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光影戏剧网

吕洋在京剧大登殿中如何演绎王宝钏的独特韵味?

京剧《大登殿》作为传统骨子老戏,承载着京剧艺术的经典范式与民间叙事的审美情趣,而程派传人吕洋在其中的演绎,既恪守了程派艺术的精髓,又以细腻的当代解读赋予角色鲜活的生命力,这出戏源自《红鬃烈马》系列,讲述薛平贵得胜回朝,与王宝钏夫妻相认,并于金殿之上清算代战公主、王允等人的恩怨情仇,最终登基为帝的家庭伦理与政治寓言,吕洋饰演的王宝钏,正是这出大戏的情感核心与戏剧冲突的承载者,其表演以唱念做打的融合,将“贫贱不移、富贵不淫”的古代女性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

京剧大登殿吕洋

程派艺术以“声、情、美、永”为准则,唱腔上讲究“脑后音”“擞音”的运用,音色沉郁婉转,情感表达深邃内敛,吕洋作为程派优秀传人,深得程砚秋先生“以情带声”的真传,在《大登殿》“夫妻们打坐在皇宫院”的核心唱段中,他起腔便以苍劲的脑后音奠定基调,“夫妻们打坐在皇宫院”一句,“皇宫院”三字的拖腔中融入了王宝钏十八年寒窑苦守的辛酸与一朝得见的感慨,声音如泣如诉,却又带着劫后余生的坚韧,尤其是“大明江山交你手”的转板,节奏由缓入急,字字铿锵,既表现了对薛平贵的信任,又暗含对朝堂局势的清醒认知,程派唱腔特有的“棱角”与“顿挫”在此处化为人物内心的波澜,让观众在听觉审美中触摸到角色的灵魂。

念白方面,吕洋遵循程派“韵白生活化、生活韵白化”的原则,既保留了京剧念白的韵律美,又贴近人物的情感逻辑,面对代战公主时的“妹妹请上,受你姐姐一拜”,语气中带着谦和与不易察觉的疏离,既体现了长幼之序,又暗含后宫微妙的平衡;而面对王允时的“老贼!你认得你女儿宝钏么?”则字字如刀,通过音量的骤增与语速的加快,将十八年积压的愤恨与决绝喷薄而出,念白的节奏变化成为人物情绪的晴雨表,极具戏剧张力。

身段表演上,吕洋摒弃了程派早期过于“冷艳”的程式化表达,融入了更多写意与生活化的细节,在“登殿”一场,身着帔、手持凤帕的亮相,身姿挺拔而不失柔美,眼神中既有皇后威仪,又有对过往苦难的淡然;与薛平贵对坐时,双手交叠于膝的细微动作,既符合宫廷礼仪,又传递出历经风霜后的沉稳;当听闻王允被问罪时,眉头微蹙又迅速舒展的瞬间,将王宝钏“既想为父申冤,又念夫妻情分”的矛盾心理刻画得淋漓尽致,这种“于细微处见真章”的处理,让传统程派的“稳、准、劲、健”更具当代观众的共情力。

京剧大登殿吕洋

为了更清晰地展现吕洋在《大登殿》中的表演亮点,可将其核心演绎特点归纳如下:

表演维度 程派特色 吕洋演绎亮点 情感表达效果
唱腔 脑后音深沉,擞音婉转 “夫妻们打坐”唱段中,拖腔融入苦守辛酸,转板传递信任与清醒 声情并茂,让观众听声塑形
念白 韵白与生活化结合 对王允念白字字如刀,对代战公主语气谦和疏离 节奏鲜明,情绪层次丰富
身段 稳准劲健,写意传神 登殿亮相挺拔柔美,细微动作传递宫廷礼仪与内心矛盾 以形传神,兼具程式美与生活感

吕洋对《大登殿》的演绎,既是对程派艺术的传承,也是对传统人物形象的当代激活,他并非简单复刻前人范式,而是在理解王宝钏“苦尽甘来”背后的文化内涵——她不仅是“贤妻”的符号,更是古代女性在命运洪流中坚守自我、实现价值的精神象征,通过唱腔的强弱变化、念白的抑扬顿挫、身段的收放自如,吕洋让这个跨越百年的角色在当代舞台上依然能够引发观众对“情、义、理”的思考,这正是传统京剧艺术生命力的体现。

相关问答FAQs
Q1:吕洋在《大登殿》中如何通过唱腔表现王宝钏“从苦守到荣华”的情感转变?
A1:吕洋在唱腔设计上注重“以声塑情”,前期苦守寒窑的回忆唱段,多用低沉的脑后音与缓慢的节奏,如“指着西凉高声骂”,声音中带着压抑与愤懑;中期夫妻相认时,唱腔转为明亮,擞音运用增多,如“少年子弟江湖老”,传递出失而复得的喜悦;后期登殿为后,则通过高亢有力的拖腔与稳健的气口,如“大明江山交你手”,展现其母仪天下的从容与对家国的担当,通过音色、节奏、气口的变化,清晰勾勒出人物的情感轨迹。

京剧大登殿吕洋

Q2:程派《大登殿》与其他流派(如梅派、尚派)在王宝钏塑造上有何不同?
A2:程派王宝钏以“悲情坚韧”为核心,唱腔沉郁顿挫,念白冷峻有力,表演强调内心冲突的深度挖掘,如吕洋演绎的王宝钏更突出“苦尽甘来”中的沧桑感与责任感;梅派则追求“端庄大气”,唱腔圆润华丽,身段柔美,王宝钏更具“贤德皇后”的雍容;尚派以“刚劲婀娜”见长,表演强调英气与动感,王宝钏在隐忍中带有更多反抗精神,流派差异源于不同艺术流派的审美取向,共同丰富了这一经典人物形象。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