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光影戏剧网

京剧打棍出箱全剧范仲禹疯癫打棍出箱有何深意?

京剧《打棍出箱》作为传统骨子老戏之一,出自《琼林宴》一折,是老生行当的代表作,以跌宕起伏的剧情、鲜明的人物塑造和精湛的表演技巧著称,全剧通过范仲禹寻亲遇冤、包括断案的故事,展现了封建社会底层文人的苦难遭遇与清官正义的伸张,同时也集中体现了京剧唱、念、做、打的综合艺术魅力。

京剧打棍出箱全剧

剧情围绕北宋时期书生范仲禹展开,范仲禹携妻张氏赴京赶考,高中状元后,太师葛登觊觎张氏美色,强抢其妻,并将范仲禹打落水中,范仲禹被救后因妻儿双失、精神受刺激而疯癫,背着儿子官保沿街寻找亲人,途中,他误闯开封府,被差役王朝、马汉当作疯子驱赶,适逢包拯升堂,范仲禹闯上公堂,诉说冤情,包拯疑其疯癫,命人“打棍”并将其装入箱中,范仲禹在箱中暗自运功,待差役抬箱外出时,突然“出箱”,以清晰的语言和证据揭露葛登云的罪行,最终包拯为其伸冤,夫妻团聚,全剧以“寻亲—遇疯—打棍—出箱—昭雪”为主线,情节紧凑,矛盾层层递进,将悲、喜、惊、怒等情绪交织一体,极具戏剧张力。

为更清晰地呈现剧情脉络与艺术呈现,现将全剧分为四个关键阶段,具体如下表所示:

剧情阶段 主要情节 艺术表现 人物状态
进京赶考与中状元 范仲禹携妻儿赴京,殿试高中状元,太师葛登云强抢其妻,范仲禹被打落水。 唱腔以【西皮原板】表现儒雅,念白用韵白显书卷气;身段稳健,中状元后步伐轻快。 意气风发,对未来充满期待,突遭横祸后陷入绝望。
救子与疯癫 范仲禹被渔民救起,得知儿子官保被葛府家丁抢走,悲愤交加,精神失常。 念白转为急促、语无伦次,身段摇晃、踉跄;眼神呆滞,时而狂笑时而痛哭。 精神崩溃,疯癫状态,但仍保留对妻儿的执念。
寻亲遇包拯 范仲禹背着官保沿街寻亲,误闯开封府,被王朝、马汉驱赶,包拯升堂问案。 与差役的互动加入插科打诨(丑角表演);唱腔用【二黄导板】抒发悲愤,节奏拖沓。 疯癫中夹杂清醒片段,对“包青天”抱有最后一丝希望。
打棍出箱与昭雪 包拯疑其疯癫,命“打棍”后装入箱中;范仲禹在箱中运功,出箱后诉说冤情,真相大白。 “打棍”用武打技巧,“出箱”以“僵尸”“吊毛”等身段配合锣鼓点;唱腔转【快板】激昂。 从疯癫到突然清醒,情绪爆发,冤屈得以伸张后的释然与激动。

剧中主要人物性格鲜明,表演各具特色,范仲禹是核心角色,由老生应工,其表演需完成“儒生—疯子—清醒者”的三重转变,早期扮相戴方巾、穿褶子,举止文雅;疯癫后改穿破烂褶子,头戴高帽,手持马鞭,动作夸张,如“甩发”“抢背”等,充分表现精神错乱的状态;出箱后恢复书生装扮,唱念铿锵有力,展现冤屈得雪的激昂,包拯则由净角(铜锤花脸)扮演,面部勾黑脸额画月牙,象征铁面无私,唱腔用【大锣导板】与【原板】,声如洪钟,动作沉稳,通过“拍案”“捋髯”等细节展现威严与智慧,差役王朝、马汉为丑角、末角,以插科打诨调节气氛,如与范仲禹的“对答”,既增添喜剧色彩,也从侧面反映当时社会对疯癫者的冷漠。

