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光影戏剧网

河南豫剧有何魅力,值得报啊推荐?

咱河南人说起豫剧,那可是从骨子里透着骄傲!“报啊——”一声脆生生的梆子响,弦声一起,不管是在田间地头还是戏台子上,都听得人心里头热乎乎的,豫剧,这咱河南的“大戏”,不光是省里的宝贝,更是全国都知道的大剧种,唱腔里装着黄河的奔腾,念白里带着中原的厚道,演的是咱老百姓自己的故事。

报啊河南河南豫剧吧

要说豫剧的岁数,那可不小了!明末清初的时候,它就在咱河南的土坷垃里生根发芽了,最早叫“河南讴”,后来又叫“河南梆子”,再往后才定名叫“豫剧”,它就像咱河南的庄稼,跟着黄河水走,哪儿能活就在哪儿长,从豫东、豫西一路蔓延开,不光河南各地有,连河北、山东、山西、安徽、江苏这些地方,都有豫剧的戏台子,新疆的兵团、西藏的边防,甚至漂洋过海到了国外,只要听到梆子响,河南老乡的心就凑到一块儿了。

豫剧的好,好在唱腔,那调门儿高亢起来,像黄河浪头拍打着岸,粗犷得能掀掉人的屋顶;婉转起来,又像洛河的水绕着城,细腻得能掐出水来,它不像京剧那么“端着”,也不像越剧那么“娇气”,就是实打实地把喜怒哀乐往人心里送,豫剧的唱腔流派可多了,常香玉的“常派”,刚健明亮,像冬天的太阳,暖烘烘照得人心里透亮;陈素真的“陈派”,清丽委婉,像春天的柳梢,轻轻一碰就勾起人的愁肠;崔兰田的“崔派”,深沉哀怨,像秋雨打在瓦片上,一声声都砸在心窝里;马金凤的“马派”,浑厚有力,像老黄牛耕地,一步一个脚印,踏实得很;阎立品的“阎派”,细腻含蓄,像绣花针走线,针针线线都是情,这些流派就像咱河南的麦子,有硬质麦的筋道,也有软质麦的绵软,各有各的味儿,但都是咱河南的麦香。

为了让大伙儿更清楚这些流派的特点,咱列个表瞅瞅:

演派 代表人物 唱腔特点 代表剧目
常派 常香玉 刚健明亮、大气磅礴,真假声结合自然 《花木兰》《穆桂英挂帅》
陈派 陈素真 清丽委婉、细腻含蓄,注重人物情感刻画 《宇宙锋》《春秋配》
崔派 崔兰田 深沉哀怨、悲凉凄苦,唱腔起伏跌宕 《秦香莲》《三上轿》
马派 马金凤 浑厚有力、高亢激昂,擅长塑造巾帼英雄 《穆桂英挂帅》《对花枪》
阎派 阎立品 细腻含蓄、温婉典雅,表演端庄大方 《秦雪梅》《盘夫索夫》

除了唱腔,豫剧的表演也绝了,它不像有些剧种那样“文绉绉”,就是咱老百姓的活法儿:走路带风,说话敞亮,哭是放声哭,笑是开怀笑,不管是种地的、织布的、当官的、打仗的,演出来都跟真人真事儿似的,你看《朝阳沟》里的银环,刚下乡那会儿,扭扭捏捏像朵娇花,后来学会了锄地、摘棉花,就成了地里的一棵草,那股子实在劲儿,谁看了不觉得亲切?还有《七品芝麻官》里的唐成,官小得芝麻大,骨头硬得像钢锉,跟严嵩斗智斗勇,那一句“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喊得比雷还响,把老百姓心里的话都说透了。

