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光影戏剧网

京剧武打戏战马超武打场面如何演绎张飞马超英雄对决风采?

京剧武打戏《战马超》是传统长靠武生的经典剧目,取材于《三国演义》第六十五回“马超大战葭萌关 刘备智取成都府”,以张飞与马超的沙场对决为主线,展现了一幕惊心动魄的“虎豹相争”,堪称京剧武戏中“武打美学”的典范之作,这出戏不仅情节跌宕、武打火爆,更通过程式化的表演艺术,将两位猛将的性格气概展现得淋漓尽致,成为百年京剧舞台上的“硬骨头”戏码,深受观众喜爱。

京剧武打戏战马超

剧情梗概:沙场虎豹的宿命对决

《战马超》的故事背景设定在三国时期,马超为报父弟之仇,率西凉铁骑攻打葭萌关,蜀汉阵营紧急迎战,张飞主动请缨,与马超在阵前初次交锋,两人武艺不相上下,从白天战到黄昏,仍难分胜负,遂约定当晚夜战,夜幕降临,两人点起火把,在阵前展开更为激烈的厮杀,枪来矛往,火花四溅,从初更杀到四更,刘备见二人战况惨烈,恐两败俱伤,亲自鸣金收兵,并以“兄弟情义”劝说马超归降,最终平息战事,剧情虽以“招安”收尾,但核心始终聚焦于张飞与马超的“武打对决”,通过“不打不相识”的过程,凸显三国英雄的豪迈气概。

武打艺术解析:程式化动作中的战场美学

京剧武打讲究“虚实相生,形神兼备”,《战马超》的武打设计更是将这一理念发挥到极致,分为“初战试探”与“夜战酣战”两个层次,层层递进,扣人心弦。

初战试探:开场的“对枪”是武戏的经典“起手式”,张飞(黑脸净角,以武生功架为基础)手持丈八蛇矛,马超(长靠武生)银枪在手,两人“起霸”(武将登场前的整冠束甲等程式化动作)后,通过“单枪破”“双枪绕”“扎枪”“挡枪”等基础枪花试探,动作简洁有力,步伐稳健,既展现了两人的警惕与试探,又通过“嚓嚓”的枪杆相击声,营造出“棋逢对手”的紧张氛围,此时的武打节奏相对舒缓,重在“稳”,让观众感受到两位猛将的深厚功底。

夜战酣战:这是全剧的高潮,也是“武打技巧”的集中爆发,舞台灯光模拟火光,演员通过“鹞子翻大翻”(连续两个空中翻跃,展现腾挪跳跃的轻功)、“枪下场”(持枪快速跑圆场,模拟战场追击)、“靠旗功”(身着大靠,背上四面靠旗在转身、跳跃时保持不乱,考验腰马功夫)等高难度技巧,将战况推向白热化,四门斗”队形是经典调度:两人从舞台东、南、西、北四个方向交替进攻,张飞的蛇矛大开大合,如“力劈华山”;马超的银枪迅捷如电,似“灵蛇出洞”,靠旗翻飞、枪缨乱颤,台下观众能清晰听到枪矛相击的“咔咔”声,配合“急急风”“四击头”等锣鼓点,紧张感与视觉冲击力拉满,尤为值得一提的是“靠旗打出手”:张飞在舞动蛇矛时,靠旗随身体转动自然摆动,旗角几乎贴地,却丝毫不乱,既展现了“稳如泰山”的功架,又暗藏“险中求胜”的狠劲,堪称武生表演的“绝活”。

人物塑造:武打细节中的性格密码

《战马超》的成功,不仅在于武打的精彩,更在于通过动作、身段、念白,将张飞与马超的性格刻画得入木三分。

京剧武打戏战马超

张飞是“莽中有细”的典型,他黑脸黑靠,豹头环眼,出场时的“霸腔”炸雷般响亮(如“俺燕人张翼德来也!”),念白如倒泻珠玉,气势逼人,武打中,他的动作“猛”而不“野”:蛇矛“扎”出去时力透枪尖,“挡”回来时如巨蟒翻身,靠旗在转身时如扇面展开,既体现“勇冠三军”的猛,又通过“眼神”的细微变化(如初战时的轻视、夜战时的凝重、见刘备时的憨厚)展现“粗中有细”的性格,他与马超战至酣处,突然大笑“好枪法!”,这一声笑既是对对手的欣赏,也暗示了他并非一味蛮干的“莽夫”。