京剧打棍出箱全剧

《打棍出箱》的艺术成就集中体现在程式化表演的极致运用上,唱腔方面,范仲禹的唱段根据情绪变化设计:中状元时【西皮流水】流畅明快,表现喜悦;疯癫后【二黄散板】节奏散乱,字句断续,体现神志不清;出箱后【快板】急促有力,配合激愤的情绪,念白上,韵白与京白结合,如疯癫时的“儿啊!我的儿啊!”用京白更显口语化和悲痛欲绝,身段技巧是该剧亮点,“打棍”一场中,差役用棍棒打范仲禹,演员需以“僵尸”倒地、就地十八滚等动作表现疼痛与挣扎;“出箱”则是全剧高潮,演员需在狭小箱体内完成“吊毛”落地,动作干净利落,配合“仓才”的锣鼓点,惊险且极具观赏性,服装道具也服务于人物塑造:范仲禹疯癫后的“高帽”象征疯癫身份,包拯的蟒袍、玉带彰显官阶,箱子的“开合”与“出箱”动作设计,巧妙推动剧情转折。

该剧不仅是一场技艺的展示,更蕴含深刻的社会意义,范仲禹的遭遇反映了封建科举制度下文人的悲惨命运,虽有才华却难逃权贵迫害;包拯的形象则寄托了百姓对正义的渴望,其“打棍出箱”的审案方式,既是对“疯子”身份的试探,也是对冤情的重视,体现了“民为邦本”的思想,全剧悲喜交织,既有妻离子散的悲剧,又有清官断案的喜剧,以及范仲禹疯癫中的诙谐片段,展现了京剧“寓教于乐”的艺术传统。

相关问答FAQs:

京剧打棍出箱全剧

问:《打棍出箱》中“打棍出箱”这一情节的表演技巧有哪些?
答:“打棍出箱”是全剧的核心情节,表演技巧融合了武打、身段与心理表现,首先是“打棍”环节,差役用棍棒击打范仲禹时,演员需配合“软僵尸”“硬僵尸”等技巧:被击中头部时向后仰倒,身体如棉花般柔软(软僵尸);被击中腰腹时向前扑倒,瞬间挺直(硬僵尸),同时需发出痛苦的呻吟,展现被打的痛感,其次是“出箱”动作,演员需在箱内蜷缩,待箱盖打开时,以“吊毛”技巧(头部朝下,身体腾空翻转后落地)跃出,落地时需稳而轻,避免摔伤,出箱后的表情变化至关重要:从箱中探出时眼神迷茫,落地后逐渐清醒,最后转为激愤,配合【快板】唱腔,将情绪推向高潮,整个过程需与锣鼓点紧密配合,如“八大仓”的鼓点配合出箱动作,“仓才”的锣声配合站立,形成强烈的节奏感。

问:范仲禹这一角色在表演中如何表现从书生到疯癫的转变?
答:范仲禹的转变主要通过唱、念、做、打的综合表现,唱腔上,书生阶段用【西皮原板】【流水】,节奏平稳,旋律优美,如“幸喜得中皇榜”一段,吐字清晰,气息绵长;疯癫后转为【二黄散板】【哭板】,节奏拖沓,音调忽高忽低,如“张氏妻在哪里”一段,声音嘶哑,尾音颤抖,表现神志不清,念白上,书生用韵白,字正腔圆,如“学生范仲禹,字文正”;疯癫后改用京白,语速急促,语无伦次,如“儿啊!我的儿啊!娘啊!你在哪里?”,甚至夹杂胡言乱语,身段上,书生阶段步伐稳健,拱手作揖,动作文雅;疯癫后则摇晃踉跄,甩发(头发左右摆动),翻滚,甚至模仿孩童啼哭,如背着官保时突然摔倒又爬起,眼神时而呆滞时而惊恐,道具运用也强化转变:书生戴方巾,穿整洁褶子;疯癫后改戴破烂高帽,穿打补丁的褶子,手持破扇或马鞭,形象上形成鲜明对比,让观众直观感受到人物的精神状态变化。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