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光影戏剧网

临川采茶戏的戏曲文化魅力及其传承价值何在?

临川采茶戏是江西抚州临川地区特有的传统戏曲剧种,植根于赣东深厚的文化土壤,融合了民间歌舞、说唱艺术和地方民俗,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它以浓郁的乡土气息、生动的叙事风格和独特的艺术魅力,成为临川文化的重要标识,与汤显祖的“临川四梦”共同构成了抚州文化的“双璧”。

临川戏曲文化采茶戏

临川采茶戏的起源可追溯至清代中后期,当时,临川地区茶农在采茶、制茶劳动中编唱茶歌,以“十二月采茶”等曲调记录劳动场景,逐渐形成了有简单故事情节的“采茶灯”表演,后吸收当地民间灯彩、花鼓戏的舞蹈动作和弋阳腔、昆曲的唱腔元素,在清末民初逐渐发展为戏曲剧种,早期演出多在乡村庙会、茶园草台进行,演员多为农民业余爱好者,剧目以反映劳动生活、家庭伦理的“三小戏”(小生、小旦、小丑)为主,如《补背褡》《卖杂货》《捡菌子》等,语言通俗幽默,表演载歌载舞,深受群众喜爱。

20世纪50年代后,临川采茶戏迎来发展高峰,1953年,抚州成立首个专业采茶戏剧团,老艺人整理传统剧目,新文艺工作者参与创作,推动其从草台班社走向正规舞台,音乐上,在保留“茶腔”的基础上,融合高腔、弹腔元素,形成平板、哭板、叹板等板式,伴奏以二胡为主,辅以笛子、唢呐、锣鼓,唱腔婉转中带着质朴,抒情时如溪水潺潺,叙事时似茶农闲谈,表演上,步法模拟采茶动作(如“茶步”“采茶手”),身段融入“扇花”“手巾花”等舞蹈语汇,生活气息浓郁,角色行当虽以“三小”为主,但通过拓展老旦、彩旦等行当,逐渐能演绎《牡丹亭》《西厢记》等才子佳人戏,亦能创作《临川梦》《茶香新韵》等现代戏,题材不断丰富。

临川采茶戏的艺术特色可概括为“茶味”与“乡情”的交融,其唱腔音乐以“茶腔”为核心,分“平板”(用于叙事,节奏明快)、“哭板”(用于抒情,旋律低回)、“叹板”(用于感叹,起伏跌宕)三类,唱词多采用临川方言,如“咿呀子哟”“海棠花”等衬词,保留了赣东地区的语言韵律,表演程式上,既有戏曲的虚拟写意,又有劳动动作的写实模仿,如《卖杂货》中货郎的“货担舞”,通过扁担、货篮的道具运用,生动再现市井生活;语言上,唱词与对白均以口语化为主,善用比兴手法,如“采茶采到清明边,茶芽嫩似三月天”,既描绘茶景,又暗喻情愫,其剧目内容多取材于本地生活,或改编自民间传说,如《补背褡》讲述夫妻贫贱不移的真情,《捡菌子》展现乡村青年的劳动爱情,字里行间充满对乡土生活的热爱与礼赞。

临川戏曲文化采茶戏

近年来,临川采茶戏的传承面临挑战,亦在创新中寻求突破,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年轻观众群体萎缩,传统演出市场萎缩;老艺人年事已高,部分唱腔、表演技艺面临失传风险,为此,当地政府与传承机构采取多项措施:建立非遗保护中心,录制老艺人唱腔影像;开展“戏曲进校园”活动,在中小学开设采茶戏兴趣班;举办“临川采茶戏文化节”,结合文旅打造沉浸式演出(如在抚州梦岛实景上演《牡丹亭》片段);创作现代戏《茶乡星火》《临川四梦新传》,将红色故事、经典文学与采茶戏结合,吸引年轻受众,2023年,短视频平台上“临川采茶戏”相关话题播放量超亿次,年轻网友通过“戏腔翻唱”“幕后vlog”重新认识这一古老剧种,为其注入新活力。

类别 特点 代表作品/元素
唱腔音乐 以“茶腔”为核心,分平板、哭板、叹板,伴奏以二胡、笛子、锣鼓为主,方言衬词丰富 《补背褡》平板唱段、“咿呀子哟”衬词
表演形式 融劳动动作与舞蹈语汇,步法模拟采茶,身段有“扇花”“手巾花”,生活气息浓郁 《卖杂货》货担舞、《捡菌子》采茶步
语言特色 临川方言唱词与对白,口语化、通俗化,善用比兴手法 “茶芽嫩似三月天”(喻情愫)

FAQs
问题1:临川采茶戏与江西赣南采茶戏、赣东北采茶戏在艺术风格上有何区别?
解答:三者同属江西采茶戏,但因地域文化差异风格迥异,临川采茶戏受汤显祖戏曲文化影响,唱腔婉转细腻,文学性较强,多才子佳人题材,表演兼具雅致与乡土气;赣南采茶戏客家文化浓厚,唱腔高亢粗犷,动作幅度大,以“高腔”“灯腔”为主,多表现劳动生活与客家风情;赣东北采茶戏融合徽剧元素,唱腔刚劲,武戏较多,历史题材占比高,表演更具戏剧张力。

问题2:当前临川采茶戏的创新尝试有哪些?效果如何?
解答:创新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戏曲+文旅”,在抚州古村落、景区推出实景演出(如《牡丹亭》梦岛实景剧),年接待观众超10万人次;二是“戏曲+新媒体”,通过短视频平台发布经典唱段、幕后故事,2023年相关话题播放量破亿,吸引百万年轻粉丝;三是剧目创新,改编红色故事(如《茶乡星火》)和网络文学,年轻观众占比提升至30%,部分创新仍存在“形式大于内容”问题,需进一步平衡传统与现代的关系。

临川戏曲文化采茶戏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