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花鼓戏作为湖南地方戏曲的重要代表,以其浓郁的生活气息、幽默诙谐的风格和贴近百姓的题材,深受湖湘人民喜爱,为更好地传承与推广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湖南花鼓戏曲频道应运而生,成为全国首个以地方戏曲命名的专业电视频道,自成立以来始终肩负着“守护传统、创新表达、服务大众”的使命,为花鼓戏的传播与发展搭建了广阔平台。
频道定位与节目体系:多元内容覆盖全受众
湖南花鼓戏曲频道以“戏韵湖湘、声传万家”为核心理念,节目体系兼顾经典传承与现代创新,覆盖不同年龄层与审美需求的观众,频道内容主要分为四大板块,通过多样化的栏目设置,让观众全方位感受花鼓戏的魅力。
(一)经典剧目荟萃:老戏新看,历久弥新
作为频道的核心内容,经典剧目板块集中呈现湖南花鼓戏的传统精华,通过对《刘海砍樵》《打铜锣》《补锅》《讨学钱》等数十部经典剧目的高清修复与数字化呈现,保留了老一辈艺术家的原汁原味表演。《刘海砍樵》中“刘海砍樵”的经典唱段,通过4K超高清拍摄与环绕声技术,让观众仿佛置身于舞台现场,感受“湖南味”的戏曲韵律,该板块每日19:30播出黄金时段剧场,同时开设“周末名段回顾”专题,邀请戏曲评论员深度解读剧目背后的文化内涵与艺术价值。
(二)新创剧目展播:守正创新,时代焕新
为推动花鼓戏与时俱进,频道特设新创剧目板块,聚焦近年来涌现的优秀原创作品,如反映脱贫攻坚题材的《桃花烟雨》、歌颂乡村振兴的《山里红》、改编自红色故事的《骄杨》等,这些剧目在保留花鼓戏传统唱腔与表演程式的基础上,融入现代音乐元素、舞台科技与叙事手法,让古老艺术与当代生活产生共鸣。《桃花烟雨》通过多媒体投影技术呈现湘西乡村的四季风光,结合年轻演员的活力演绎,吸引了大量年轻观众,新创剧目每周六20:00播出,并配套“主创访谈”栏目,分享创作过程中的挑战与突破。
(三)教学普及类:从零开始,入门体验
针对戏曲爱好者与青少年群体,频道打造了《花鼓戏入门》《跟我学唱腔》《身段小课堂》等教学栏目,由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戏曲名家担任主讲,从“唱、念、做、打”基本功教起,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拆解唱腔技巧、表演要领。《花鼓戏入门》栏目通过“一节课学一段”的形式,教授《补锅》中“小聪明”的经典唱段,配合字幕标注与动作示范,让观众在家也能轻松学戏,该板块每日14:00播出,适合午间休闲学习,同时推出线上配套课程,支持观众回看与互动提问。
(四)访谈互动类:名家对话,戏里戏外
为拉近观众与戏曲的距离,频道开设《名家谈戏》《戏迷故事》《幕后花絮》等访谈互动节目。《名家谈戏》邀请田菊生、钟宜淳等花鼓戏泰斗分享从艺经历,解读剧目背后的艺术理念;《戏迷故事》则聚焦普通戏迷的追戏日常,展现花鼓戏如何融入百姓生活,频道定期举办“戏迷见面会”“名家直播课”等活动,通过电视端与新媒体端联动,实现实时互动,增强观众参与感。
传播矩阵与技术创新:打破边界,拓宽渠道
在媒体融合时代,湖南花鼓戏曲频道积极突破传统电视传播局限,构建“电视+新媒体+线下活动”的立体化传播矩阵,让花鼓戏“飞入寻常百姓家”,更走向全国乃至世界。
(一)传统电视:深耕本土,覆盖广泛
频道通过湖南全省无线、有线双网络覆盖,触达超5000万电视观众,同时在中数传媒、中国电信等 IPTV 平台落地,实现全国观众同步收看,为提升观赏体验,频道全面升级播出设备,采用4K超高清制播标准,部分剧目还支持杜比全景声效果,让观众在家享受“影院级”视听盛宴,频道开设“花鼓戏少儿剧场”“老年戏曲时间”等特色时段,针对不同受众群体精准编排内容。
(二)新媒体矩阵:年轻触达,破圈传播
