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脸谱是中国传统戏曲中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通过色彩、纹样、构图等符号化语言,直观展现人物的性格、身份与命运,在众多戏曲角色中,赵云作为三国时期的经典武将形象,其妆容(脸谱)既遵循戏曲脸谱的共性规范,又因人物特质而独具特色,成为“武生”行当尤其是“长靠武生”的代表妆容之一。
戏曲赵云妆容的色彩语言
戏曲脸谱的色彩具有明确的象征意义,赵云的妆容以“素净中见英武”为基调,主色为白色,辅以红、黑两色,通过色彩的对比与调和,凸显其“忠勇、儒雅、沉稳”的核心性格。
-
主色:白色
赵云面部整体以白色为底色,戏曲中白色象征“正直、刚毅、纯洁”,这与赵云“常胜将军”的忠勇形象高度契合,白色底色不仅使面部轮廓更加清晰立体,还赋予人物一种“清朗如月”的气质,区别于张飞(黑脸)、关羽(红脸)等浓墨重彩的形象,体现其“儒将”风度。 -
辅色:红色
红色在赵云妆容中主要用于眉间及眼窝的局部点缀,象征“忠义、勇武”,眉间常勾画一道红色“月牙纹”或“火焰纹”,月牙纹取“清正光明”之意,火焰纹则暗喻其“肝胆照人”的赤诚,既强化了人物的勇武特质,又避免脸谱过于刚猛,保持儒雅之气。 -
辅色:黑色
黑色主要用于勾勒眉、眼、鼻、嘴的轮廓线条,如眉峰挑起呈“剑眉”状,眼窝勾画对称的“倒三角”纹样,鼻梁两侧以黑色线条压出立体感,嘴角微下垂呈“刚毅嘴”,黑色线条的运用,既增强了面部的棱角与力度,又使白色底色不显单薄,形成“黑白分明、刚柔相济”的视觉效果。
戏曲赵云妆容的纹样与构图
赵云的脸谱属于“十字门脸”范畴,即在额头至鼻梁中轴线两侧,以对称纹样勾勒出“门”字框架,再结合人物性格填充细节,其纹样设计讲究“少而精”,每一笔皆有深意。
-
眉间纹:红月牙与火焰纹
眉间是赵云脸谱的“点睛之笔”,传统京剧《长坂坡》中,赵云眉间常勾画红色“月牙纹”,月牙尖端朝下,弧度圆润,既象征“智慧”(月牙在戏曲中常代表“智将”),又暗合其“七进七出”的冷静与谋略;部分剧种或特定场次中,也会用红色“火焰纹”,线条向上飞扬,突出其“勇猛无畏”的战斗状态,但整体仍保持纹样简洁,避免繁杂。 -
眼窝纹:倒三角与凤眼尾
眼窝纹是武生脸谱表现“眼神”的关键,赵云的眼窝以黑色勾勒成对称的“倒三角”,三角尖端延伸至太阳穴,内眼角低、外眼角高,形成“凤眼”的尾韵,既显眼神锐利如电,又避免“三角眼”的凶相,贴合其“温如玉、猛如虎”的双重气质,眼窝边缘常以金色或白色细线“镶边”,增强立体感,使眼神在舞台上更具穿透力。 -
鼻窝与嘴窝:简洁中见端正
鼻窝纹从眉头向下延伸至鼻翼,形成两条对称的“竖线”,线条笔直,象征“正直不阿”;嘴窝则呈“八”字形向下微撇,嘴角不咧开,不露齿,体现其“沉稳内敛、不怒自威”的武将风度,与张飞的“咧嘴大笑”、曹操的“微笑藏奸”形成鲜明对比。 -
整体构图:十字门框架
赵云脸谱以额头中点为起点,向下经鼻梁至人中,勾勒一条红色或黑色的“中轴线”;左右眉峰向外延伸,与中轴线形成“门”字框架,框架内填充白色底色,局部点缀红、黑纹样,这种构图既符合“十字门脸”的规范,又通过“留白”突出面部的“正气”,使整体妆容在规整中透着灵动。
戏曲赵云妆容的化妆步骤与技巧
戏曲化妆(“扮戏”)是一门复杂技艺,赵云的妆容需遵循“由底到面、由大到小”的原则,步骤严谨,对演员的技巧要求极高。
- 净面与打底:演员先用香皂彻底清洁面部,涂抹一层“底油”保护皮肤;再用“白油彩”或“水粉”均匀涂抹全脸,白色底色需厚薄一致,尤其鼻梁、额头、下巴等部位要“提亮”,增强面部立体感。
- 晕染主色:待底妆干后,用大号毛笔蘸取红色油彩,在眉间、眼窝下方轻晕,使红色与白色底色自然过渡,避免“色块”生硬;黑色油彩则用于勾勒轮廓,需选用“狼毫笔”,笔锋要“聚而不散”,确保线条流畅。
