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光影戏剧网

河南豫剧全剧黄鹤楼有哪些经典剧情与唱段?

河南豫剧《黄鹤楼》是传统三国戏中的经典剧目,取材于《三国演义》第五十回“诸葛亮智算华容 关云长义释曹操”之前的故事,以周瑜设宴黄鹤楼、刘备智脱险境为核心,展现了三国时期权谋交锋与英雄气概的碰撞,该剧自清代以来在河南各地广泛流传,经豫剧前辈艺人不断打磨,成为豫剧“生旦净丑”行当齐全、唱念做打并重的代表作品,深受观众喜爱。

河南豫剧全剧黄鹤楼

剧情梗概

故事背景设定在赤壁之战后,刘备借据荆州不还,东吴大都督周瑜愤懑难平,定下“宴请计”,假意庆贺赤壁大捷,实则设宴黄鹤楼,欲扣押刘备,逼迫诸葛亮交出荆州,刘备明知是计,却因荆州新定、兵力不足,不得不硬着头皮赴宴,并命赵云随行护卫。

宴会上,周瑜步步紧逼:先以“论英雄”为由试探刘备,言语间暗藏杀机;又命军士搬来刀枪剑戟,以“观武”为名,实则让刘备自陷险境;最后假称“楼上失火”,制造混乱,意图趁机擒拿刘备,危急关头,赵云凭借超凡武艺与诸葛亮事先安排的“锦囊妙计”(内藏“赵云按计不惊慌,三言两语退周郎”的对策),沉着应对,周瑜三计落空,诸葛亮早已派船接应,刘备借机佯装醉倒,与赵云乘船逃离黄鹤楼,周瑜计划彻底失败,气得口吐鲜血,高呼“既生瑜,何生亮”,留下千古慨叹。

人物形象与艺术特色

《黄鹤楼》的成功离不开鲜明的人物塑造与精湛的艺术呈现,剧中主要人物各具特色,行当分工明确,表演张力十足。

主要人物与行当特点

角色 行当 性格特点 经典表演片段
周瑜 小生 智谋过人但心胸狭隘,刚愎自用 “劝君饮酒”唱段,甩发、翎子功展现急躁
刘备 老生 隐忍谦和,临危不乱 醉酒佯装,眼神戏与唱腔结合体现智谋
赵云 武生 忠勇无双,武艺高强 单枪匹马护主,“靠旗打”展现英武气概
诸葛亮 老生 神机妙算,沉稳睿智 (幕后)“锦囊计”念白,未出场却贯穿全剧

艺术特色

  1. 唱腔设计:豫剧梆子腔与地方音调巧妙融合,周瑜的唱腔以“快二八板”为主,节奏急促,高亢中透着杀气,展现其急躁性格;刘备的唱腔则多用“慢二八板”与“豫东调”,苍劲沉稳,于隐忍中暗藏智慧;赵云的唱腔刚直有力,武生唱腔特有的“炸音”凸显其忠勇。

    河南豫剧全剧黄鹤楼

  2. 表演技艺:该剧是“文戏武唱”的典范,武生赵云的“把子功”(单刀、枪、剑)、小生周瑜的“翎子功”(甩翎、绕翎)、老生刘备的“髯口功”(抖髯、甩髯)等绝活轮番登场,尤其是“黄鹤楼打斗”一场,赵云与东吴军士的“对枪”“对剑”,动作干净利落,融合河南武术元素,场面火爆激烈,极具视觉冲击力。

  3. 舞台呈现:传统豫剧《黄鹤楼》的舞台布景以“一桌二椅”为基础,通过演员的表演虚拟环境,如“登楼”“望江”“失火”等场景,均靠身段与念白展现;服饰道具讲究“宁穿破,不穿错”,周瑜的“紫金冠”“翎子”“靠旗”,刘备的“蟒袍”“玉带”,赵云的“靠甲”“翎子”等,均符合人物身份与时代特征,增强了历史厚重感。

传承与影响

作为河南豫剧的“骨子老戏”,《黄鹤楼》历经百年传承,见证了豫剧的发展与变迁,清代中后期,河南梆子戏班已将该剧作为常演剧目,早期以“武戏”为主,突出赵云的武打场面;民国时期,豫剧表演艺术家常香玉、唐喜成等对其进行改编,强化了人物唱腔与情感表达,使“文戏”比重增加,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20世纪50年代,河南豫剧院整理改编《黄鹤楼》,删减了封建糟粕,突出了“智斗”与“忠义”主题,使其成为新中国成立后豫剧经典剧目之一,此后,该剧多次赴京演出,并拍摄成戏曲电影,走向全国。《黄鹤楼》仍是河南豫剧院、洛阳豫剧院等专业院团的保留剧目,青年演员通过“传帮带”学习该剧,成为传承豫剧艺术的重要载体。

河南豫剧全剧黄鹤楼

相关问答FAQs

Q1:《黄鹤楼》中周瑜的“三计”具体指什么?如何体现其性格?
A1:周瑜的“三计”分别是“劝酒计”“索剑计”和“纵火计”,第一计“劝酒计”,周瑜频频向刘备敬酒,欲将其灌醉使其失态,体现其表面热情、实则阴险;第二计“索剑计”,以“观剑”为名,让刘备交出随身佩剑,趁机行刺,展现其急躁与算计;第三计“纵火计”,假称楼上失火制造混乱,趁乱擒拿刘备,暴露其心狠手辣,三计层层递进,既体现了周瑜的军事谋略,也凸显了其“既生瑜,何生亮”的嫉妒与狭隘性格。

Q2:豫剧《黄鹤楼》与其他剧种(如京剧)的《黄鹤楼》相比,有哪些独特之处?
A2:豫剧《黄鹤楼》的独特之处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唱腔风格,豫剧以梆子腔为主,高亢激越,更贴近河南民间音乐,周瑜的唱腔“炸音”较多,更显火爆;而京剧以西皮二黄为主,唱腔婉转细腻,周瑜的“小生唱腔”更注重“儒雅”与“英气”的结合,二是表演侧重,豫剧注重“武戏文唱”,赵云的武打动作融合了河南武术的“刚猛”,如“靠旗打”“单刀破枪”更具地方特色;京剧则更强调“程式化”,如周瑜的“翎子功”更注重“绕”“挑”等细腻动作,三是语言念白,豫剧采用河南方言,如中“中”“恁”等方言词汇,乡土气息浓厚;京剧则以湖广音中州韵为基准,语言更显规范典雅。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