汇聚了一批兼具演奏经验与教学能力的“双师型”教师,团队中既有国家级琵琶演奏家,如XXX教授(国家一级演奏员,曾参与京剧《贵妃醉酒》复排,在戏曲琵琶伴奏中形成“柔中带刚、以情带声”的教学风格),也有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的青年骨干教师,他们将传统琵琶技法与戏曲音乐理论融入教学,形成老中青结合的梯队结构。

中国戏曲学院 琵琶

学院还定期邀请京剧院、昆剧院的琵琶演奏家(如国家京剧院XXX演奏家)开设“戏曲伴奏大师课”,传授《智取威虎山》《沙家浜》等现代戏的琵琶伴奏经验,确保教学内容与舞台实践紧密接轨。

实践与传承:从课堂到舞台的转化

实践是戏曲人才培养的生命线,学院琵琶专业构建了“校内实训+院团实习+社会服务”的多元实践体系:

  • 校内实训:每学期举办“戏曲·器乐”专场音乐会,学生需完成1-2部戏曲剧目的完整伴奏;开设“戏曲音乐工作坊”,师生共同改编传统戏曲曲牌,如将昆曲《皂罗袍》改编为琵琶独奏曲,探索传统音乐的现代表达。
  • 院团实习:与国家京剧院、北京昆曲剧院等10余家院团建立合作,学生大三起可进入院团参与日常排练与演出,如2023级学生XXX在京剧《红灯记》中担任琵琶伴奏,获院团“优秀实习生”称号。
  • 社会服务:组织师生参与“戏曲进校园”“非遗传承”等公益活动,为中小学开设戏曲琵琶体验课,推动传统艺术普及。

在传承方面,学院牵头完成《戏曲传统琵琶谱整理与研究》项目,收录清代至民国戏曲琵琶手稿50余部,其中京剧《乌龙院》琵琶伴奏谱为首次发现,填补了戏曲音乐研究的空白。

学生发展与人才培养成效

学院琵琶专业毕业生以“戏曲功底扎实、适应能力强”著称,就业方向主要包括:

  • 戏曲院团:进入国家京剧院、上海京剧院等专业院团,担任琵琶演奏员,参与《曹操与杨修》等新创剧目的音乐创作;
  • 艺术教育:进入戏曲学院、中等艺术学校等教育机构,从事琵琶与戏曲音乐教学工作;
  • 文化研究:考取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央音乐学院等院校研究生,攻读戏曲音乐史、民族器乐演奏专业,继续深耕学术领域。

近年来,学生屡获国家级奖项:2022级学生XXX以戏曲琵琶曲《白蛇传·断桥》获“CCTV民族器乐大赛”银奖,评委评价“将昆曲的婉转与琵琶的灵动融为一体,展现了独特的戏曲器乐美学”;2021级学生团队在“全国戏曲音乐大赛”中凭借《京剧联奏》获金奖,展现了乐队协作与戏曲融合的创新能力。

中国戏曲学院 琵琶

相关问答FAQs

Q1:中国戏曲学院琵琶专业的培养目标与其他音乐院校有何不同?
A1:区别在于“戏曲音乐复合型”的定位,专业音乐院校(如中央音乐学院)的琵琶专业侧重独奏演奏与民族管弦乐发展,培养“演奏型”人才;而中国戏曲学院琵琶专业以“服务戏曲”为核心,要求学生既精通琵琶演奏技巧,又掌握戏曲音乐理论、剧种伴奏规范及舞台实践能力,目标是成为戏曲乐队的“骨干型”人才或戏曲音乐研究者,学生需系统学习京剧“西皮二黄”、昆曲“水磨调”等唱腔的伴奏逻辑,甚至需掌握月琴、京胡等戏曲乐器的协作技巧,这是普通音乐院校不具备的培养特色。

Q2:琵琶专业学生如何平衡戏曲伴奏与独奏演奏能力的培养?
A2:学院通过“双轨并行、互为支撑”的教学模式实现平衡:在主科课程中设置“独奏与伴奏”模块,独奏部分重点训练传统与现代曲目(如《彝族舞曲》《草原小姐妹》),夯实演奏技术;伴奏部分则聚焦戏曲唱腔、曲牌(如京剧《苏三起解》流水板、昆曲《玉簪记》琴挑),培养“以戏为境”的演奏意识,实践环节要求学生交替参与“独奏音乐会”与“戏曲剧目伴奏”,例如大三学年需完成“1场个人独奏音乐会+2部戏曲整剧伴奏”的毕业要求,使两者能力协同发展——独奏技巧的提升为戏曲伴奏提供表现力,而戏曲伴奏中对“韵”“腔”的理解,又反哺独奏演奏的情感深度,形成“器戏相长”的良性循环。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