- 勾画纹样:用细笔蘸取黑色油彩,先勾画眉峰(呈“剑眉”状,眉尾上挑)、眼窝(倒三角纹),再勾鼻窝(竖线)和嘴窝(八字形);最后用红色细笔勾眉间月牙纹,线条需“细如发丝,圆转如意”。
- 贴片与点彩:为增强面部立体感,演员需在鬓角、太阳穴处贴“鬓发”(用头发制成的薄片),鼻梁两侧贴“鼻梁瓦”(白色油彩纸);眉眼角处点少量“金粉”或“银粉”,使人物在舞台灯光下更具神采。
- 定妆与修饰:用“定妆粉”(干粉扑)轻拍全脸,固定油彩;检查纹样对称性,用细笔修正瑕疵,确保左右脸谱完全一致。
赵云妆容与人物性格、剧情的关联
赵云的妆容并非孤立的艺术设计,而是与其人物性格、剧情发展深度绑定,通过“外化于形”的妆容,强化观众对角色的认知。
- “忠勇”的视觉呈现:白色底色象征“忠”,红色眉间纹象征“勇”,黑白线条勾勒的“刚毅”五官,共同构成“忠勇双全”的形象,使其在《长坂坡》单骑救主、《取桂阳》等情节中,无需台词,仅凭妆容便能传递“舍生取义”的气场。
- “儒雅”的气质表达:与张飞的“花十字脸”、马超的“粉脸”不同,赵云妆容纹样简洁,色彩素雅,无“怪诞”纹样,体现其“武中有文”的特质,群英会》中,赵云作为武将与会,妆容不显张扬,恰如其分地展现了“谦逊有礼”的儒将风度。
- “沉稳”的性格暗示:嘴角微下垂、眼窝纹内敛的细节,暗示其“临危不乱”的性格,在《阳平关》等老年戏中,演员会在眉间、眼角增加“皱纹纹样”,但整体仍保持白色底色不变,象征“老当益壮、忠心不改”的精神内核。
戏曲赵云脸谱色彩与纹样象征表
部位 | 颜色 | 纹样 | 象征意义 |
---|---|---|---|
面部整体 | 白色 | 素净底色 | 正直、刚毅、纯洁(忠勇) |
眉间 | 红色 | 月牙纹/火焰纹 | 智勇双全、赤胆忠心 |
眼窝 | 黑色 | 倒三角纹、凤眼尾 | 眼神锐利、沉稳内敛 |
鼻窝 | 黑色 | 竖线 | 正直不阿、五官端正 |
嘴窝 | 黑色 | 八字微撇 | 刚毅不怒、威严自持 |
额头至鼻梁中轴 | 红/黑 | 中轴线 | “十字门”框架,象征规范与正气 |
戏曲赵云的妆容,是传统脸谱艺术与人物塑造的完美结合,它以白色为底、红黑为辅,通过简洁而富有象征意义的纹样,将赵云“忠勇、儒雅、沉稳”的性格特质外化为可视的艺术形象,既遵循了戏曲“以形写神”的美学原则,又通过色彩的对比、纹样的精巧、构图的对称,展现了武生行当的独特魅力,这种妆容不仅是舞台上的“符号化表达”,更是中华传统文化中“人物品评”观念的艺术投射,让观众在“观貌”之余,更能“品心”,感受戏曲艺术的深厚底蕴。
相关问答FAQs
Q1:戏曲赵云的脸谱颜色为什么以白色为主,而不是红色或黑色?
A1:戏曲脸谱颜色的选择基于人物性格与身份的符号化表达,赵云在三国中以“忠勇、清正”著称,白色在脸谱中象征“正直、刚毅、纯洁”,最能体现其“常胜将军”的忠勇形象和“儒将”风度,红色多用于关羽(象征“忠义”)等角色,黑色多用于张飞(象征“勇猛、粗犷”)等角色,若赵云用红或黑色,则易与其他武将混淆,无法凸显其“刚柔并济”的独特气质,白色底色也便于勾勒红、黑纹样,形成“素净中见英武”的视觉效果,符合观众对赵云“白马银枪、清朗如月”的传统认知。
Q2:赵云的妆容与其他武生(如马超、赵匡胤)有何区别?
A2:赵云、马超、赵匡胤均属武生行当,但因人物性格与历史背景的差异,其妆容(脸谱)存在明显区别:
- 赵云:以白色为主,眉间红月牙纹,纹样简洁,体现“忠勇儒雅”;
- 马超:多为“粉脸”(淡红色底色),眉间勾“菱形纹”,眼窝纹较深,突出“西凉猛将”的骁勇与傲气;
- 赵匡胤:属“红生”范畴,面用红色底色,眉间勾“龙纹”(象征“帝王之相”),纹样繁复,体现“开国之君”的威严与霸气。
简言之,赵云妆容“清”,马超妆容“猛”,赵匡胤妆容“威”,三者通过色彩、纹样的差异,实现了“一人一面,一面一心”的人物塑造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