马超则是“锐气逼人”的少年英雄,他银袍银甲,白马银枪,“起霸”时“提甲”“整冠”的动作干净利落,眼神中带着复仇的急切与年轻将领的锐气,武打中,他的枪法“快”而不“飘”:枪花如“梨花滚地”,连绵不绝,“刺”“挑”“扫”“拦”一气呵成,身段轻盈如燕,靠旗在跳跃时几乎不见晃动,尽显“锦马超”的“帅”与“疾”,与张飞对峙时,他始终昂首挺胸,即便战至深夜,眼神依旧坚定,将“少年将军”的傲气与韧性展现得淋漓尽致。

舞台呈现:色彩、道具与氛围的交响

《战马超》的舞台呈现同样充满巧思,通过服装、道具、音乐与调度的配合,构建出“真实”与“写意”兼具的战场空间。

服装道具的色彩对比:张飞的“黑靠”与马超的“白靠”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黑色象征“刚猛沉稳”,白色寓意“锐气纯粹”,色彩的对比既暗示了“敌我”立场,又突出了两人性格的差异,张飞的丈八蛇矛长近两米,马超的银枪则略短,长短兵器的搭配,在武打中形成“长矛压短枪,快枪破长矛”的攻防节奏,丰富了动作层次。

音乐与调度的烘托:开场的“急急风”锣鼓点渲染了战场肃杀气氛,“夜战”时改用“夜深沉”曲牌,配合虚拟的“火把”灯光(红色绸布模拟火光),营造出“月黑风高”的意境。“四门斗”调度中,两人从舞台四个方向穿插,既扩大了表演空间,又通过“对称美”强化了“势均力敌”的观感,刘备出场时的“导板”与“散板”,则用舒缓的音乐将激烈的武打节奏“收”回来,暗示“兄弟情义”对仇恨的化解,体现了京剧“武戏文唱”的审美追求。

京剧武打戏战马超

艺术价值与传承:武生行当的“试金石”

《战马超》是京剧武生行当的“标杆剧目”,对演员的“唱念做打”要求极高:长靠武生需在“大靠”(重达十余斤)中完成翻、跳、转等动作,靠旗不能歪斜;枪法需“快而不乱,准而不飘”;趟马(模拟骑马动作)时既要表现马匹奔腾,又要保持身段稳定,历史上,盖叫天、厉慧良、王金璐等武生大师都曾以此剧闻名,盖叫天的表演以“稳、准、狠”著称,将张飞的“莽”中带“智”演得入木三分;厉慧良则强化了马超的“帅”,靠旗功被誉为“旗不乱、身不晃”,成为后世学习的典范。《战马超》仍是戏曲院校武生专业的必修课,其程式化的武打设计、鲜明的人物塑造,不仅传承着京剧武戏的“筋骨”,更让观众在“打”与“情”的交融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相关问答FAQs

问:京剧《战马超》中的“夜战”情节为何经典?
答:经典在于“虚实结合”的舞台呈现与“武戏文唱”的审美追求,演员通过“鹞子翻大翻”“靠旗功”等技巧模拟激烈打斗,配合“夜深沉”曲牌与虚拟火把,让观众在想象中感受战场氛围;“四门斗”等调度展现京剧“对称美”与“节奏美”,既有视觉冲击,又通过人物眼神交流(如马超的急切、张飞的欣赏)传递情感,超越单纯的武打炫技,体现了“技进乎道”的艺术境界。

问:为什么说《战马超》是检验武生功力的“试金石”?
答:因该剧对武生的“腰腿功、靠旗功、枪法”要求全面,长靠武生需在“大靠”束缚下完成翻、跳、转等高难度动作,靠旗不能歪斜,考验“腰马合一”的基本功;枪法需“快、准、稳”,枪花要“连绵如流水,干脆如劈竹”,既要有力量感,又要有灵活性;还需通过武打细节塑造人物,如张飞的“勇”与“莽”、马超的“锐”与“疾”,需在“打”中融入“情”,缺一不可,只有综合素养过硬的演员,才能将这场“虎豹相争”演得既火爆又传神,故成为检验武生功力的“试金石”。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