针对年轻观众习惯,频道重点布局新媒体平台:在抖音、快手开设“湖南花鼓戏”官方账号,发布1-3分钟短视频,如“花鼓戏名段混剪”“戏腔翻唱”“幕后花絮”等,累计粉丝超300万,单条视频最高播放量破5000万;在B站推出“花鼓戏小课堂”系列长视频,结合动画、MG等形式讲解戏曲知识,吸引95后、00后观众;微信公众号与小程序同步更新剧目资讯、演出预告、线上购票服务,形成“看戏、学戏、聊戏”的一站式互动社区。
(三)线下联动:沉浸体验,文化赋能
频道积极推动“戏曲进校园、进社区、进景区”活动,年均开展惠民演出超200场,与长沙市中小学合作开设“花鼓戏兴趣班”,编写适合青少年的戏曲教材;在长沙橘子洲、岳麓山等景区举办“戏韵山水”露天演出,结合旅游场景让游客感受湖湘文化;与湖南大剧院合作推出“花鼓戏精品季”,邀请专业院团演出,实现“电视引流、线下观演”的闭环,频道还参与“中国(湖南)国际旅游节”“非遗博览会”等活动,通过直播扩大花鼓戏的国际影响力。
社会价值与传承成果:守护根脉,绽放新声
湖南花鼓戏曲频道不仅是一个传播平台,更成为花鼓戏传承与创新的重要阵地,其社会价值与传承成果显著。
(一)非遗保护:数字化存续,活态传承
频道联合湖南省艺术研究院、湖南花鼓戏剧院等单位,启动“花鼓戏数字化保护工程”,对20世纪以来的经典剧目进行抢救性录制,已建立包含200余部剧目、500小时视频的数字化档案,涵盖老艺术家口述史、传统唱腔录音等珍贵资料,为后世留下“活态文化遗产”。
(二)观众培养:年轻群体崛起,市场回暖
通过创新传播方式,频道成功吸引年轻观众关注:数据显示,2023年频道观众中,18-35岁群体占比达35%,较2016年提升23个百分点;短视频平台“花鼓戏”相关话题播放量超10亿次,年轻用户主动创作“戏腔翻唱”“戏曲cosplay”等内容,形成“Z世代传承新势力”。
(三)产业联动:文旅融合,价值延伸
频道推动花鼓戏与文创、旅游产业深度融合:开发“刘海砍樵”动漫形象、戏服模型、戏曲CD等文创产品,年销售额超千万元;打造“花鼓戏主题旅游线路”,串联长沙花鼓戏剧院、常德刘海砍樵文化园等景点,带动当地旅游收入增长;与短视频平台合作“花鼓戏挑战赛”,吸引商家冠名赞助,实现“文化+商业”良性循环。
(四)荣誉认可:行业标杆,示范引领
频道运营成果获多方肯定:栏目《花鼓戏周末剧场》获2019年全国电视戏曲栏目一等奖;纪录片《花鼓戏百年》入选国家广电总局“2022年度优秀纪录片”;频道连续三年获评“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先进单位”,成为全国地方戏曲频道的创新典范。
相关问答FAQs
Q1:湖南花鼓戏与京剧、越剧等其他戏曲相比,有哪些独特之处?
A:湖南花鼓戏的独特性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语言风格,以湖南方言(湘语)为基础,唱词通俗生动,充满生活气息,如《打铜锣》中“我家的铜锣圆又亮”等唱段,贴近百姓日常;二是音乐唱腔,以“川调”“打锣腔”“牌子”三大声腔为主,融合山歌、小调、劳动号子等元素,旋律高亢明快,节奏活泼跳跃,区别于京剧的板式变化与越剧的婉转柔美;三是表演题材,多取材于民间传说、生活故事,如《补锅》表现手艺人的爱情,《讨学钱》讽刺封建教育,充满乡土情趣与幽默感;四是表演形式,载歌载舞,注重“小丑、小旦、小生”的“三小”表演,身段灵活,道具简单(如扇子、手帕),更具民间艺术的原生性。
Q2:普通观众如何通过湖南花鼓戏曲频道快速入门花鼓戏?
A:可通过“三步走”快速入门:第一步,从经典剧目入手,观看《刘海砍樵》《补锅》等故事性强、唱段熟悉的剧目,频道每日19:30的“黄金剧场”和周末的“经典回顾”适合入门;第二步,参与学习栏目,关注14:00播出的《花鼓戏入门》,跟随名家学唱基础唱腔,或通过B站“花鼓戏小课堂”观看分解教学视频;第三步,互动体验,参与频道“戏迷见面会”或线上“名家直播课”,提问表演技巧,也可在抖音账号参与“跟着名段唱”挑战,上传自己的演唱视频,获得专业点评,频道小程序提供“唱段测试”“知识问答”小游戏,轻松学习戏曲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