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王宝钏》作为传统京剧经典骨子老戏,以“彩楼配”“三击掌”“武家坡”“算粮”“大登殿”等折子戏为核心,讲述了王宝钏抛彩选婿、寒窑苦守十八年,最终与薛平贵团圆的故事,其唱腔谱与音乐谱是京剧青衣表演艺术的集大成者,完整谱式涵盖工尺谱、简谱及锣鼓经,系统记录了唱腔板式、伴奏旋律与舞台节奏,为传承与研究提供了核心文本。
全剧结构与谱式框架
《王宝钏》全剧通常分为十场,核心唱段集中在王宝钏的“闺门旦”表演中,谱式以“板式—唱词—过门”为基本结构,结合行当分工形成完整的音乐叙事,各场次谱式特点如下:
场次 | 核心情节 | 主要板式 | 谱式重点 |
---|---|---|---|
彩楼配 | 抛彩选婿 | 西皮导板、西皮慢板、西皮原板 | 工尺谱记“上尺工凡六五乙”,标注“散板”“慢起” |
三击掌 | 与父决裂 | 西皮流水、西皮散板 | 锣鼓经“八大仓”配合唱句转折,谱注“重起” |
武家坡 | 夫妻相认 | 西皮原板、西皮垛板、西皮摇板 | 简谱标注滑音(↗)、颤音(~),京胡过门旋律 |
算粮 | 入宫讨封 | 二黄导板、二黄慢板、二黄原板 | 反二黄转调,工尺谱“凡字调”低音区 |
大登殿 | 封诰团圆 | 西皮快板、西皮散板、四平调 | 锣鼓经“急急风”“九锤半”配合身段,谱注“收头” |
核心唱段谱式解析
王宝钏的唱腔以“西皮”“二黄”两大声腔体系为主,通过板式变化展现人物情感起伏,谱式精确记录了音高、节奏与演唱技巧。
《武家坡》“一马离了西凉界”
- 板式:西皮原板(2/4拍,中速)
- 调门:1=E(工尺谱“小工调”)
- 唱词片段:“一马离了西凉界,不由人一阵阵泪洒胸怀。”
- 谱式特点:
- 工尺谱记作“上尺工凡六五乙|六工尺上四六五”,对应简谱“3 5 6 1 2 1 6 5 3 2 1 2 1 6 5”;
- 京胡过门以“66 56 12 3”起奏,唱句尾音“怀”用下滑音处理(↘),谱注“软起”;
- 锣鼓经“仓才 乙才 仓”配合句间停顿,谱式标注“夺头”。
《算粮》“夫妻们打坐在皇宫院”
- 板式:二黄原板(4/4拍,舒缓)
- 调门:1=A(工尺谱“正宫调”)
- 唱词片段:“夫妻们打坐在皇宫院,对定夫人细说根源。”
- 谱式特点:
- 工尺谱低音区记“凡工四上尺工|六五工尺凡六五”,音域下沉,表现沉稳;
- 京胡用sol-re定弦(二黄弦),过门“5 6 1 2 3 2 1 6 5”,谱注“慢起渐快”;
- 唱句“根源”处用“擞音”(颤音),谱式标注“~”。
《大登殿》“封你个昭阳掌正宫”
- 板式:西皮快板(1/4拍,急促)
- 调门:1=F(工尺谱“六字调”)
- 唱词片段:“封你个昭阳掌正宫,封你个太子掌东宫。”
- 谱式特点:
- 简谱记作“55 56 5 | 55 56 5”,节奏紧凑,谱注“紧打慢唱”;
- 锣鼓经“八大仓 才八大仓|仓才 仓才 仓”同步推进,谱式标注“快收头”。
伴奏音乐谱与锣鼓经
除唱腔谱外,《王宝钏》的伴奏音乐谱(文场)与锣鼓经(武场)是谱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共同构建舞台节奏。
文场伴奏谱
- 主奏乐器:京胡(西皮la-mi定弦,二黄sol-re定弦)、月琴、三弦;
- :标注“弓法”(如“连弓”“分弓”)、“指法”(如“揉弦”“打音”),如京胡过门“1 2 3 5 6 5 3 2 1”谱注“连弓三十二分音符”。
武场锣鼓经
- 核心锣鼓点:
- “急急风”:用于武将出场,谱式“八大仓 仓才 仓才 仓仓仓仓”;
- “四击头”:亮相动作,谱式“仓 才 乙 才 仓”;
- “九锤半”:情绪转折,谱式“仓 仓 仓 仓 仓 仓 仓 仓 仓 |仓才 仓”。
谱式传承与版本
《王宝钏》谱式历经清代“百本张”抄本、民国时期“言菊班”秘谱,至现代由中国戏曲研究院整理为《京剧丛刊》(1959年),采用“工尺谱+简谱+锣鼓字谱”三合一记谱法,成为权威版本,当代音像资料(如李世济、梅葆玖演出本)则通过活态传承,补充了舞台化的谱式处理细节。
FAQs
Q1:京剧《王宝钏》谱子中的“西皮慢板”和“二黄慢板”如何通过谱式区分?
A:两者可通过“调门”“旋律走向”“记谱符号”区分:西皮慢板用“小工调”(1=E),旋律明快,工尺谱以“上尺工”为主,如《三击掌》“老爹爹请上受儿拜”;二黄慢板用“正宫调”(1=A),旋律深沉,工尺谱低音“凡工四”突出,如《算粮》“蒙太后封赐诰命身”,且谱式常标注“慢板”“中眼起”。
Q2:学习《王宝钏》唱腔谱时,如何把握“擞音”和“滑音”的演唱技巧?
A:“擞音”(颤音)在谱式中标注“~”,需演唱时围绕本音做快速波动(如“怀”字波动3-5次),气息均匀;“滑音”分上滑(↗)和下滑(↘),如“一马离了”的“了”字,从“3”滑至“2”,需借助喉部放松与嘴角微调,可通过模仿名家录音(如张君秋版)结合谱式反复练习,掌握“音准与韵味”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