报啊河南河南豫剧吧

豫剧的剧目,那更是装满了咱河南的故事,从三皇五帝的传说,到唐宋元明清的历史;从才子佳人的悲欢离合,到普通百姓的家长里短,啥都有,传统戏里,《花木兰》替父从军,是咱河南姑娘的飒爽;《穆桂英挂帅》挂帅出征,是咱中原儿女的豪情;《秦香莲》苦守寒窑,是咱底层百姓的坚韧;《三哭殿》李世民赔情,是咱帝王的真情实感,现代戏更是厉害,《朝阳沟》写知识青年下乡,是那个年代的青春记忆;《焦裕禄》写县委书记的好榜样,是共产党人的初心;《红旗渠》写林县人民修水渠,是“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精神写照,这些戏不光演得热闹,更演得有魂儿,把咱河南人的精神都唱出来了。

新中国成立后,豫剧就像搭上了快车,越跑越快,常香玉带着“香玉剧社”,为抗美援朝捐飞机,在全国演了170多场,硬是用戏钱捐了一架“香玉剧社号”,那股子爱国劲儿,至今提起来还让人热泪盈眶,现在的豫剧,不光老戏唱得好,新戏也编得棒,河南豫剧院、郑州豫剧院、洛阳豫剧团……一个个剧团像雨后春笋,把豫剧的戏台搭到了全国各地,甚至搭到了国外的舞台上,短视频平台上,豫剧的片段更是火得一塌糊涂,年轻人跟着学唱腔,小孩子跟着比划动作,连外国人都说:“河南的戏,好听!好看!”

当然啦,豫剧也遇到过难处,以前老戏迷慢慢老去,年轻人爱看的不多,戏台子少了,唱戏的人也少了,可咱河南人哪能丢了这宝贝?学校里开了豫剧课,让孩子们从小接触;剧团进社区、进校园,让年轻人亲眼看看豫剧有多美;电视上、网络上,豫剧的名家名段轮着播,让更多人听到咱河南的声音,现在你看,戏迷群里又多了好多年轻的面孔,他们穿戏服、甩水袖,唱起《花木兰》有模有样,豫剧这棵老树,又发出了新芽。

咱河南人爱豫剧,不光是因为它好听、好看,更因为它是咱的根,那梆子一响,就像娘在喊孩子回家,那弦声一起,就像乡音在耳边萦绕,不管走到哪儿,只要听到豫剧的调子,心里就踏实了,这就是豫剧,咱河南的大戏,唱的是咱的故事,说的是咱的情,传的是咱的魂。

报啊河南河南豫剧吧

相关问答FAQs

Q1: 豫剧和京剧都是大剧种,它们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A1: 豫剧和京剧虽然都是国家级非遗,但区别可不小,从地域看,豫剧源于河南,带着中原的质朴;京剧形成于北京,融合了南北特色,更显“京味儿”,唱腔上,豫剧高亢激越,多用真声,像咱河南人说话直来直去;京剧则婉转悠扬,真假声转换多,更讲究“字正腔圆”,表演风格也不同,豫剧贴近生活,动作朴实,像《朝阳沟》里的锄地、摘棉花,都是真事儿;京剧程式化更强,兰花手”“台步”,讲究“美”多于“真”,豫剧是“泥土里长出来的戏”,京剧是“宫廷里走出来的戏”,各有各的魅力。

Q2: 学习豫剧需要具备哪些条件?普通人能学吗?
A2: 学习豫剧当然不一定要当专业演员,普通人完全能学!首先得喜欢,对豫剧有感情,这是最大的动力,然后是嗓音,不一定非得“金嗓子”,但得有基本的音准,吐字要清晰,毕竟豫剧的唱词里藏着河南方言的韵味,身体条件也很重要,学戏得会“做功”,比如水袖功、台步,得练身体的协调性和柔韧性,不过业余爱好者不用太专业,能跟着比划就行,就当锻炼身体,最重要的是坚持,豫剧的唱腔难就难在“劲儿”的把握,比如常派的刚劲、马派的浑厚,得慢慢练,找对方法,现在很多社区、文化馆都有豫剧培训班,老师会从最基础的“喊嗓”“开嗓”教起,零基础也能学,唱两句“刘大哥讲话理太偏”,感受一下豫剧的乐趣,那叫一个痛快!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