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七点,某戏曲研究院排练厅的玻璃窗上还凝着薄雾,阳光透过窗棂洒在斑驳的地板上,映出吊杆、戏箱的轮廓,几位老演员正对着镜子压腿,水袖在晨光中划出弧线;角落里,京胡、月琴的试音声与板鼓的“咚咚”声交织,像一场未醒的梦,又像一场即将醒来的艺术仪式,这里的排练,从不是简单的“过戏”,而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老艺人的皱纹里藏着几十年戏码的密码,年轻演员的汗水中浸着对传统的敬畏,乐器的每一次震颤都在为百年文脉续弦。
排练的节奏是分明的,如同戏曲的板式,有起承转合,更有层层递进,从基本功到对戏合成,每个环节都像打磨玉器,需反复雕琢。
阶段 | 时长 | 重点 | |
---|---|---|---|
基本功训练 | 压腿、下腰、踢腿、吊嗓;生旦净丑各行当的程式练习(如旦角“圆场”、净角“霸步”) | 1小时 | 塑造身形规范,唤醒肌肉记忆,确保“手眼身法步”的协调 |
唱腔打磨 | 板式练习(原板、慢板、快板);咬字归音;情感代入(如《贵妃醉酒》的“海岛冰轮初转腾”) | 5小时 | “字正腔圆”,通过气口、颤音等技巧传递人物心境,避免“喊戏”或“飘” |
身段排练 | 水袖功(甩、扬、冲、挑);台步(慢步、快步、蹉步);武打套路(如《三岔口》的摸黑打斗) | 1小时 | “形神兼备”,每个动作需符合人物身份(如青衣的端庄、武生的利落) |
对戏走位 | 人物关系梳理;舞台调度(上下场、站位转换);台词对白节奏(如《锁麟囊》的“春秋亭避雨”) | 5小时 | 配合默契,确保“一棵菜”的整体感,避免“抢戏”或“脱节” |
合成彩排 | 加入乐队伴奏、灯光、道具;整体节奏把控;细节修正(如服装是否勾住道具、眼神是否交流到位) | 2小时 | 检验“唱念做打”与“音乐舞美”的融合,打磨“零失误”的舞台呈现 |
人员分工是排练的骨架,每个角色都缺一不可,演员是核心,需“内外兼修”:老艺人如《野猪林》的林冲扮演者,会结合自身经验指导年轻演员“林冲夜奔”时的眼神——不是单纯的愤怒,而是带着对朝廷的失望、对家人的牵挂,用“眼波流转”传递复杂情绪;年轻演员则需放下“偶像包袱”,为练好武生“翻跟头”,反复在厚垫子上摔打,直到腾空高度落地稳如泰山,乐队是“戏魂”,文场的京胡、二胡需紧跟演员唱腔的气口,武场的板鼓、锣鼓则用节奏把控情绪起伏,穆桂英挂帅》中“捧印”一场,鼓点由缓到急,配合穆桂英从犹豫到决心的转变,导演是“总调度”,既要尊重传统——如《牡丹亭》的“游园惊梦”,必须保留昆曲“水磨腔”的婉转;又要敢于创新——新编戏《白蛇传·情》中,用多媒体投影呈现西湖烟雨,但白素贞的水袖功仍遵循程派“刚柔并济”的规范,让传统与现代“不违和”。
艺术细节的打磨,藏在每一次“重来”里,排练《锁麟囊》时,薛湘灵“赠囊”唱段的“春秋亭”三拜,导演要求年轻演员“拜下去时腰要直,抬首时眼要含泪”——腰直显大家闺秀的教养,含泪藏落魄后的坚韧,一个动作反复练了整整一下午,乐师们为了“二黄慢板”的过门更贴合人物情绪,把原本每分钟60拍的节奏调至58拍,让“悲而不伤”的韵味更浓,就连服装组的老师傅,都会缝补戏服时特意在袖口多缝一道暗线,避免演员做“卧鱼”动作时水袖滑落。
这样的排练,既是传承,也是新生,老艺人说:“戏是‘磨’出来的,一遍有一遍的滋味。”年轻演员说:“以前觉得排练苦,现在懂了,那些重复的动作里,藏着老祖宗的智慧。”当暮色浸透排练厅,演员们额角的汗珠在灯光下闪着光,戏服上的金线依旧耀眼,这里的每一声吊嗓、每一次对镜练习,都是对戏曲百年文脉的叩问与延续,或许观众只看到舞台上的惊艳,却不知这惊艳背后,是无数个排练日夜的打磨,是“戏比天大”的坚守,是让老树开新芽的执着。
FAQs
Q1:戏曲排练中,演员如何快速进入角色?
A1:演员需“内外兼修”突破“自我”,内通过研读剧本、分析人物背景(如《牡丹亭》中杜丽娘的大家闺秀身份与叛逆心理),结合历史资料或生活观察(如古代女子的步态、说话语气)构建人物逻辑;外通过程式化训练强化代入感——旦角用“兰花指”表现娇羞,净角用“架子”凸显豪迈,武生靠“靶子功”练出英气,导演还会通过“情境模拟”帮助演员找感觉,比如排练《窦娥冤》的“法场”戏,会让演员在阴雨天站在空旷场地,感受“六月飞雪”的压抑,从而激发悲愤情绪,反复练习唱腔和身段,让“肌肉记忆”带动情感,所谓“先动形,后动情”,久而久之便能自然入戏。
Q2:戏曲研究院排练新编剧目时,如何处理传统与创新的矛盾?
A2:遵循“守正创新”原则,以传统为根,创新为翼。“守正”即保留戏曲核心美学——如新编京剧《党的女儿》虽讲述现代革命故事,但唱腔仍以西皮二黄为基础,身段借鉴青衣的端庄,用“圆场”表现行路,“甩袖”表达决绝;“创新”则在题材、音乐、舞美上突破,比如用交响乐伴奏增强史诗感,多媒体技术呈现“回忆杀”,题材选择贴近当代(如扶贫、抗疫),关键是“创新不越界”,比如新戏中的武打戏,不会用影视特效替代真功夫,而是在传统“把子功”基础上融入现代格斗的节奏感,让观众既能看到戏曲的“韵”,又能感受到故事的“真”,最终目标是“老戏迷看得懂,年轻观众愿意看”,让传统艺术在时代中焕发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