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阳平关》是取材于《三国演义》的传统骨子老戏,以刘备取汉中、黄忠刀劈夏侯渊为核心情节,通过严谨的出场顺序展现战场格局与人物关系,其出场顺序遵循京剧“以行当定先后、以剧情为纲常”的传统,既符合人物身份逻辑,又通过程式化表演强化戏剧张力,具体可分为“曹营点兵”“蜀军部署”“两军对阵”三大板块,各角色出场依次展开。
曹营阵营:从统帅到先锋的层级递进
曹营作为剧情中的反方,出场顺序以“统帅决策—将领请缨—前线交锋”为脉络,通过花脸、老生、武净等行当的交替,展现曹军阵营的森严架构。
开场氛围铺垫:龙套与旗牌官
大幕初启,先由“四红龙套”从上场门鱼贯而入,分站舞台两侧,象征曹军中军帐的仪仗队列(京剧称“站门”),随后“旗牌官” (丑角)手持令旗从上场门快步走出,至台口念白:“报!——夏侯将军有请丞相!”念毕急速退场,通过“报子”程式引出核心人物,营造“军情紧急”的紧张感。
统帅曹操出场:花脸的威仪与谋略
旗牌官退场后,曹操 (净角,铜锤花脸)头戴相貂、身着红蟒,在“急急风”锣鼓点中从上场门迈着“台步”登场,至舞台中央“九龙口”站定,先撩蟒袍端坐,念引子:“统率雄兵镇汉川,旌旗招展震山巅。”随后唱“西皮原板”:“想当年讨董卓威震华夏,破袁绍擒吕布壮志无涯。”通过唱念展现其老谋深算的统帅形象,念白中“且住!刘备猖獗,兵犯阳平关,众将官!”一句,自然引出将领出场。
核心将领夏侯渊:武净的刚猛
曹操话音刚落,夏侯渊 (武净,架子花脸)头扎额子、身披靠旗,手持大刀,在“四击头”锣鼓中完成“起霸”程式(武将亮相的整套动作,包括整冠、束带、抬腿、亮相等),展现其武将风范,随后趋步至曹操面前抱拳:“末将夏侯渊参见丞相!”曹操命其“率兵五千,镇守阳平关”,夏侯渊领命高呼:“得令!”在“急急风”中退场,凸显其先锋职责。
参谋法正与副将张郃:文武辅佐
夏侯渊退场后,法正 (老生)手持羽扇从上场门缓步走出,向曹操献计:“丞相,阳平关地势险要,可诱敌深入,设伏兵击之。”曹操颔首:“此计甚善!”随即张郃 (武生)上前行礼:“末将张郃听令!”曹操命其“协同夏侯渊,小心迎敌”,张郃抱拳:“得令!”二人先后退场,完成曹营战前部署。
蜀军阵营:从君臣到将佐的战意升腾
蜀军阵营以“刘备决策—黄忠请缨—赵云接应”为主线,通过老生、老生(武老生)、武生的出场顺序,展现蜀军上下一心、奋勇当进的气势。
刘备与诸葛亮:君臣定计
曹营收场后,舞台转至蜀军中军帐,先由“四白龙套”站门,刘备 (老生,王帽老生)头饰王帽、身着黄蟒,在“小锣帽儿头”中登场,念引子:“汉室江山一旦悬,统兵恢复好愁烦。”随后诸葛亮 (老生,羽扇巾生)手持羽扇从下场门走出,与刘备对坐,共议取汉中之事,诸葛亮分析:“曹操屯兵阳平关,夏侯渊镇守,可遣黄老将军为先锋,赵子龙为副将,必能破敌。”
黄忠请战:武老生的豪迈
刘备点头应允,黄忠 (老生,武老生)头戴扎巾、身披白靠,手持大刀,在“长锤”锣鼓中登场,至刘备面前单膝跪地:“老将黄忠,愿为先锋,取夏侯渊首级,献于帐下!”刘备赞其“老将雄风”,诸葛亮叮嘱:“将军此去,需谨慎行事,不可轻敌。”黄忠抱拳:“得令!”在“四击头”中完成“亮相”,昂首挺胸退场,凸显其老当益壮的战意。
赵云接应:武生的英武
黄忠退场后,赵云 (武生)扎靠、持亮银枪,在“急急风”中从上场门跃马而出(“趟马”程式),至台口勒马,高喊:“末将赵云,听候将令!”刘备命其“接应黄忠,共破曹军”,赵云抱拳:“得令!”在“丝边”锣鼓中翻下高台,展现其武艺高强的形象,随后退场。
