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光影戏剧网

豫剧十八一扯唱词的内容、形式与艺术特色是什么?

豫剧“十八一扯”是传统喜剧剧目中的经典表演形式,尤以丑角与旦角的对手戏见长,其唱词以“扯”为核心——通过即兴串联不同剧目的唱段、调侃人物关系、融入生活俚语,形成幽默诙谐、接地气的艺术特色,这种表演形式源于清末民间的“撂地摊”艺术,演员在舞台上灵活“扯”出唱词,既展现功底,又拉近与观众的距离,成为豫剧丑行表演的标志性技巧之一。

豫剧十八一扯唱词

“十八一扯”的唱词首先体现在语言的鲜活生动上,演员大量运用河南方言,口语化表达贯穿始终,如“中不中”“恁家”“恁爹”等方言词汇,搭配“黑黢黢”“白生生”“热扑扑”等叠词,让唱词充满生活气息,例如经典唱段中丑角常唱:“我说大嫂你莫嫌,俺家住在山后边,茅草屋顶三根檩,红薯干子就咸菜盐——中!”这种自嘲式的调侃,既符合小人物身份,又以直白的语言引发观众共鸣,唱词善用夸张比喻,如形容女子美貌“眼似秋水眉如月,脸像鸡蛋搽红胭脂”,形容丑角窘态“跑得像狗撵,摔得像面粘”,通过强烈的画面感制造笑点。

唱词的“扯”体现在结构上的自由串联,演员不拘泥于单一剧目的情节,而是将《卷席筒》《秦香莲》《花为媒》等多部剧目的经典唱段打碎重组,形成“东扯葫芦西扯瓢”的表演逻辑,比如丑角可从《卷席筒》中苍娃的唱词突然“扯”到《花为媒》里张五可的数板,再即兴加入当下生活场景:“昨日里东街看大戏,今儿个西头赶集去——恁家闺女要嫁人,俺扛着扁送聘礼!”这种“跨时空”的串联,既考验演员的记词功底,又通过出人意料的转场制造喜剧效果,让观众在熟悉与陌生的反差中感受到乐趣。

“十八一扯”的唱词注重丑旦互动的“对口”技巧,丑角以插科打诨为主,旦角则以接唱、反怼配合,形成“一逗一捧”的默契,如丑角唱:“你说俺穷得叮当响,俺家有头老绵羊!”旦角接唱:“老绵羊?怕是去年冬天冻死的狼!”这种你来我往的唱词,既推动剧情发展,又通过语言的碰撞强化喜剧冲突,演员可根据现场观众反应即兴调整唱词内容,如加入当地地名、时事趣闻,让表演更具烟火气和现场感。

豫剧十八一扯唱词

以下是“十八一扯”经典唱词片段举例:

剧目片段 唱词片段 角色 表演特点
《卷席筒》串联 “清早起来去拾粪,拾到个金条乐死人——不行不行,这是人家的,俺得还回去,中!” 丑角 自嘲式幽默,方言口语化
《花为媒》调侃 “你说俺脸黑像锅底,俺脸上还有胭脂记——昨儿个擦粉没抹匀,让狗舔了一口皮!” 丑角 夸张比喻,生活化场景代入
丑旦对唱 丑:“大嫂你走路扭秧歌,像只鸭子踩水波!” 旦:“老丑你说话没正经,俺是天鹅不是鹅!” 丑、旦 对口互动,反差制造笑点

FAQs
问:豫剧“十八一扯”为什么叫“十八扯”?“十八”有什么特殊含义吗?
答:“十八一扯”中的“十八”并非确指数字,而是传统戏曲中“十全十美”的泛化表达,寓意表演内容丰富、技巧全面;“扯”则指演员对唱词、情节的即兴串联与发挥,两者结合体现了这种表演形式“灵活串联、包罗万象”的特点,类似于俗语“十八般武艺”的延伸用法,强调其内容的多样性和演员的功底。

问:“十八一扯”的唱词在表演中如何实现即兴发挥?演员需要提前准备什么?
答:即兴发挥依赖演员对传统剧目唱段的熟悉度和现场应变能力,演员需提前掌握《卷席筒》《秦香莲》等数十部经典剧目的核心唱词,并积累大量方言俚语、生活趣事;表演时根据搭档的台词、观众反应(如喝彩、笑声)即时调整内容,如将唱词中的“东街”替换为演出地的真实地名,或加入时事热点增强代入感,丑角和旦角需长期搭档培养默契,才能在“对口”时做到接词自然、笑点连贯。

豫剧十八一扯唱词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