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剧《抬花轿》是传统戏曲中久演不衰的经典剧目,以其明快的节奏、鲜活的人物和浓郁的民俗风情深受观众喜爱,剧中“坐轿”一折更是全剧的高光所在,而将这一演绎到极致的,当属豫剧表演艺术家王清芬,她凭借对周凤莲这一角色的精准塑造,被誉为“坐轿王”,成为豫剧史上不可忽视的艺术丰碑。
《抬花轿》的故事围绕明代才女周凤莲展开,她被强嫁给丘家,在坐轿出嫁的途中,通过与轿夫的互动、对沿途景物的观察,展现了一位少女初为人妇时的娇羞、期待与活泼,而“坐轿”一场,是周凤莲情感与性格的集中爆发,演员需通过身段、眼神、唱腔的配合,将“轿中佳人”的动态与静态完美融合,王清芬的演绎,则将这一挑战化为艺术享受,她塑造的周凤莲,既有大家闺秀的端庄,又不失市井少女的灵动;坐轿时,她身体微晃,腰肢轻摆,仿佛能感受到轿子的颠簸,却又在颠簸中保持着优雅的体态——这背后是她对生活的细致观察和对传统程式的创新突破,她将舞蹈元素融入戏曲身段,如“颠轿”时的碎步调整、“晃轿”时的水袖翻飞,既符合物理规律,又充满美感,让观众直观感受到“人在轿中动,轿随人影摇”的生动画面。
王清芬的“坐轿”艺术,离不开她对唱腔的精妙把控,豫剧向来以“唱”为核心,王清芬的嗓音清亮甜润,唱腔中既有豫东调的奔放,又有豫西调的婉转,在《抬花轿》的经典唱段“府门外三声炮花轿起动”中,她通过高低音的转换、快慢节奏的变化,将周凤莲出嫁时的喜悦与忐忑表现得淋漓尽致,尤其是“坐轿”时的内心独唱,她用细腻的装饰音和拖腔,将人物“既盼嫁期又怕陌生”的复杂心理层层剥开,字字含情,句句带韵,让唱腔成为塑造人物的“第二语言”。
作为“坐轿王”,王清芬的艺术成就不仅在于个人表演的精湛,更在于她对豫剧旦角表演的革新与传承,她打破了传统旦角“重唱轻做”的局限,强调“唱做一体”,将生活化的动作提炼为程式化的舞台语言,让表演更具真实感与感染力,她的艺术生涯中,除了《抬花轿》,还有《秦香莲》《花木兰》等经典角色,但她始终对“坐轿”情有独钟,认为这一折“是豫剧旦角的‘试金石’,既要演出轿子的‘动’,更要演出人物的‘静’——静中含动,动中有情,才是最高境界”,为此,她曾无数次揣摩轿夫的步伐、观察女性的仪态,甚至亲自坐花轿体验生活,将传统技艺与生活体验熔铸一体,形成了独具“王派”风格的艺术特色。
王清芬对豫剧的贡献,不仅体现在舞台上,更在于她对青年演员的培养,她常说:“传统剧目是根,创新是叶,根深才能叶茂。”她收徒授艺从不藏私,将自己对“坐轿”的理解、对角色的感悟倾囊相授,希望年轻一代能在继承中发展,让经典剧目焕发新的生命力,她演绎的“坐轿”片段已成为豫剧教学的范本,无数演员通过模仿她的表演,走近传统戏曲的魅力。
王清芬在《抬花轿》中的艺术特色 | 具体表现 |
---|---|
身段设计 | 融合舞蹈元素,通过腰、肩、步的协调,精准表现“颠轿”“晃轿”的动态与人物神态 |
唱腔处理 | 嗓音清亮甜润,豫东调与豫西调结合,用装饰音和拖腔展现人物内心世界 |
人物塑造 | 兼具大家闺秀的端庄与市井少女的灵动,通过细节刻画周凤莲的喜悦与忐忑 |
艺术影响 | 形成“王派”风格,成为豫剧旦角表演的范本,推动传统剧目的创新与传承 |
王清芬以“坐轿”为支点,撬动了豫剧表演艺术的革新,让《抬花轿》这一传统剧目穿越时空,依然能在当代舞台上绽放光彩,她的艺术实践证明:经典之所以不朽,正因为有一代又一代艺术家用心血浇灌,让传统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永恒。
FAQs
Q1:王清芬的“坐轿”表演与其他演员相比有哪些独特之处?
A1:王清芬的独特之处在于“生活化与程式化的融合”,她不仅精准把握传统程式(如水袖运用、步伐节奏),更注重从生活中提炼细节——比如她观察女性坐轿时身体会自然前倾以保持平衡,将其转化为舞台上的“微倾身段”;她的唱腔中融入了口语化的亲切感,让周凤莲的形象更具“烟火气”,打破了传统旦角“高冷”的刻板印象,使人物更加鲜活立体。
Q2:《抬花轿》为何能成为豫剧经典,王清芬的演绎起到了什么作用?
A2:《抬花轿》本身具有浓郁的民俗趣味和积极向上的主题,符合大众审美;而王清芬的演绎则通过“唱做一体”的革新,将“坐轿”这一静态场景转化为极具观赏性的动态表演,她用细腻的肢体语言和富有感染力的唱腔,让观众直观感受到传统婚嫁文化的魅力,同时赋予角色现代审美中的独立与活泼,使剧目既保留传统韵味,又贴近当代观众心理,从而成为跨越时代的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