两军对阵:从试探到高潮的战场交锋
战场交锋是《阳平关》的核心,出场顺序以“先锋对战—统帅亲征—决战收场”为节奏,通过武打与唱念结合,将戏剧推向高潮。
夏侯渊与黄忠:首战交锋
舞台切换至阳平关战场,夏侯渊率四红龙套上,高喊:“夏侯渊在此,谁敢与我决一死战!”话音未落,黄忠率四白龙套上,挺枪直指:“老将黄忠来也!”二人“起霸”对视,在“急急风”中开打(“刀枪把子”,包括“单刀枪”“双刀枪”“下场枪”等套路),夏侯渊不敌,败退下场,黄忠乘势追击。
曹操亲征:花脸的霸气
夏侯渊败逃回营,曹操闻讯大怒,再次登场,此时已换扎靠、插雉翎(“霸王靠”),唱“西皮流水”:“黄老威风令人惊,不由曹操怒气生!”亲率大军,在“大锣水底鱼”中压阵上场,与蜀军形成对峙。
赵云助战与黄忠斩渊:高潮收尾
赵云率军从上场门杀出,与曹军交战;黄忠随后赶到,与赵云形成“双枪夹击”,夏侯渊在混战中露出破绽,黄忠抓住机会,在“四击头”中举刀劈下,夏侯渊“僵尸倒地”(京剧摔死功法),曹操见状率残兵败将退场,刘备、诸葛亮率蜀军将士欢呼胜利,大幕落下。
《阳平关》主要角色出场顺序及表演内容简表
场次 | 出场角色 | 行当 | 出场方式及表演内容 |
---|---|---|---|
曹营点兵 | 四红龙套 | 龙套 | 站门入场,营造中军帐氛围 |
旗牌官 | 丑角 | 报信:“报!夏侯将军有请丞相!” | |
曹操 | 净(铜锤) | “急急风”登场,唱“西皮原板”,定下迎敌基调 | |
夏侯渊 | 净(架子) | “四击头”起霸,请命镇守阳平关 | |
法正、张郃 | 老生、武生 | 献计、听令,完成战前部署 | |
蜀军部署 | 四白龙套 | 龙套 | 站门入场,象征蜀军阵营 |
刘备、诸葛亮 | 老生 | 君臣对坐,共议取汉中策略 | |
黄忠 | 老生(武) | “长锤”登场,请战先锋,展现老将豪情 | |
赵云 | 武生 | “急急风”趟马,接应黄忠,突出英武形象 | |
两军对阵 | 夏侯渊、黄忠 | 净、老生 | 开打“刀枪把子”,首战交锋 |
曹操 | 净 | 扎靠雉翎,亲征压阵,唱“西皮流水” | |
赵云、黄忠 | 武生、老生 | 双枪夹击,黄忠斩夏侯渊,收场胜利 |
相关问答FAQs
Q:《阳平关》中黄忠和赵云的出场设计有何不同?为什么?
A:黄忠作为“老将先锋”,出场时多采用“跪地请战”“单刀亮相”的程式,通过“武老生”的沉稳唱腔(如“二黄导板”)和缓慢有力的台步,凸显其“老当益壮”的阅历与战意;赵云作为“青年虎将”,出场时以“趟马”“翻高台”等武打动作开场,配合“武生”的轻快身段和“西皮流水”的明快唱腔,强调其“英姿飒爽”的武艺与活力,这种差异源于行当分工:黄忠需体现“老将的威严与经验”,赵云则需突出“武将的敏捷与勇猛”,通过出场方式强化人物性格。
Q:曹操在《阳平关》中的出场顺序如何体现其“统帅”形象?
A:曹操的出场顺序层层递进,从“坐帐决策”到“亲征压阵”,逐步强化其统帅地位,首次登场以“相貂红蟒”的文扮亮相,通过唱念展现“谋略”;夏侯渊战败后,换“扎靠雉翎”的武扮登场,以“西皮流水”的急促唱腔体现“怒气与霸气”;最终亲临战场时,率大军压阵,通过“大锣水底鱼”的宏大锣鼓和“九龙口”的停顿亮相,凸显其“一军之魂”的威严,这种从“文臣”到“武将”的形象转变,通过出场顺序的递进,立体塑造了曹操“能谋能战”的统帅特质。