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光影戏剧网

古城会京剧斩蔡阳

古城会京剧斩蔡阳是京剧传统剧目《三国演义》中的经典折子戏,以关羽“过五关斩六将”后与张飞古城相会、斩蔡阳明志为核心情节,集中展现了关羽的忠义勇武与兄弟情谊,是京剧舞台上久演不衰的生行(红生)代表剧目之一。

古城会京剧斩蔡阳

故事起源与历史背景

该剧情节源于《三国演义》第二十八回“斩蔡阳兄弟释疑”,是关羽“千里走单骑”故事的重要延伸,东汉末年,刘备兵败下邳,关羽为保护刘备二位夫人暂时归降曹操,但“身在曹营心在汉”,得知刘备下落后,关羽挂印封金,护送车骑过五关斩六将,历经艰辛抵达河北古城,此时张飞占据古城,因误以为关羽已投靠曹操(关羽在曹营受封“汉寿亭侯”),闭门不纳,兄弟二人阵前对峙,恰逢曹操部将蔡阳(关羽过五关时斩其外甥秦琪)率军追至,欲捉关羽领赏,关羽为向张飞表明心迹,阵前斩杀蔡阳,兄弟误会冰释,古城相会。

剧情梗概

全剧可分为“古城相会”“蔡阳追兵”“斩蔡阳释疑”三幕,冲突层层递进,张力十足。

第一幕:古城相会
关羽一行抵达古城,张飞率兵出城,见关羽身着曹营赐予的绿蟒、凤冠,疑其变节,厉声质问:“你既投了曹操,为何又来古城?”关羽勒马说明原委,历数过五关斩六将之忠义,张飞不信,怒道:“你的言语谁信?拿奸细来!”周仓(关羽部将)见状激将:“三将军若不信,待蔡阳追兵至,关公若斩蔡阳,便知真心!”张飞冷笑:“若斩蔡阳,便信你;否则,休想进城!”

第二幕:蔡阳追兵
蔡阳率军至城下,高叫关某“背信弃义”,关羽出城迎战,蔡阳道:“你斩我外甥秦琪,今日定要拿你抵命!”关羽正色道:“我过五关时,你外甥阻路,刀下不死,留你性命,你反率兵追杀?今日斩你,乃为忠义!”蔡阳大怒,拍马挺枪便刺,二人阵前大战十余回合,不分胜负。

第三幕:斩蔡阳释疑
关羽见张飞在城上观望,故意拖刀诈败,蔡阳不知是计,纵马追赶,关羽猛然勒马,回身挥舞青龙偃月刀(“拖刀计”),蔡阳躲闪不及,被拦腰斩于马下,关羽提着蔡阳首级,向城上高喊:“三将军,蔡阳已死,可知关某之心!”张飞见状,抱头痛哭,兄弟二人于城下释嫌相认,共叙情谊。

古城会京剧斩蔡阳

主要人物分析

剧中人物虽不多,但性格鲜明,行当分工明确,是京剧“生旦净丑”行当艺术的典型体现。

角色 行当 扮相特点 性格特征 经典表演片段
关羽 红生 红脸、黑三髯、绿蟒、凤冠、青龙偃月刀 忠义勇武、沉稳威严、重情重义 “捋髯”动作、“拖刀计”亮相、“二黄导板”唱腔
张飞 净(黑头) 黑脸、扎靠、黑扎髯、蛇矛 粗犷暴躁、嫉恶如仇、直率冲动 “哇呀呀”叫板、“趟马”动作、“炸窝”表情
蔡阳 武净 黄脸、扎靠、黑满髯、大刀 刚愎自用、凶猛暴躁、忠于曹营 “劈叉”亮相、“大刀花”动作、“急急风”锣鼓点

表演艺术特色

“古城会”以“唱念做打”的综合表演塑造人物,尤其关羽的红生表演堪称典范。

唱腔:关羽唱段以“二黄”为主,苍劲悲凉,如“听说是蔡阳追兵到”一句,用“二黄导板”起腔,表现关羽面对兄弟误会的沉郁;转“二黄原板”时,节奏沉稳,字字铿锵,强调“关某一生讲忠义”的核心,念白则用韵白,字正腔圆,如“俺关某岂是背义之人”,通过声调的抑扬顿挫展现正气凛然。

做派:关羽的“做”讲究“稳、准、美”,如“捋髯”动作,食指与中指夹住髯口,轻捋三次,配合眼神环顾,既显沉稳,又暗藏焦虑;“跨马”动作,左腿微屈,右手提刀,左手勒缰,身形挺拔,凸显“武圣”气度。

武打:与蔡阳的对刀是全剧高潮,讲究“虚实结合”,关羽的刀法以“劈、砍、抹、带”为主,刚柔并济;蔡阳的“大刀花”则刚猛急促,形成对比。“拖刀计”一招尤为经典:关羽假装败走,蔡阳追近,关羽猛然回身,刀光闪过,蔡阳捂胸坠马,通过“背身亮相”“刀落人倒”的瞬间,展现关羽武艺超群。

古城会京剧斩蔡阳

文化内涵与影响

“古城会”不仅是京剧艺术的经典,更是中国传统“忠义”文化的载体,关羽的“忠”是对刘备的“誓以共死”,“义”是对兄弟的“生死相托”,斩蔡阳看似武斗,实则是“忠义”精神的具象化——用行动证明心迹,以牺牲换取信任,这种“忠义”观深刻影响了中国人的道德观念,使关羽成为“武圣”符号,而京剧通过舞台演绎,让这一形象更加鲜活立体。

从艺术传承看,“古城会”奠定了红生行当的表演规范:关羽的唱念需兼具“生”的儒雅与“净”的威猛,做派要“神似”而非“形似”,通过眼神、身段传递人物内心,历代京剧名家如程长庚、余叔岩、李和曾等均擅演此剧,其表演程式至今仍是京剧教学的经典教材。

相关问答FAQs

问题1:“古城会”中关羽为何一定要斩蔡阳?斩蔡阳对剧情有何作用?
解答:斩蔡阳是关羽“明志”的关键之举,从情节看,蔡阳是曹操派来追杀的将领,关羽斩蔡阳可向张飞证明自己与曹操彻底决裂(蔡阳追杀是因关羽过五关斩其外甥,关羽若不斩蔡阳,似与曹将有牵连);从人物塑造看,斩蔡阳是关羽“忠义”精神的实践——他用行动证明“身在曹营心在汉”,更用兄弟情谊高于个人生死的态度,化解了张飞的误会,对剧情而言,斩蔡阳是“释疑”的高潮,推动兄弟和解,使“古城相会”从冲突走向团圆,强化了“忠义”主题。

问题2:京剧“古城会”中,关羽的“红脸”扮相有何象征意义?与其他三国戏中的关羽形象有何区别?
解答:关羽“红脸”扮相是京剧艺术的经典符号,象征“忠义”“勇武”“赤诚”,红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代表正直、热血,关羽红脸既贴合其“面如重枣”的《三国演义》描写,也通过视觉冲击强化其“忠义”内核——红脸如烈火,象征其对刘备的忠心永不熄灭,与其他三国戏相比,“古城会”中的关羽更侧重“心理刻画”:如《单刀会》中关羽是“从容镇定”的外交家,《华容道》中是“知恩图报”的义士,而“古城会”中的关羽则是“委屈中坚守忠义”的受困者——面对兄弟误解,他虽沉默寡言,却以“斩蔡阳”的行动证明真心,情感层次更复杂,红脸扮相也更凸显其“忍辱负重”的悲壮感。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