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戏曲学院作为国内戏曲教育的最高学府,其少儿培训项目依托学院七十余年的戏曲教学积淀与顶尖艺术资源,自创办以来始终以“传承国粹、启迪童心”为核心理念,为5-15岁少年儿童打造了一个系统化、专业化的戏曲艺术成长平台,该项目不仅注重戏曲技能的传授,更强调通过戏曲美育培养孩子的文化自信与综合素养,让传统艺术在新时代少儿心中生根发芽。
课程体系:分龄分层,科学进阶
中国戏曲学院少儿培训的课程设计遵循少儿身心发展规律,构建了“启蒙—基础—进阶”三级课程体系,覆盖不同年龄层与学习需求的孩子,通过表格可清晰看到各阶段的课程定位与核心内容:
年龄段 | 课程模块 | 教学目标 | |
---|---|---|---|
5-7岁 | 趣味启蒙班 | 戏曲小游戏(如“模仿秀”“身段接龙”)、基础身段(站姿、手势、简单台步)、经典唱段儿歌化改编(如《说唱脸谱》片段)、脸谱认知与绘制 | 激发对戏曲的兴趣,培养身体协调性与节奏感,初步感知戏曲元素(唱、念、做、打) |
8-12岁 | 基础技能班 | 唱腔训练(发声方法、气息控制,结合京剧、昆曲经典唱段)、念白基础(韵白、散白的咬字与语气)、身段强化(把子功、毯子功入门)、剧目片段学习(如《花木兰》选段) | 掌握戏曲基本功法,理解角色塑造的基本逻辑,提升舞台表现力与艺术感染力 |
13-15岁 | 进阶表演班 | 剧目全本排练(如《穆桂英挂帅》《天女散花》)、角色分析与情感表达、舞台调度与化妆造型技巧、戏曲历史文化深度解读 | 具备独立完成角色演绎的能力,积累舞台实践经验,形成对戏曲艺术的系统性认知 |
教学特色:名师引领,寓教于乐
该项目最大的优势在于“学院派”资源的高效转化:由中国戏曲学院表演系、音乐系、导演系的资深教授(如京剧表演艺术家沈健瑾、昆曲理论学者丛兆桓等)担任教学顾问,确保教学内容的专业性与规范性;青年教师团队(多为学院优秀毕业生,兼具专业功底与少儿教学经验)一线授课,采用“示范—模仿—引导”的互动式教学法,将复杂的戏曲技巧拆解为孩子易懂的语言和动作,在教“云手”身段时,教师会用“小猫揉面”“车轮转动”等比喻帮助孩子理解动作要领;在唱腔练习中,通过“吹纸条”“闻花香”等游戏训练气息控制,让孩子在轻松氛围中掌握专业技巧。
项目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定期组织“戏曲文化体验日”:学员可穿上戏服体验旦角的“水袖”、生角的“髯口”,尝试勾画脸谱,甚至走进学院戏曲博物馆,近距离欣赏清代戏服、古老戏台模型,让抽象的戏曲知识变得鲜活可感。
师资力量:专业与亲和并重
少儿培训的师资团队堪称“梦之队”:核心教师均来自中国戏曲学院附中、表演系等专业院系,90%以上具有硕士及以上学历,且多数曾获国家级戏曲奖项(如“梅花奖”“文华奖”),京剧老生教师王某某,毕业于中国戏曲学院表演系,曾主演《四郎探母》《赵氏孤儿》等经典剧目,教学时擅长用“故事化”方式讲解人物背景,让孩子在理解角色中演绎角色;昆曲闺门旦教师李某某,师从昆曲表演艺术家张继青,针对少儿嗓音特点开发“阶梯式发声训练法”,有效避免传统练声中的声带损伤风险。
除了专业教师,项目还邀请京剧、越剧、黄梅戏等地方戏种的非遗传承人开展大师课,拓宽孩子的艺术视野,2023年特邀梅派传人胡某某教授《贵妃醉酒》中的“卧鱼”身段,让学员感受不同流派的独特韵味。
成果与反馈:从“戏苗”到“小戏骨”
多年来,少儿培训成果丰硕:学员在“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大赛”“全国校园戏曲春晚”等赛事中屡获金奖,2022年学员某某某凭借《天女散花》选段摘得“小梅花”称号;部分优秀学员被推荐至中国戏曲学院附中、上海戏剧学院附属戏曲学校深造;更有学员登上国家大剧院、梅兰芳大剧院等专业舞台,与名家同台献艺,展现“小戏骨”风采。
家长们的反馈印证了项目的价值:“孩子学了三年京剧,不仅气质变沉稳了,语文课上学古诗时,还能用京剧的‘韵白’背诵,特别有感染力”(学员家长张女士);“以前孩子沉迷手机,现在每天主动练功,还拉着我们听《智取威虎山》,说这是他的‘偶像剧’”(学员家长李先生)。
相关问答FAQs
问:孩子性格内向,适合参加戏曲培训吗?
答:非常适合,戏曲教学强调“内外兼修”,内向的孩子往往更善于观察和体验情感,在角色塑造中能展现出细腻的表现力,项目通过小班制教学(每班不超过15人),教师会关注每个孩子的性格特点,例如对内向的孩子多采用“一对一”引导,鼓励其在小组表演中逐步建立自信,不少内向学员通过戏曲学习反而变得开朗大方。
问:参加培训会影响孩子的文化课学习吗?
答:不会,反而可能促进文化课学习,课程时间均安排在周末或寒暑假,与文化课不冲突;戏曲学习涉及历史(剧目背景)、文学(唱词韵律)、音乐(唱腔板式)、美术(脸谱服饰)等多学科知识,能拓宽孩子的知识面,学《空城计》时会涉及三国历史,学《锁麟囊》时会接触古典文学中的“仗义”主题,这些都能迁移到语文、历史等学科的学习中,提升综合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