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托兆碰碑》是传统老生戏中的经典之作,取材于北宋杨家将抗辽故事,全剧以悲壮苍凉的基调,展现了杨继业(杨老令公)被困两狼山、碰碑殉国,以及其子杨六郎(杨延昭)寻父托梦的感人情节,作为谭派老生的重要代表剧目,该剧以其跌宕的剧情、深刻的人物塑造和精湛的唱念做打艺术,成为京剧舞台上久演不衰的经典。
全剧可分为“托兆”与“碰碑”上下两本,剧情围绕杨家将的忠烈精神展开,情感层层递进,张力十足。
上本:托兆
北宋年间,辽国入侵,宋太宗命潘仁美为主帅,杨继业为先锋,率军抵御,潘仁美因私仇对杨家将心存芥蒂,故意将杨家军引至两狼山绝地,且不发援兵,杨继业率部奋勇杀敌,终因寡不敌众,人困马乏,被辽将耶律休哥围困,面对辽军威逼,杨继业宁死不降,最终在无援绝境下,撞死在李陵碑前,以身殉国。
杨继业死后,魂魄不散,夜入梦境,来到边关三关总兵杨六郎(杨延昭)的营帐,此时杨六郎正因父亲久未回营而忧心忡忡,当夜忽见父亲魂魄现身,身着白靠、手持马鞭,形容憔悴、血迹斑斑,杨继业魂魄向六郎哭诉被困两狼山、潘仁美见死不救的经过,并告知自己已碰碑而亡,遗言嘱托杨家世代忠君报国,切勿忘却国仇家恨,托梦之后,杨继业魂魄消散,六郎从梦中惊醒,悲痛欲绝,决心查明父亲死因,为父报仇。
下本:碰碑
杨六郎在梦中得知父亲噩耗后,不顾军令,私自带兵前往两狼山寻父,行至山间,只见寒风呼啸、草木凋零,远远望见一尊石碑矗立(即李陵碑),六郎上前抚碑,发现碑上有父亲留下的血书,证实其确已碰碑殉国,辽军追兵赶到,六郎虽奋力杀敌,终因寡不敌众,退至碑前,面对父亲的遗碑,六郎悲愤交加,回想起父亲托梦时的嘱托,以及杨家将世代为国的忠义,最终在悲怆中决定继承父志,坚守边关,继续抗辽大业,全剧在六郎的哭祭与誓言中落幕,留下无尽的悲壮与余韵。
主要人物与行当
剧中人物虽不多,但性格鲜明,行当分工明确,通过不同行当的表演艺术,塑造了栩栩如生的英雄群像,以下为主要人物及行当特点:
人物 | 行当 | 扮装特点 | 性格与形象定位 |
---|---|---|---|
杨继业 | 老生 | 白髯口、白靠、白夫子盔 | 忠勇刚烈、宁死不屈的老英雄 |
杨六郎 | 老生 | 黑髯口、硬靠、帅盔 | 沉稳忠孝、肩负家国重任的将领 |
耶律休哥 | 净 | 金色脸谱、勾脸、靠 | 骁勇善战、威风凛凛的辽将 |
侍从 | 丑 | 短衣、小帽 | 营中兵卒,烘托氛围 |
艺术特色
《托兆碰碑》作为传统老生戏的典范,其艺术魅力体现在唱、念、做、舞的完美融合,以及谭派表演艺术的精髓展现。
唱腔设计
全剧以“西皮”“二黄”为主要板式,唱腔苍凉悲怆,极具感染力,杨继业“托兆”时的唱段【二黄导板】“见灵位不由人珠泪滚滚”,【回龙】“叫一声六郎儿细听娘恨”,【二黄原板】“指望到两狼山搬兵救应”,通过高亢低回的行腔,将父亲对儿子的不舍、对奸佞的愤懑、对国家的忠诚表现得淋漓尽致,杨六郎“碰碑”时的【西皮导板】“见碑文不由人珠泪滚滚”,【快板】“贼潘仁美通敌国良心丧尽”,则以激越的节奏表现其悲愤交加、决心报仇的决心,谭派唱腔讲究“脑后音”“擞音”的运用,杨继业唱段中的苍劲与杨六郎唱段中的刚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增强了戏剧张力。
念白与身段
念白上,该剧采用韵白与京白结合,杨继业的念白沉稳厚重,如托梦时对六郎的嘱托,字字含泪,声声泣血;杨六郎的念白则刚劲有力,如见碑时的质问与哭祭,充满悲愤,身段表演上,“托兆”一场中,杨继业魂魄的飘忽感通过“僵尸”“抢背”等技巧展现,配合飘动的白靠与缓慢的台步,营造出阴森悲戚的氛围;“碰碑”一场中,杨六郎的“摔僵尸”“跪步”等动作,将其悲痛欲绝的情感外化,极具视觉冲击力。
舞台美术
布景上,以“两狼山”“李陵碑”为核心道具,通过简单的布景与灯光(如冷色调灯光渲染寒夜氛围),营造出萧瑟悲壮的意境,服装上,杨继业的白靠象征其忠烈清白,杨六郎的黑靠则体现其沉稳厚重,色彩对比鲜明,强化了人物形象,脸谱中,耶律休哥的金色脸谱凸显其勇猛,而杨继业、杨六郎的素脸则强调其忠义本色,符合京剧“以形写神”的美学原则。
文化内涵
《托兆碰碑》不仅是一出展现个人悲剧的戏剧,更承载着中国传统忠孝文化的精神内核,杨继业“舍生取义”的忠烈精神,杨六郎“子承父志”的孝道与担当,以及杨家将“精忠报国”的家国情怀,通过京剧的艺术形式得以升华,成为激励后人的精神财富,剧中对奸佞潘仁美的批判,也体现了传统戏曲“善恶有报”的价值取向,反映了人民对正义的向往。
相关问答FAQs
Q1:京剧《托兆碰碑》中,杨继业为何选择碰碑殉国,而非投降或突围?
A1:杨继业碰碑殉国是其忠烈性格的必然选择,作为北宋名将,他一生以“忠君报国”为信条,面对辽军威逼,投降意味着背弃国家气节;而两狼山已被重兵围困,突围无望,且宋军援兵被潘仁美故意截留,外部救援无望,在此绝境下,碰碑殉国既是对国家的最后忠诚,也是对奸佞的无声抗议,体现了“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民族气节。
Q2:谭派在演绎《托兆碰碑》时,有哪些独特的艺术处理?
A2:谭派(谭鑫培创立)在《托兆碰碑》中的演绎以“唱念做打”的细腻见长,尤其在“托兆”一场中,谭鑫培创造性地运用“鬼魂步法”(飘忽、缓慢的台步)和“气声唱法”(模仿魂魄的虚弱感),使杨继业的魂魄形象既神秘悲戚,又饱含人性情感,谭派强调“以情带声”,杨继业唱段中的“擞音”运用,如“滚”字的颤音处理,将悲痛情绪推向高潮,成为后辈演员学习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